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一篇原创文章的第二年152天
写作的目的是帮助更多的人提升智慧。
项羽,一个响彻古今的名字。
大家都知道他任性,不懂规矩,但还是不影响他的英雄称号。
这是项羽对自己的评价,但这个评价也得到了当时和后世的认可。
李清照有句诗说,“生是英雄,死是鬼英雄。我仍怀念项羽,不肯过江东。”
郭嘉评论说:“在过去,吉翔打了70多场战争,从来没有输过”。
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英雄。他的叱咤风云,所向披靡,在秦汉之交掀起了一股澎湃的浪潮。
虽然历史把项羽定义为悲剧人物,但他最后还是自杀于乌江。
但是,我还是认为他是一个军事天才,古往今来几乎没有人能打败他。
全世界的人都说他是女的,说他自负。别忘了,二十四、十五岁的他,就已经凭借着辉煌的战绩和军事才能获得了当时各界英雄的支持。
他在乌江自杀时才30岁。
从古至今,有多少人能在30岁前为项羽建功立业?
24岁的项羽在巨鹿之战中,率领5万楚军,打败了秦朝名将张寒、王力率领的40万秦军主力,最终以少胜多,在一战中声名鹊起。
项羽破釜沉舟,在诸侯国军队裹足不前的情况下,以大无畏的精神率先攻陷秦军,并带领诸侯国叛军一起最终全歼王离军,8个月后又逼得20万张寒秦军投降。从此,项羽奠定了他在各路义军中的领军地位。经过这一战,秦朝主力尽失,名存实亡。
27岁那年,彭城之战,楚军凭借项羽刚毅果敢的指挥,在半天之内以3万之众击溃56万汉军,歼灭刘邦主力,使刘邦陷入“送老弱于关中抵荥阳”的危机境地,开创了古代战争速战速决的典范,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难怪刘邦看着项羽的背影惊呼:“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项羽出身贵族,年轻时和叔父项梁一起与秦国作战。这段时间,项羽得到了很好的历练和战场经验。项羽是个勇士,经历了大大小小70多场战争,几乎无一败绩。
一个有这样经历的军事人才,一定是充满自信的,所以自负是必然的。
但是,自负终究是有问题的。项羽的自负直接导致他30岁战败,最后在乌江自杀。
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是从中获得经验和智慧。
古人说
以铜为镜,可以衣冠楚楚;以古为镜,可知兴亡。
我们能从项羽身上学到什么?
项羽为什么能打赢大大小小的战役?
自信和勇气。
项羽为什么要在乌江自杀?
自负而鲁莽。
自信、勇敢和鲁莽没有太大区别。最大的区别就是最后的结局不一样。
输赢,文字的感情色彩也是如此。
同样的行为可以有积极的一面,也可以有消极的一面。
例如,如果一个人行动大胆,有领导能力和决心,那么,另一方面,他在许多情况下是自负的。
这种正反两方面似乎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真的没有办法解决这个矛盾吗?
不完全是。
自古以来,智者都讲究阴阳平衡。
《道德经》说:
一个身体有两个相,这两个相就是阴阳。万物负而抱阳,怒而和。
这里的“和谐”就是平衡的意思。
项羽的失败是因为“不平衡”。
他一生都在贯彻自己固有的认知。
《道德经》说:
道可学,而不恒。
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
如果我们总是以固有的成功经验和认知来衡量一切,而不懂得变通和与时俱进,那么我们终将被淘汰。
项羽不是被刘邦、韩信或者自己打败的,而是被时代的变迁打败的。
《学经》说:
知墙者,始能自保,守心,从而知善恶之别。知可离外物,离外物者必自欺,依好恶择知,护知。
经验和知识,在开始的时候,可以保护自己不被欺骗,分辨善恶。项羽年轻时征战南北,积累了大量的战场经验,有自己的用兵知识。
这些经历和认知,让他成为了一个常胜将军。
但是,成功也是经历过的,失败也是经历过的。
帮助项羽取得胜利的经验和见识,最后成了他前进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因为法律是变化的,但是项羽没有认识到这种变化,他就走上了自负任性的道路。
有人说,项羽战败后若重返江东,必将东山再起,改写历史。
事实上,历史不能改变的不是他是否重返江东或他过去的成就,而是项是否认识到法律的变化并据此行事。
法律是客观存在的,自然在变化,而这种变化与人的好恶及其属性无关。
成者昌,反者亡。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