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参加圆桌派时,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出生在姜文的部队大院,父亲14岁就出来当兵了,因为他能读书,能在战争中毫发无损地打仗。为什么?因为姜文的爸爸会读书,营长不会,就让姜文的爸爸帮他背书包。袋子里装满了药。营长说,如果他快死了,你得帮我打出来。
姜文的父亲是一名14岁的士兵。第一场战斗,他和一个新保安打了起来。在一个桌子大小的地方,投下了4发炮弹,伤亡惨重。后来去西北剿匪,参加抗美援朝。他1951年去了那里,1953年回来。用姜文自己的话说,他没有受伤。
最后姜文是怎么总结的?姜文说,读过书的人有这样一个优点,就是脑子多,懂得在战争中尽可能不违反规则地自救和出谋划策。
打架的人怕死吗?这件事还得从两个角度来分析。
首先,战争中难免有人死亡。
既然人必然会死,那么在尽可能歼灭敌人的同时,如何保全自己的生命呢?
除了一些技巧,比如头顶枪射击,炮弹来的时候卧倒寻找掩体,更多的是考验你的生存智力和运气。
所以,打架的人一定是怕死的。无论是老兵还是新兵,面对死亡的时候,心里都会有恐惧,因为谁也不知道死后会是什么样子,恐惧来自于未知。
承认死亡并不可耻。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战斗是怕死的,但不代表战斗的人就怕牺牲。
如果死前能干掉两个敌人,那就已经翻盘了。如果能干掉七个敌人,那就是大赚了。如果是真的,那就值得为之献身。
但是在战争中,还有一种情况,一颗炮弹落下,你还没看到敌人就已经牺牲了。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会对这种牺牲不满,或者至少觉得应该杀一个敌人。
另外,上战场前,为了杜绝士兵尤其是新兵的死亡恐惧心理,一般会进行战前鼓励,这样可以大大缓解士兵的死亡恐惧心理。
毕竟相比于生命,家国一直被我们视为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在这么宏大的事情面前,一个人的生命可以不顾,只要是为了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
因此,为了减轻参战人员对死亡的恐惧,战前动员是必要的,其目的也是为了鼓舞士兵的血液,士气的重要性甚至可以决定一场战争的走向。
这是第一点,战前鼓励。
第二点是在战斗过程中的个人意志力。
即使是新兵,初入战场,也会有恐惧和怕死的感觉。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但是在战斗的时候,你会被射击和投掷手榴弹慢慢的被周围的环境感染。
人们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每当有新兵时,老兵和新兵必须交织到战场上,这可以帮助新兵恐惧和失去作战能力。
当一个新兵在战场上呆上十分钟,你就慢慢不再害怕和颤抖了。当你举枪开火的时候,你甚至会觉得心里有点激动。当你第一次杀死一个敌人的时候,你甚至会开心的拍手。
战场,会自动清除怕死的人,因为这是一个战场,一个残酷的战场。
从神经学的角度来看,当人面临生死(战争)的困境时,你一开始会感到恐惧和害怕,但如果你发现恐惧和害怕并不能让你脱离战争,这时你的大脑就会开始分泌激素,使你迅速兴奋,甚至失去痛觉,从而大大增强你的战斗力。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士兵在战争中大腿中弹,却能坚持很久的原因。有些士兵在战争中腿被炸掉的时候甚至没有感觉。
这足以说明人脑的调节功能。在战场的时候,大脑会高度集中,因为一旦走神,就会丢了性命。这时荷尔蒙会迅速分泌,你的神经系统甚至会短时间停止工作,因疼痛而麻痹,陷入兴奋状态,勇敢杀敌。
有些人直到战争结束才意识到自己被砍了或者被打了,或者觉得很痛苦很累等等。这都是因为当人们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时,我们感觉不到疼痛或疲劳。
除了大脑对死亡恐惧的保护之外,家国之仇,战争之谊,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激起我们对敌人的仇恨,进而英勇杀敌。
在出征前,尤其是上战场前,很多人心里都有对死亡的恐惧,尤其是新兵。但是,上了战场,形势比人好,很多人根本没有心思去想死亡的恐惧。枪林弹雨的氛围能让你瞬间进入状态,变得紧张、兴奋,甚至对疼痛免疫。
还有一点就是,由于战争本身的残酷,战争中真正怕死的少数人,最后基本都会死。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