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桂柳战役前,桂军131师师长阚魏勇率部镇守南宁。他是阚桂军军中的一名儒将,精通弹、奏、唱、棋、书、画,学识渊博,见解超群,军事造诣深厚。
他的才华多次得到李宗仁和白崇禧的称赞。通过自学,他精通日语、越南语和英语,多次破译日军的无线电密码,使中国军队掌握日军的作战意图。这样全能的将军很少见。
那年高中毕业后,阚魏勇先考入广州医学院,后又到广西陆军讲堂。李宗仁任广西绥靖督察兼第1军军长时,阙维庸任机要参谋。后又任钢7军营长、40军36师团长。
广西战争期间,与十九师副师长、三十一军参谋长一起领导抗日。1942年,他担任第131师少将师长。
第31师的老兵后来回忆说,师长坎·魏勇经常教导他们当兵的要领。他总结了军人的“五德”“五德”:
“五德”即智、信、仁、勇、严,是军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五德”就是吃、饿、睡、跑、忍,这是战争中对军人的基本要求。
1944年,桂柳战役即将打响,131师奉命从南宁驶往桂林。南宁到桂林,没有直路的时候都是在山里走,近千里。桂军的设备很差。那时候没有交通工具,所有的路程都靠两条腿。
抗战老兵桂说,当年参加昆仑关战役时,桂军第一次与日本海军作战。因为装备太低劣,牺牲很大。一天晚上,作为一名卫生兵,他送走了一群伤兵。刚回到总部,他突然看到总部门口停着十轮卡车和摩托车。
他想:“不,这些东西在桂军哪里能找到?”。当我走进总部时,我意识到第5军来了。5军是当时装备最好的军队,也是第一支机械化的军队。第五军的装备远不如桂军,他带着汉阳和大刀片。
到桂林保卫战时,桂军的装备还很差。直到李宗仁当了代总统,一些桂军才换上美国装备。这是在抗日战争之后。
31师的战士,穿着草鞋,背着干粮,从南宁走到桂林。坎·魏勇老师没有骑马,而是让马搬运设备。他也和士兵们一起走。
那一年,阙维庸的小儿子阚培同才五岁。他清楚地记得最后一次见到父亲的情景。
坎·魏勇住在柳州,从南宁到桂林,路过柳州。当坎·魏勇回到家时,他只是匆匆地和他们聊了几句,就准备出发了。
他的妻子看到他的脚又红又肿,问为什么?坎·魏勇说他是从南宁远道而来的。妻子问他为什么不骑马,他说:“当官的骑马,当兵的骑马呢?”
多年后,当记者采访熟悉菅直人魏勇的老人时,他们都表示“菅直人魏勇以古代君子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当阚要出门时,阚沛桐的哥哥对他父亲说:“我在书摊上买了一本《孙子兵法》。要不要带走?”菅直人魏勇同意了。阚佩桐和哥哥一起去房间翻找。然而,当他们拿着书出来时,坎魏勇已经走了。
他们跑出大门,看到街道空空摇摆。他们的父亲已经走远了。当时日军占领衡阳后,正在西进,军事形势紧急。坎·魏勇迫不及待地对儿子说了最后一句话,也迫不及待地带上儿子买的书,就这样踏上了奔赴前线的路。
据131师的老兵回忆,坎·魏勇仅用5天时间就带着部队走到了桂林。当时,坎·魏勇的双脚起泡溃烂。他没有休息,和战士们一起修筑工事。
当时桂林城里只剩下两个广西师。日军离桂林只有一天的路程。
入桂不久,有一天,阚和31军副军长冯晃一起检查防御阵地。当时日军已经兵临城下,桂林保卫战随时即将打响。当他们经过一家棺材店时,阚魏勇对冯晃说:“如果我在这场战争中死去,请给我买一副棺材,把我埋了。”后来,冯晃将军在回忆录中写到这一幕,感触颇深。
坎·魏勇决心与桂林共存亡,来到桂林与日军决一死战。桂林军司令员韦云淞命令坎的131师负责东、北防御,徐高阳的170师负责西、南防御。
曾经两个计划军防守桂林,现在只剩下两个师两万五千人对抗十万日军。大家都知道结果会是什么。
但是魏勇并没有气馁。他给士兵们训话,说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既然部里派131师坚守桂林,那么131师的每一个战士都将与桂林同生共死,绝不向日军投降。
桂圆认为,当时重庆和白崇禧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都已决定放弃桂林,但又不能轻易交给日本人,所以只派了两个师防守。后来谁也没有想到,两师拼死一战,大杀日军。
大战在即,从东方吹向桂林空的风也带着血腥味。坎魏勇告诉他的部下,他不怕日本人进攻,但最怕日本人不进攻,所以我们在桂林等他们,他们就葬在桂林。131师战士激动不已,誓与桂林生死与共。
保卫桂林的意义不在于胜败,而在于明知不可战胜却誓死奋战。这就是孔子说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中华民族最可贵的精神,坚强不屈,不畏强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