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1年,江苏沛县举人严大勇拒交钱粮,因违反朝廷制度被捕。当当地官员审理此案时,他们发现严大勇很傲慢,经常写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的许多作品攻击和侮辱了清朝。
于是,原本是功成名就的文人对清朝“一个当警察,一个领粮食”政策不满的普通案件,成为江南文人反抗清朝统治的重大案件。
清朝是一个少数民族部落政权。虽然成功入主中原,但统治者心里并不踏实。他们一直担心有人暗中勾结密谋反清复明。因此,自康熙以来,清朝大大加强了思想禁锢和舆论控制,产生了大量的文字狱。
当时,案的直接负责人是柳永,又名刘。柳永在江苏学政治的时候,负责犯法。在他派人搜查严大勇的家之后,他发现了许多反叛的言论。
更让刘勇恼火的是,他出了很多书,还要求江苏的学校拿来当教材。作为一名本地学生,严大勇也一定要读柳永的书。结果,他把它们烧掉了。
柳永立即上书乾隆皇帝,为严大勇的案子添油加醋,朝廷很快下令处死严大勇。这件事之后,柳永因为举报秀才反清复明有功,被乾隆皇帝提拔,直接调任太原知府。
这里要说明的是,太原的知府是四级出身,江苏的衙门是二级出身。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柳永的立功表现降低了他的军衔?
其实江苏的学历档次虽然高,但那是个捞不到油水的官位,需要看人脸色。太原知府级别虽低,却是地方的一把手。谁想长期当官?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柳永是一个清官,但他在严大勇案中的做法多少有点拍乾隆皇帝马屁、公报私仇的嫌疑,这是他仕途上的一个污点。
这还不是全部。通过整个严大勇之死获得认同的柳永,找到了一个快速升迁的好办法,那就是帮助乾隆皇帝加强对士大夫的思想控制。
转眼间,16年过去了,柳永回到了江苏,依然担任着教务管理的职务。于是,又制造了一个文学监狱案。
江苏东台徐家是书香门第,几代人积累了不少家产。一次,徐家想买别人的地,双方发生纠纷,为了方便起诉到政府。麻烦的是,对方除了起诉许买地,还指控他们著书立说,蓄意攻击抹黑清朝。
刘勇负责审理此案。他立即派人到徐家搜查,果然找到了“证据”。原来,许家老人许早年曾写过一首《一柱诗》,其中有“明与天再相逢”等叛逆之词。
许老人是否真的有反清复明的想法,我们不得而知,但他创作的这些诗词文章都有双重含义,很容易给人以把柄。柳永看到后没有犹豫,立即派人彻查,并将禁诗交给了乾隆皇帝。
最终,政府逮捕了8名相关罪犯,他们都被判处死刑。另外,《一柱诗》是几十年前写的。乾隆皇帝以为这么长时间了,地方不知情,就下令把过去各省会、各县的官员都找出来,已经过世的,立即处死。
由于在一柱楼诗案中的巨大贡献,柳永再次被提拔,直接调任湖南巡抚,成为清朝的一名政府官员。
柳永,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一个干净如水,刚正不阿,嫉恶如仇,敢于与权贵斗争的好官。他在民间的地位不亚于北宋名臣包拯。
但这种形象来源于影视作品和文学创作。历史上的柳永并不是那么完美。从这两个文字狱可以看出,他为了升官发财,不断讨好皇帝,甚至不惜协助他办大案,通过推倒别人来为自己上位铺路。他似乎和小沈阳这位大权在握的大臣没有什么不同。
但是,柳永没有办法,只能这样做。他家为大清国效力五代,可以说是鞠躬尽瘁。但是清朝统治者并没有真正把刘氏家族当做心腹,尤其是在乾隆皇帝的眼里。这些汉族大臣总是不如满族大臣可靠。
柳永的父亲刘统勋是柳家仕途上成就最高的人。死后被谥号为“郑文”,是清代获此殊荣的八大臣之一。自张死后,刘统勋几乎是乾隆朝的第一任汉臣,却因为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被皇帝无情打压。
754年,刘统勋升任太子太傅兼陕甘总督,奉命巡视新疆哈密、巴里坤。不巧的是,刘统勋巡视期间,阿穆尔萨那叛乱,清军因应对不足被迫向后撤退。刘统勋分析形势后认为应放弃巴里坤,全军在哈密重新准备。
这是一个非常正确的建议。看到奏章后,甘龙勃然大怒。第一,主动撤退有损大清国,这让好面子的甘龙忍无可忍。第二,刘统勋作为汉臣,在谋反回部的情况下主张退兵。乾隆怀疑他是相互勾结,想共同颠覆清朝。
龙当即下令逮捕刘统勋,并将他押回北京等候处置。几十个人,无论老少,都被关进了监狱。直到一年多后,甘龙觉得自己太过分了,把刘统勋的家人放了出来,让他重返朝廷。
虽然没有真正打败刘氏家族,但也让年轻的柳永认识到,即使是父皇级别的礼仪,在皇帝眼里也不过是蝼蚁而已。他不开心的时候就说被踩死就踩死,那别人还有什么安全感?
起初,柳永也以正直和勇敢而闻名。他在官场谁都不怕,眼里揉不得沙子。从此,柳永变得世故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始终以自保和取悦皇帝为人生准则。正因如此,比小沈阳大30岁的柳永永远无法与他正面交锋,柳永也绝不是人们心中永远的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