福建省,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历史上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它的漆器以厦门的漆线雕和福州的脱胎漆器最为著名。
厦门漆线雕工艺灵感来源于宋元时期的李芬和泥塑线雕工艺。它形成于明末清初,清末逐渐成熟。流传了三百多年。
清初在闽南,蔡氏画家家族在同安府开了一家作坊“西竹轩”。1947年,蔡氏家族第11代传人蔡文培将作坊迁至厦门。1955年,厦门雕塑合作社成立,1958年转制为厦门工艺美术厂。蔡文培之子蔡水匡,现为漆线雕第十二代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漆线雕的制作包括雕刻、打底、漆线装饰、化妆、填色四个环节,即雕刻,在胎体上涂底漆,再与陈化砖粉、漆、熟桐油等原料混合,反复捶打,使之成为柔软坚韧的泥团,再用手搓成漆线,再将涂有底漆的坯体盘绕、打结、打结。
漆线雕工艺讲究线条的审美特征,以线条打结,以浮雕形式展现,造型多变,精美绝伦。传统漆线雕多用于木胎制品、漆筐、舞台道具,现在也常用于装饰盘子、瓶子、火炉等瓷器和玻璃器皿。
福州脱胎漆器是在继承和发扬我国几千年来的漆器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风格独特、富有地方特色的漆器。它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的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三大传统工艺品”。
福州脱胎漆器已有200多年的历史,鼻祖是画家沈少安。这是一种新型的涂漆技术,革新了夹紧技术。
此后,福州脱胎漆器的胎制工艺从胎成型、选料到成品,经历了20多道工序。首先,用粘土、石膏等塑造胚胎。,然后一层一层地涂上苎麻布或丝绸布。阴干后取出原胚,然后涂灰、打磨、上漆、打磨。最后应用各种装饰图案,使脱胎漆器光亮如镜。还有一种是木质轮胎等硬质材料的轮胎,不生出来直接喷漆。
福州脱胎漆器的传统装饰技法有黑光推光、彩光推光、薄漆、彩漆镶金、织锦纹、朱漆镶金、嵌彩银、台湾花、嵌螺等。后来又发展了闪宝石、沉花、堆漆浮雕、漆雕、仿彩换窑、换画、仿青铜等技法,并将漆画技法与雕刻艺术相结合,使漆器的表面装饰更加丰富多彩。
特殊的制作工艺造就了福州脱胎漆器质地轻盈、造型优美、色彩瑰丽的艺术特色。福州脱胎漆器在1910年至1929年的各种世界博览会上多次获奖。
福州脱胎漆器一厂、脱胎漆器二厂曾是中国著名的漆器企业,拥有台花、沉花、浮华、开花、画花等五大工艺系列。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厦门漆线雕、福州脱胎漆器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