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中国传统节日与中国文化紧密相连,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累和凝聚的过程。中国的节日凝聚力强,包容性广,一过就举国欢庆,与我们民族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一、春节
1.春节的由来:相传古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每到腊月,它就挨家挨户地觅食人肉,捕杀生灵。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子,正巧两个牧羊人在争一根牛鞭。“年”突然听到一半空在鞭打的声音,吓得四处逃窜。它跑到另一个村庄,看见一栋房子前面有一件鲜红色的衣服。它不知道是什么,就掉头跑了。后来,他来到一个村子,往一户人家的门里看,只见里面灯火通明,晃得他头晕目眩,只好夹着尾巴又溜走了。由此,人们认识到“年”有怕噪、怕红、怕光的弱点,于是想了许多办法来抵制它,逐渐演变成今天庆祝新年的习俗。
2.春节的习俗:春节的习俗很多,有贴门神、贴春联、挑灶、贴福字祈福、天地设桌、年夜饭、守岁、放鞭炮、拜神、祭祖、见财神、隔年聚餐等。
二。清明节
1.清明节的由来: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是为了祭奠祖先和亲人的亡灵,表达哀思。说到清明节,稍微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史书记载,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晋国的儿子重耳逃亡,过着艰苦的生活,跟随他的介子推毫不犹豫地从他腿上割下一块肉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成为君主(即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他把跟随他流亡的追随者全部养大,但介子推拒绝接受养大。他带着母亲住在绵山,不肯出来。晋文公已经黔驴技穷了,所以他不得不放了火烧山。他以为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和老母亲一起出来。但是大火杀死了介子推的母亲和儿子。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2.清明节习俗:荡秋千、蹴鞠、散步、植树、放风筝。
第三,端午节
1.端午节的起源: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从三朝夏至节;月亮上驱邪日说,吴越民族图腾祭祀说,等等。以上各点各有渊源。根据学者闻一多《端午考》、《端午历史教育》等100多部古籍记载和专家考古研究,端午节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吴越民族举行的图腾节日,早于屈原。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感人肺腑的诗篇广泛深入人心,所以人们“缅怀和悼念他们,谈论他们的话,是为了把他们传下去”。所以纪念屈原的话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人把端午节的赛龙舟、吃粽子与屈原的记忆联系在一起。
2.端午节习俗;挂菖蒲挂艾叶,驱五毒,挂钟馗大象,赛龙舟,泡香囊和兰草汤,包粽子,喝雄黄酒。
第四,中秋节
1.中秋节的由来:相传月亮上广寒宫前的月桂树生长茂盛,高达500多尺。下面有一个人经常砍,但是每次砍完了,砍的地方马上又合上了。千百年来,这棵月桂树永远不能被砍倒。据说这个砍树人叫吴刚,汉代西河人。他曾经跟随仙人修道,但当他犯了一个错误,仙人把他贬到月宫,每天做这种徒劳的差事作为惩罚。在李白的诗中有“欲在月中者,赏其寒”的记载。
2.中秋节习俗:祭月、吃月饼、赏桂花、猜灯谜、喝桂花酒、吃螺蛳、文人赏月、民间拜月、月光马、男妓、中秋宴、玩花灯、舞火龙等
2、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春节
春节是中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音乐书中写道:“正月里,家家户户过年。元宵节,月圆人满,鲜花盒子遍地,鞭炮齐鸣,让人流连街头。”这是历史上年初春节的生动写照。
传说这个节日是在中国尧舜时期举行的。商代的甲骨文中也有关于春节的记载,有年初过春节的习俗。但当时的历法是以“观象授时”为基础的。这是否准确还很难确定。到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元年,我国人民创造了《太初历》,明确规定农历正月为一年之始。从此,农历新年的习俗流传了两千多年。直到新中国成立,该节日改为公元后改为春节。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中国的传统节日。正月是一月,古人称夜为“宵”,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正月十五叫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按照中国民间的传统,春回的节日之夜,天上明月高悬,地上万家灯火。人们看灯笼,解决灯笼上的谜语,吃元宵,一起开心。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相传是汉文帝为纪念“平陆”而设。汉高祖刘英死后,篡权,吕氏家族把持朝政。吕后死后,周波、陈平等。,消除了吕后的影响,建立了刘恒作为中国皇帝。因为平息所有Lus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晚上,汉文帝都要微服出宫,与百姓同乐,以示纪念。正月十五被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期,正月十五举行“太乙神”的祭祀活动。司马迁把元宵节列为太初历法中的一个主要节日。
龙头节
民间传说,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主管性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那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因此,这一天被称为“春节”。中国北方广为流传“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民间谚语。
每到春节,在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家家户户都会在这天早上提着灯笼去井边或河边打水。当他们回到家,他们点燃,烧香和提供产品。在古代,人们把这个仪式称为“引天龙”。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面条、炸油饼、爆玉米花,比“摘龙头”、“吃龙胆草”、“金豆开花,龙王升天,云雨霏霏,五谷丰登”更能庆祝吉祥之际。
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农历五月初五,人们在江河湖海中举行龙舟比赛,吃粽子,穿香囊,郊游采艾叶。这些活动已经成为永恒的习俗,从古至今一直延续着。
说到端午节的由来,人们首先会想到爱国诗人屈原。相传战国时,楚襄王信任其奸妇,因其口无遮拦而被革职流放。秦国趁机攻打楚国,楚国的领土被灭。眼看国家破败,人民流离失所,屈原立志报国却无力回天。屈原一气之下,把一块巨石扔进了古洛河,走了。当当地人听说屈原投河自尽时,他们纷纷前来营救。他们顺流而下,追到洞庭湖,却没有找到屈原的尸体。湖面上,船只来回穿梭,蔚为壮观。这一天是农历五月初五。后来,在这一天,人们在河上赛龙舟来纪念屈原。人们还把粽子放进水里,就是为了喂鱼龙、虾蟹,保护屈原的身体不被吞食。
七夕情人节
七夕,又称“乞巧”,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浪漫的节日。相传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是“织女”和“牛郎”在天空中相会的时候。“织女”是一位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这天晚上,俗世的女人们向她乞求智慧和聪明才智,也向她祈求婚姻幸福。
鬼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是“兰花节”,也叫“中秋节”。在一些地方,它通常被称为“鬼节”和“石鼓”。这是印度的一个佛教仪式,佛教徒为了表彰祖先举行“兰盆会”。佛经中的《玉兰笔经》旨在培养孝心,鼓励佛* * * *,符合中国人普遍的追本逐末、哀其远的信仰,所以日益流行。目连救母娥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
“有眼有莲的和尚厉害。在她母亲堕落和饥饿的道路上,食物的入口化为火焰,她的饥饿太苦了。目连救不了母亲,便向佛祖求教。为了说兰花盆的经文,她教作七月十五日救母。”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又称中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中国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在韩国、日本、越南等周边国家也很流行。之所以称为中秋节,是因为秋季(指农历)有七、八、九十三个月,八月在中,十五在八月三十天的中间。所以也叫团圆节,因为空的时候是大晚上,这一夜的乡亲比家人团聚的多。
从嫦娥奔月到中秋节的故事。据史书记载,“嫦娥用西王母的仙丹服下,然后跑到月亮上取月之精。“嫦娥此举的代价是苦役,她终身不能重返人间。为此李白颇为伤心,写了一首诗:“白兔捣药,秋归春来。女性基因和谁单独生活?”虽然嫦娥对月宫的感觉不错,但她耐不住寂寞。她每年8月15日的通宵回到人间与丈夫团聚,但必须在天亮前回到月宫。中秋节过后,世人都想去月球与嫦娥相聚,并希望嫦娥下凡来看她的美丽。所以很多人在拜月烧香的时候,祈祷“男人愿早去蛤蟆宫,攀上仙桂;女人的愿望像嫦娥,像明月一样圆。“年复一年,人们把这一天当作节日来庆祝。
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重阳节、九月九日、荣鱼节、菊花节等。重阳节是一个古老的庆祝习俗。唐代重阳节被正式定为节日。唐朝时,人们在重阳节有登高插山茱萸的习俗。
重阳节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屈原的游记中,他曾写道:“聚帝宫Xi于重阳”。到了汉代,重阳的习俗逐渐在民间流行起来。相传汉高祖刘邦的爱妃妃被杀害后,齐国夫人的宫女贾也被逐出宫外,嫁给了穷人。家传:在皇宫里,每年九月九日,人们戴山茱萸,吃莲饵,喝菊花酒,以求长寿。于是,重阳节的习俗从宫廷传到民间,逐渐流行起来。
腊八节
腊月最重要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月”,俗称“腊八节”。从先秦时期开始,腊八节就被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好运。据说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十二月初八得道,所以腊八也是佛教节日,称为“成佛节”。
腊八有吃腊八粥的习俗,也叫“七宝五味粥”。中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经有1000多年了。它最早始于宋代。在腊八节,宫廷、政府、寺庙和人们的家里都会做腊八粥。到了清代,喝腊八粥的习俗更加盛行。在宫廷里,皇帝、皇后、王子等。都是给文武大臣和侍从送腊八粥,给各个寺院分发米和水果给和尚吃。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祖;同时,家人团聚在一起吃饭,给亲戚朋友送礼。
小新年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人们祭灶的日子。
据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会把这一家的善恶告诉玉帝,让玉帝赏罚分明。所以送灶的时候,人们把糖果、水、豆子、草放在灶王爷雕像前的桌案上。其中,后三样是灶王爷升天坐骑的材料。祭灶时,要用火将关东糖融化,涂在灶神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说玉帝的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所以祭灶王仅限于男性。
另外,除夕夜的晚上,灶王爷会和神灵一起过年。那一天会有“接灶”和“接神”的仪式。家家户户烧了轿子马,洒了三杯酒,送走灶神,就轮到祭祖了。大春
(每年的第一个节气是“立春”,通常称为“打春”。为什么这么叫?在我国的历史上,有这样一个习俗。每年春天,人们穿上节日的服装,用纸糊着一头大牛,在街上跳舞。游行结束后,纸包的黄牛被抬到县衙的法庭上,县令亲自鞭打三次,意思是:春回大地,快快耕种。因此,人们称立春为“戏春”。)
元旦
1月1日
(“元旦”一词源于南朝阿良人萧子云的诗《戒雅》:“四新日,一元旦,万世之始”。元为始,首意;丹是会意词,上面的“日”表示太阳,下面的“一”表示地平线。太阳从地平线升起,象征着一天的开始。元旦是一年的第一天。
公历1月1日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中国新年的日期并不一致。如果夏朝是正月初一;商朝是十二月的第一天;在十一月的第一天,以此类推。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公元纪年法》,将公历1月1日定为元旦。)
农历正月十五
(又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这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籍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为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节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因为元宵节有点灯观灯的习俗,所以民间也俗称“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灯谜等习俗。中国古代历法与月相密切相关。每个月的15日,人们都会迎来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这自然被视为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就已经被用作祭拜皇帝和祈福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叫做“上元”,七月十五叫做“中原”,十月十五叫做“夏媛”。最迟在南北朝初期,三元是举行盛大仪式的日子。三要素中,上元是最被看重的。后来,元朝中央和下元的庆典逐渐被废除,上元延续到永远。)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