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亿神州尽舜尧

高山流水的意思2022-09-25  10

六亿神州尽舜尧

题图:油画《六亿神州尽舜尧》

七律二首 · 送瘟神

一九五八年七月一日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七律格律

其一,仄起平收

中仄平平仄仄平(韵) ,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平平仄仄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平平仄仄平(韵)。

“巡天遥看一千河”中的“看”读去声。

其二,平起平收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仄仄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平平仄,

中仄平平仄仄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借问瘟君欲何往”拗句,句内自救。平仄原格应是中仄中平平仄仄,现变为中仄平平仄平仄,其五六两字平仄对调。

注:中者,可平可仄也——该平可仄,该仄可平。

六亿神州尽舜尧

文 | 奚仁德

01

瘟神:传说中散布瘟疫的恶神。《红楼梦》:“那庙门却倒也朝南开,……我……连忙进去,一看泥胎,……竟是一位青脸红发的瘟神爷!”我国古代有送瘟神的习俗。《后汉书·礼仪志》:“持火炬送疫出端门。”《岳州风上记》:“或为草船泛之,谓之送瘟。”

诗中的瘟神指血吸虫。

血吸虫,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小虫,在显微镜下,为灰白色线状,长12——20毫米。其毛蚴在钉螺体内,变成尾蚴后,再进入水中游动,能钻进人的皮肤,随着血液进入肝脏和肠壁血管,引起血吸虫病,俗称“膨胀病”,“身无三尺长,脸上干又黄。人在门槛里,肚子出了房。”严重地损害人的健康,两三年内有生命危险。

血吸虫病,自周、秦、汉以来,屡见史书记载。

解放前,血吸虫病蔓延于我国南方12个省市的三百五十多个县,一千多万人患病,一亿多人受直接感染威胁。

毛泽东非常重视血防工作。

1953年前后,就派出100多名医务人员进驻重疫区余江除害灭病,治好千余人。1955年冬,毛泽东在杭州发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和“限期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号召。1956年2月27日,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又强调“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并要求把消灭血吸虫病写进《农业发展纲要40条》。同年,毛泽东又亲自到湖北疫区视察,在杭州亲自制定规划。

1958年,全国血防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仅头五个月,全国就治疗了91万病人,灭螺15亿平方公尺。江苏的昆山、嘉定等县,车干了几千条河的水,消灭钉螺,兴修水利。江西余江县20余万人,从1956年春开始,集中六万劳力大干两个冬春,消灭了血吸虫病。树起来了血防战线第一面红旗。经专家鉴定,在全县找不到活着的钉螺和重新感染的病人。

1958年5月25日,余江县根除血吸虫病庆功大会向党中央和毛泽东送了喜报。接着,人民日报于6月30日,以《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经过》为题,正式报道了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毛泽东读了这天的报纸后,欣喜万分,彻夜未眠,就在第二天早晨——中国共产党的生日——迎着临窗的旭日和风,挥写了这两首光辉的诗篇。

1958年10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送瘟神二首》。

1958年10月号《诗刊》发表了《送瘟神二首》。1963年12月出版《毛主席诗词》时改题为《七律二首·送瘟神》。当时发表时,诗题下,就有一段散文诗式的小序,说明了作诗时的无比喜悦的心情。

后来,毛泽东还为这两首诗专门写了一段《后记》:

“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说,余江县基本消灭了血吸虫,十二省、市灭疫大有希望。我写了两首宣传诗,略等于近来的招贴画,聊为一臂之助。就血吸虫所毁灭我们的生命而言,远强于过去打过我们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帝国主义。八国联军、抗日战争,就毁人一点来说,都不及血吸虫。除开历史上死掉的人之外,现在尚有一千万人患疫,一万万人受疫的威胁。是可忍,孰不可忍!然而,今之华佗们在早几年,大多数信心不足。近一二年干劲渐高,因而有了希望。主要是党抓起来了,群众大规模发动起来了。党组织、科学家、人民群众,三结合起来,瘟神就只好走路了。”

同时,毛泽东还致信胡乔木,信中写到:

“睡不着觉,写了两首宣传诗,为灭血吸虫而作……灭血吸虫是一场恶战。诗中坐地、巡天、红雨、三河之类,可能有些人不懂,可以不要理他。过一会,或作点解释。”

毛泽东写诗,一般是一诗写一事,而两诗写一事的,很少见。反围剿,虽然写了两首,但那写的是不同的两次反围剿。十六字令,虽然三首都是写的山,但那山,并非实指哪一座山,而是意象的山,抽象的山。所谓长征诗,那是一组诗,而真正以长征为题的,也就一首。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么大的历史事件,也只写了一首。而送瘟神,写的是一件事,却在同一诗题下写了两首,这是唯一的。

这是为什么呢?

从毛泽东的后记里和给胡乔木的信里,可以知道,在毛泽东的心里,在毛泽东的眼里,血吸虫是史无前例的大敌,消灭血吸虫是一场恶战。所以毛泽东一气呵成了两首诗。

还有,在毛泽东诗词里,这是唯一专门以民生问题、医疗事业为主题的作品。说明毛泽东对民生问题的高度关心,对医疗事业的高度重视。彰显了毛泽东心系百姓,情注民生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领袖情怀。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在农村实行合作医疗。这是毛泽东这两首诗写好后的治国方略之一。

党组织、科学家、人民群众,三结合起来 ,瘟神就只好走路了。这看似幽默风趣的一句话,实践证明,恰恰是抗击一切疫情的定海神针,镇国之宝!抗非典,抗新冠的实践,都检验和证明了这个真理。

02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绿水青山:既泛指祖国山川壮丽,更专指南方锦绣河山。

枉自多:徒然很多,虽多也徒然无用。“自”的本意是自己,但这里已经虚化,只有强调前面词语的作用。杜甫《征夫》:“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

华佗:字元化,三国时沛国谯人,东汉末年名医。这里泛指过去的一切名医。

无奈小虫何:对小虫(血吸虫)无可奈何,毫无办法,不能拿它怎么样。

首联,从旧社会写起,把读者引向黑暗苦难的过去。两句之间是因果关系,而且是因果倒置,先果后因。首句写江南的山山水水,即使再好,也是枉然的。这是果。第二句说明“枉自多”的原因。原来是“小虫”作祟,瘟疫蔓延,以致华佗这样的名医也无可奈何。

这两句,用反衬手法写“小虫”的大害。先以绿水青山枉自多,反衬小虫的危害之大。再以华佗无奈小虫何,反衬小虫的危害之甚。

首联,概括写小虫的危害。从历史、时间的角度,写小虫危害时间之长。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千村:千万个村庄。

薜荔:蔓生植物,长在荒野、墙上。这里泛指野生草木。

人遗矢:矢同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颇将军虽老 ,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这里喻指血吸虫病者晚期腹泻的症状。

万户:千门万户。

萧疏:萧条冷落。

鬼唱歌:鬼魂在哀歌。杜甫《兵车行》:“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李白《秋来》:“秋来鬼唱鲍家诗。”

颔联, 对仗工整。从现状、空间的角度,描述小虫猖獗所造成的严重祸害。千村与万户对举,人与鬼对比。千村、万户,说明灾区之广。薜荔、萧疏,说明灾区之惨。人遗矢,说明病情之重。鬼唱歌,说明死亡率之高。人遗矢与鬼唱歌,一实一虚。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坐地日行八万里:地球直径约一万二千五百公里,以圆周率乘之,周长约四万公里,即八万华里。这是地球自转一周,即一天时间的里程。人在地球上,一动不动地由地球带着自转一日,即有八万里的行程。坐地,坐在地球上。日行,每日行走。

巡天遥看一千河:巡,往来行驶。天,宇宙。河,银行系。一千,言其多。包括地球在内的太阳系,每日每时都在银河系穿来穿去。银行是密集的星组成的,宇宙里有无数银河系,太阳系(地球在内)所穿行的只是其中之一。因此,我们随着地球公转(公转一周,为时一年)巡驶在宇宙之间,可以“看”到无数的银河。

坐地,巡天。一坐一巡,一静一动,一地一天,相映生辉。既出于诗人的丰富想像,又有科学的根据,可以说是“浮想联翩”的铺叙。这一奇特构思,深刻地说明了自然和历史的辩证法,随着地球运行,斗转星移,人民经历了千辛万苦的斗争,终于“换了人间”。

“坐地”一联,表现了毛泽东的放眼世界,胸怀宇宙的激情和梦想。

由坐地——巡天——遥看一千河,于是就自然地想起了牛郎,引出下联。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牛郎:相传为晋人。是中国著名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中的男主角。中国三千年来,创作了无数的神,其中牛郎织女是劳动者,最好的两个劳动人民形象。据说,他俩都是被天帝剥削压迫的劳动者。因婚后不再给天帝织锦而罚居两处,牛郎在天河东,织女在天河西。每年的七月七日夜间,才能渡河相会。他们的化身,就是银河系天鹰座的牛郎星和天琴星座的织女星。

欲问:要想询问,打听。

瘟神事:有关瘟神的事,指血吸虫病危害人民的情况。

一样:同从前一样的,像旧社会那样的。

悲欢:悲苦和欢乐。这是偏义复合词,侧重悲,悲苦。

逐逝波:追逐着流逝的水波而去了,跟随着既往的岁月而不复返了。“逝波”和“逝川”(别梦依稀咒逝川)是同义词。

血吸虫病远自周秦,华佗对它无可奈何。据说,牛郎在人间也得过血吸虫病,留下悲惨的记忆。他上天后,仍然关心人间疾苦。当他遇到巡天的人们,当然要问瘟神的事。得到的回答是令人振奋的——一样悲欢逐逝波。和你当初一样的劳动人民,遭受血吸虫病的痛苦日子,现在,一去不复返了。

坐地,巡天的主语是谁?是省略?是虚化?没有省略,也没有虚化。是作者的主体形象。坐地的,是这个主体形象;巡天的,是这个主体形象。牛郎欲问的人,也是这个主体形象。回答“一样悲欢逐逝波”的人,也是这个主体形象。

颈联和尾联,四句诗,半首七律,从内容和形式看,都是游仙诗。而这个游仙诗,不仅包括作者在内,而且作者还是主角。是他坐地,是他巡天,是他遇到牛郎,是他回答牛郎。这是作者——毛泽东“浮想联翩”的升华!

第一首诗,悲喜交加,一半悲,一半喜。上半首悲,悲而惨;下半首喜,喜而欢。

第一首诗,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以浪漫主义为主。全诗,以丰富的想像,把过去和现在,神话和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后半首,全是浪漫主义。前半首,现实主义中有浪漫主义。“绿水青山枉自多”主观意识较强。“华佗无奈小虫何”名医与小虫对比,也带有夸张的成分。“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也含有夸张成分。“鬼唱歌”,则更是虚写。

第一首诗,虚实结合,以虚为主。后半首,全虚,尾联更虚。前半首,首联,有虚的成分,颔联,虚的成分更多。

第一首诗,时空结合,以空间为主。华佗、牛郎是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是千年历史时间。千村、万户是小空间,中国空间。八万里、一千河是大空间,世界空间,宇宙空间。

第一首诗,形象众多。人、虫、鬼、仙都有,山、水、村、户、天、地俱全。

03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春风杨柳:春风吹拂着,荡漾着杨柳。

万千条:千枝万条。虚数,言其多。

六亿:指新中国六亿人民。1954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我国人口共60198万余人。

神州:古代中国的一个地理区划概念 ,或称“赤县神州”。《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一般分开用。如毛泽东“长夜难明赤县天”。近义词有九州、华夏、中华等。六亿神州,因平仄而倒装,即神州六亿。

尽:都是。

舜尧:即尧舜,因平仄和押韵而倒装。唐尧、虞舜的并称,是传说中的两位圣明君主,远古部落的首领。出自《易·系辞下》:“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礼记·大学》:“尧舜率天下以仁。”《孟子·滕文公上》:“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第二首,第一句写景,以杨柳比兴。景是春景,春风杨柳,是春天的典型景象。春风,喻指新中国;杨柳,喻指新中国的各项事业。千万条,喻指新中国的各项事业形势大好,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第二句写人。突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是毛泽东心中的“上帝”。他相信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遍地英雄下夕烟”),是历史的主人。所以,把人民比作尧舜,比作英雄,是毛泽东对人民的尊重,对人民的赞美。这是诗意的一个方面。

舜尧的诗意,,还可以扩散性思维。广义的概念是喻指中国人民。狭义的概念,可喻指共产党、毛泽东。舜尧,非单指舜尧,而是指舜尧领导的,或是指在舜尧的领导下。春风杨柳,六亿神州,尽是,都是在舜尧领导下的大盛中华。这如同“风流人物”一样,既喻指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也喻指举止潇洒,富有才华,文武双全的杰出人物,更喻指对一个时代有极大影响的英雄人物。“风流人物”“舜尧”都有毛泽东自喻之意也。

首联两句,写景,风光绮丽;写人,风流矫健。为这首诗定下了昂扬的基调。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红雨:指春天的雨水。唐代孟郊《同年春宴》:“红雨花上滴,绿烟柳际垂。”元代郭钰《重到山家》:“红雨长茶芽,东风吹柳花。”一说,红雨即桃花雨。唐代戴叙伦《蓝溪棹歌》:“蓝溪三日桃花雨”,桃花红色,故称桃花雨为红雨。一说,指落花。唐代李贺《将进酒》:“桃花乱落如红雨”。

随:跟随,顺从。

心:心愿,心意。随心,可以连在一起理解:凭着自己的意愿,随着自己的意思。成语“随心所欲”“从心所欲”。

翻作浪:翻腾成波浪。

青山:青翠的山。

着意:特意。

化为桥:变成了桥梁。

颔联,承首联首句,顺承,还是写景,写春天的景,写新中国风景。同时,又承第一首首句,是转承。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由于“换了人间”,昔日“枉自多”的绿水青山,现在在“春风杨柳万千条”的今天,仿佛都善于领会人们的意愿,主动为人民服务了。真可谓是多多益善,毫不枉为了,大有作为了。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命运。物——山水,在不同的时代,也会有不同的命运。此一时,彼一时。此一物,彼一物。物是人非,人非,物也非。

红雨与青山对照,色彩鲜明。随心与着意对举,情感深沉。对仗,拟人,栩栩如生,富有诗意。

写山,写水,是为了写人。山水如此随心着意,那么人呢?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天连:即连天,形容山高与天相连。

五岭:五岭山脉。参见《长征》注。这里代表全国的高山。

银锄落:闪着银光的锄头,在山上一起一落。

地动:即动地,大地都被震动了。实指挖掘、开垦大地。

三河:黄河、淮河、洛河, 这里代表全国的大河。

铁臂摇:劳动人民强有力的如钢铁的双臂在挥舞摇动。铁臂、铁肩、铁拳 是相似用语。

铁臂,有人说是挖掘机的铁臂。不妥。一是因为,当时,改造河山,主要还是靠人力,没有机械设备。二是,这样理解,就淡化了诗意,强调了物,弱化了人。银锄与铁臂,落与摇,互文见义,因果倒置。银锄落,因铁臂摇。因铁臂摇而银锄落。

写天,写地,写银锄,写铁臂,其实是写人。写人战天斗地的壮举,写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高潮。此内容,已经由血吸虫病疫区车河水,灭钉螺,扩展到了全国范围内的生产大跃进了。深刻地揭示了“群众中蕴藏了一种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这一客观真理。生动地显示了六亿人民改造世界的威力,既形象地阐明了“六亿神州”的内涵,又有力地表现了“送瘟神”的真正动力。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借问:请问,试问。这里是语含讥讽的设问。唐•杜牧:“借问酒家何处有?”唐代高适:“借问梅花何处落?”。

瘟君欲何往:瘟君想到哪里去?

纸船:用五色纸和蔑条糊扎起来的船只,和纸马、纸衣、纸钱一样,同属于祭祀鬼神时焚化用的东西。

明烛:祭祀鬼神时点燃的蜡烛。“明烛”“明器”的“明”,是表示祭品或祭器洁净,不作明亮讲。

照天烧:火光映照着天空,熊熊地燃烧起来。这一句并非实有其事,而是借用从前习俗来表现送瘟神时的兴高采烈和轰轰烈烈。

最后两句,归结到“送瘟神”。诗以轻松的笔调,幽默的口吻,刻画了送走瘟神的欢乐场面,洋溢着胜利的喜悦。

“欲何往”一问,勾勒出瘟神在人民群众的驱逐下,走投无路的丑态。而“照天烧”三字,则写出了人民群众“送瘟神”的浩大声势。是余江县人民召开消灭血吸虫病庆功大会的神话般的浪漫主义写照,到此才点明题目,真是“送”得痛快淋漓。

这两首诗,如同《十六字令》三首一样,是连章体,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04

《送瘟神》是毛泽东一百多首诗词中唯一与傩文化有关的作品。

要想论述这个话题,首先要了解一下什么叫傩文化。

傩文化,是一种远古的原始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词部分。远古先民,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为了生存,为了繁衍后代,为了战胜各种瘟疫,他们就用一种类似于宗教(自然宗教)的形式来帮助超越自我。于是,他们以浪漫的心性,创造了傩文化。

傩,乃人避其难之谓也。意即“惊驱疫厉之鬼神”。傩文化,说是一种文化,其实并没有多少文化内涵,只是一种驱疫逐鬼的仪式,是原始巫舞之一,充其量,只是一种文化形式或文化现象而已。从宗教的角度讲,道教的成分多一些。傩,有定期的,有不定期的,有单人的,有多人的。舞者,往往都是头戴面具,手持剑杖、摇铃之类的东西,手舞足蹈,念念有词。伴随的还有喷火,烧纸钱,烧纸人,烧纸船等。

我国古代,大概从殷商开始,就有这种文化现象了。

中华词典里表现这种文化现象的词语有:傩礼、傩舞、观傩、驱傩、赠傩、傩禳、傩戏、行傩、乡傩、傩神、傩逐、和傩等等。

我国历代文学作品中多有这种文化现象的记载。

《诗经·卫风·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傩。”

《论语·乡党》:“乡人傩,朝服而立於阼阶。”

汉·张衡《东京赋》:“尔乃卒岁大傩,殴除羣厉。”

唐·卢仝《除夜》:“傩声方去病,酒色已迎春。”

宋·陆游《朝中措·梅》:“傩鼓饯流连,烛焰动金船。”

元·李裕《次宋编修显夫南陌诗四十韵》:“绣盘花猗傩,锦就字洄联。”

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打鬼》:“打鬼本西域佛法,并非怪异,即古者九门傩之遗风,亦所以禳除不祥也。”

我国史书《汉书》《吕氏春秋》《旧唐书》《新唐书》等,上面都有记载。有的记载还很详细,如《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季冬之月,星回岁终,阴阳以交,劳农大享腊。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弟子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冗从仆射将之,以逐恶鬼于禁中。”

傩文化,在生命意识上满足了广大信仰者的心理要求。长期以来,傩文化的传承与流布已融入习俗之中。即使现代,仍以传统文化的形态存留于民间。

经过三千多年的沿袭、发展,江西的傩文化已经形成了历史积淀丰厚、文化体系完整等鲜明的特点。江西傩事活动分布广泛。其中,许多民俗遗存和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据1995年调查统计,江西全省25个县(市)有傩事活动。保留的傩舞、傩戏节目也247个。有的已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江西傩被学术界誉为古文化的“活化石”,倍受瞩目,多次应邀远赴法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及香港、台湾地区表演、交流,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送瘟神》的背景是江西,而江西又是傩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所以,毛泽东就把江西这种独特的傩文化与他的诗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这样,就极大地增加了该诗的文化内涵,极大地丰富了该诗的表现内容。可谓是古为今用,俗为雅用的典型范例。

毛泽东是如何把傩文化融合在他的诗歌里的呢。

首先,它用标题《送瘟神》和诗句“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直接表现傩文化,这是显形的傩文化。其次,通过写瘟神的危害性和写送瘟神的过程来间接表现傩文化,这是隐形的傩文化。

先看看它的直接表现,先看看它的显形的傩文化。

标题《送瘟神》就是典型的傩文化标题。它运用的是借喻手法。毛泽东所有的诗词中,用借喻手法写的标题,除了《送瘟神》,还有一首《鸟儿问答》,但《鸟儿问答》跟傩文化无关。

如果不看诗的内容,一看这个标题,熟悉傩文化的人,眼前、脑海里,立马就会出现傩文化中送瘟神的画面,而产生联想。可是,知道这个标题跟傩文化有关的人很少,所有的毛泽东诗词的注解,都没有提出这一点。它们都没有把这个标题跟傩文化挂上钩。很多读者或许根本就不知道有一种文化叫傩文化。他们根本就没有看出这个标题所蕴涵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核。

比较一下。瘟神者,血吸虫也。送者,消灭也。标题《送瘟神》,换一种说法,就是《消灭血吸虫》。从文学的角度,从诗的角度,哪个标题好?很显然,是《送瘟神》好。这就是傩文化的魅力。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如果诗中没有这两句诗,单凭“送瘟神”这个标题就说毛泽东的这两首诗跟傩文化有关,难免会有牵强附会,甚至胡说八道之嫌疑。而有了在两句诗,这个论点就有了立足之地了。

这两句诗,是毛泽东虚写的画面。说它是虚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确实没有发生过这件事。但是,作为虚写的画面,确是实实在在的傩文化画面。

这两句诗,是这两首诗的画龙点睛之笔,也是这两首诗所表现的傩文化的文眼。

这两句诗,字面上的意思是写傩文化,实际上的意思是写余江县庆功大会的盛况。不在其中,却置其身。范仲淹并未到达岳阳楼,却写出了岳阳楼之大观也。毛泽东并未参加庆功大会,却写出了大会的盛况。

文学作品,是一定要高于现实,超越现实的。否则,就不是文学,就不是好文学。这是我们从范仲淹、毛泽东的作品中得到的启发,得到的文学创作的真谛。

再看看它的间接表现,再看看它的隐形的傩文化。

第一首,写瘟神的危害性。

诗人采用时空结合,虚实结合,过去与现代结合的综合写法。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这两句是写时间,是写过去,是写实际。说明瘟神存在的历史悠久,说明血吸虫病流行的时间长远。

“绿水青山枉自多”这句写祖国的山山水水,即使再多再好,对人们来说也是枉然的。为什么呢?因为“华佗无奈小虫何”原来是小虫作祟,瘟疫蔓延,以致像华佗这样的神医也无可奈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这两句是写空间,是写现在,是写实际。写血吸虫病危害的惨状。千村万户,流行地域广。薜荔萧疏,荒芜面积多。人遗矢,鬼唱歌,死亡人口众。这还是小空间,是写中国的流行病。还有更大的空间,还有世界性的流行病。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两句是写空间,更大的空间。既是虚写,也是实写。“坐地日行八万里”是写地球的自转。寓意瘟神——流行病是世界性的,是人类的公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写地球的公转。寓意瘟疫——流行病的更广大的流行性。地球自转一周是一天,公转一周是一年。由一天到一年,又暗示一次流行病流行的时间之长——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月两月就会结束的。河,银河。牛郎就在银河边呀,银河边就有牛郎星呀。这又为写牛郎而启下,悄然过渡。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这两句是虚写。牛郎是天神,流行病是瘟神。流行病厉害啊,人类的神医华佗无可奈何。瘟神厉害啊,天神牛郎也是无可奈何,只好把自己的悲痛,悲伤投放到银河里随波逐流了。牛郎问谁?当然是问作者呀。这是作者的想象,这是作者的神思,这是作者的浪漫!瘟神,尾联点题,是第一首诗的诗眼。其实也直接表现了傩文化,是第一首诗的显形傩文化。瘟神与瘟疫,一字之差,就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区别,就是一般文化与傩文化的区别。

第一首诗,从历史到现代,从中国到世界,从人间到天上,从人类到神仙,用多维系数写尽了瘟神的危害。这,看似夸张,看似虚构,其实,你只要看一看,想一想,2020春天在全世界大流行的新冠肺炎,就知道它一点也不夸张了。

第一首写瘟神的危害性,是为第二首写送瘟神铺垫的。

瘟神如此暴戾,必须要送走。血吸虫病如此严重,必须要消灭。

第一首写因,第二首就必然要写果。

第二首显然用了与第一首相反的情调。第一首写的是悲情,第二首写的是喜情。第一首写的是低调,第二首写的是高调。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这是写美好的季节,这是写美好的中国,这是写美好的人民。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这两句承第一首第一句而来。山,还是那些山;水,还是那些水。由于换了人间,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枉自多”的“绿水青山”,现在不怕多了,且越多越好——“春风杨柳万千条”何其多也。红雨随心,青山着意,拟人化,形象化,借物写人。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这是用浪漫的笔调写亿万人民群众消灭钉螺的波澜壮阔的劳动场面和战斗情景。它形象地告诉世人,瘟神,瘟疫,不能只靠神医(华佗),不能只靠天神(牛郎),要打人民战争,要依靠全国人民,要依靠全世界人民。

写血吸虫病的危害性,写消灭血吸虫病的过程。看似与傩文化无关,实质还是有关的。因为,它所写的都跟“瘟神”有关。它是写的广义上的傩文化,它是写的比喻意义上的傩文化,它是写的隐形的傩文化。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7294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