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有一批秦墓,陪葬颠覆历史:难怪秦朝灭亡,50万秦军不肯回援

压缩饼干热量2022-09-24  30

广东有一批秦墓,陪葬颠覆历史:难怪秦朝灭亡,50万秦军不肯回援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立即将矛头指向岭南地区。据《淮南子》记载,秦始皇以屠呦呦为统帅,赵佗为副将,率领50万大军,分五个师,将两广和今天的越南北部纳入秦朝版图。从此,岭南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后,50万秦军人在岭南务农,清剿隐藏在深山里的越游击队,发展生产。

然而不久之后,光武起义,中原发生陈胜,秦朝濒临灭亡,边疆秦军急需援助。例如,王建的孙子王力率领的长城军队与张寒一起包围了巨鹿。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在岭南的秦军没有派一兵一卒北上救援,反而切断了这条路。之后,岭南的秦军互相攻讦,最后赵佗统一百越,建立了强大的南越国家。

因此,许多网民想知道为什么50万秦军没有返回中原。如果他们回援,楚国反秦的核心,将会腹背受敌。他们怎么敢派项羽北上救赵,让沛公刘邦西进灭秦?

对此,畅销小说家孙皓晖在他的《大秦帝国》一书中给出了一个假设,即秦始皇曾颁布遗诏,命令岭南秦军无论中原发生什么事情,都不得重返中原:

“但中原有突发之事,南水师不宜北上荆,而应断然关闭阳岳新道,使中原之乱不致南传。将军记住:老秦人北上,中国就没有南海了!”

说实话,这个描述非常精彩,很多读者都相信。可惜这种描述不符合史实,秦始皇也从未留下这份遗诏。即使你留下来,也不能保证岭南秦军会执行它。如果这些士兵是老秦人,他们听到自己的家乡遭到六国攻击,亲人受到战争威胁,怎么可能坐得住?所以,遗诏是不靠谱的。

那么,50万秦军人不归还援助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广地区发掘了大量南越墓葬。如1974年,广西平乐县阴山岭发掘出大量秦墓。1962年和1963年,广东清苑县也发掘了大量秦墓,发现了大量随葬品。1983年,南越第二位国王赵梅的陵墓在广州象山被发现。

学者们经过研究发现,这些秦汉时期的古墓具有强烈的楚特征,其随葬品往往是鼎、墩、壶、侬等陶器器具。陶鼎是与关中短蹄秦式鼎不同的高蹄楚式鼎,且有许多制作精美的漆器。此外,在1982年发掘的柳元岗11号古墓中,发现了具有浓郁楚文化特色的鼎、盆、壶、唐组合。

根据这些考古发现,学者们发现秦故里关中的丧葬文化在岭南地区几乎没有留下痕迹。中国人是一个定居又迁居的民族。即使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地方,穿着不同的衣服,说不同的语言,他们也常常希望死后葬在自己的家乡。所以,如果南方的50万秦军都是关中的老秦人,那么就会留下大量关中式的墓葬。然而,根据考古报告,并没有这样的秦墓。

所以,在笔者看来,五十万南下,可能根本就没有几个秦人,但真正的主体其实是楚人。与楚人相比,秦国对南越的影响非常有限。从始皇帝三十三年“略取南越吕梁之地”,到二皇帝元年南海都督赵佗反叛——王,秦国管理南越总共只有七年时间。

楚人对南越的管理最早可以追溯到楚共王的《南海选》,从秦末算起,也就是从吴起《南平百越》,到160多年,大约有350年的历史。据考古发现,楚越有五条路线,每条路线都是楚人开辟的。由此可见,与秦人相比,楚人更熟悉岭南。

所以秦始皇征服南越的时候,招募楚人是最经济最划算的选择。楚人熟悉南越的地形和湿热的气候,而且离南越也近,需要的粮食和辎重也少。如果从关中调兵进攻南越,必须从武关南下,穿越整个楚地,才能到达一千多里外的岭南。以秦军50万的数量,路上消耗的干草量可以用天文数字来形容。即使秦始皇战败了,也不可能就这么废了吧!况且秦人在岭南很容易水土不服。

所以结合各种因素,秦始皇绝不能舍近求远,派了50万秦人去岭南。

除了墓葬之外,古楚国的许多语言习惯至今仍保留在粤语中。尤其是粤西的白话,跟今天湖北的一些方言很像。如果秦军的50万人都是关中人,而且人数在当时人口稀少的岭南并不逊色,那么关中方言为什么没有在两广留下痕迹呢?

总而言之,岭南五十万秦军,大部分都是就近征召的楚人,正规秦人比例不高,或者说很多都是军官。后来,土隋在岭南大败,秦始皇又招募商人、上门女婿等七种“罪犯”在岭南镇守边境,稀释了秦军在岭南的比重。

所以岭南的秦军对秦婷并无好感,大部分只是被迫守边的楚人。别说是回中原了。不北上灭秦就不错了。比如秦朝的官员任涛,直言不讳地告诉赵佗“秦魏没有办法”,看不出他对秦朝有什么忠诚。

后来,由于赵佗的野心,岭南的秦军并没有拯救秦朝,而是依附于楚国,并没有臣服于汉朝。而是独立建立,直到汉武帝时才被汉军所灭。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64412.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