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站在自己的利益一边”等观念相当流行。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对行为的判断不应该以对错为标准,而应该以是否能为自己或群体获得利益为标准。
这种想法是否合理,最终能否成功,其实历史上两位著名人士已经给出了答案。这两位名人分别是元末明初的陈友谅和朱元璋。
陈友谅的一生是背叛的一生。他是一个充分利用“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的人。通过交朋友和伙伴获得资源。压榨完价值后,我们会义无反顾地抛弃和出售,然后结交新的伙伴和朋友,继续获取资源,向上“奋斗”。
最终,陈友谅取代了自己的首领徐寿辉,成为了田万国的皇帝。此时的陈友谅在元末起义军中势力最大(其疆域占南方一半以上),不仅是朱元璋的数倍,在金钱、人口、兵力上也是数倍。且不说征服朱元璋,似乎天下进步是天经地义的事。
结果陈友谅没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被朱元璋打败。能逆天的不是朱元璋,而是陈友谅本人。朱元璋自己说过这样的话:
陈的失败是由于他的傲慢,宽松的法律,不能坚持不懈,并依靠许多人寻求只有少数解决办法。使其慎而多谋,团结一心,据荆楚之富守江汉之险,渡,接闽越,保其民。若待会,进足以见中原,退足以反一方,我可安之。
明太祖的记录
在陈友谅眼里,和人交朋友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利用或者出卖人。所以他根本不相信“合作共赢”,陈友谅也不信任他的手下。事实上,他也不想信任他们。他认为他们只需要服从他,做诚实的工具。这就是朱元璋所说的“依靠少数人寻求帮助”。
陈友谅本人以利己为信条,他的爪牙们自然不是在计划如何背叛他,就是在背叛他的路上。人们通常顺从他,只是因为对他的力量心生敬畏,伺机把他卖个好价钱。
陈友谅和他的爪牙们不仅把对方当成自己的筹码,他们都很清楚这一点。他们怎样才能团结起来?
同时,朱元璋采取了与陈友谅完全不同的策略。除了“筑墙,广积粮,慢慢称王”,朱元璋还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放低姿态,以“愿与君共天下”的姿态,寻求最广泛的支持。
一方面,朱元璋主动与红巾军拉开距离,指责红巾军是“暴戾之兵”,是对抗世界的“恶魔”。还有严格的军纪,军队不允许抢劫大士绅。另一方面,他还主动结交名门士绅、学者,不仅给予礼遇,还给予官赏。因为在皇权时代,不与士族合作就不可能统一全国,更不用说形成一个帝国王朝了。
注:虽然有人不喜欢,但我还是要在这里提一下。朱元璋默许自己的军队劫掠平民(尤其是在政权刚建立的时期),常遇春是首领。当然,朱元璋会“耐心劝说”将军们不要乱杀,不要肆意抢夺人民的妻女。然而这并不是朱元璋的恶意。在古代,为了奖励军队,一般都会默许这种做法。
况且,对于手下的将领,朱元璋尽可能给予他们信任,在他们领兵打仗的时候也没有过多干涉。同时通过提高财产、世袭爵位、免于死亡等方式给予他们精神和物质上的鼓励。
可以说朱元璋做的事情是对的,或者是符合当时社会规则的。两相对比,陈友谅和朱元璋的心就清楚了。所以,在陈友谅与朱元璋的战争过程中,大量将领投奔朱元璋,陈友谅死得快,朱元璋最终得天下,也就很好理解了。
如果朱元璋一直这样,历史可能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但是,朱元璋和他的敌人陈友谅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这些只是他为了博取天下而做的伪装。帝国王朝统治稳定后,他也表现出真实的利己主义。
还是为了他们最根本的目的,在朱元璋眼里,他们曾经的伙伴不仅失去了利用价值,还成了自己的障碍。
通过四大案件,把士绅、武将、贵人都打得鲜血淋漓。残酷到什么程度,用一个小数据就能说明。据明代专家统计,毛免死券发出67张,洪武一度收回63张。除了交出铁券,还带着自己、家人,甚至男性同行的人头被收回。
注:洪武灭国时,并不是所有人都被处死。一般成年男性被处死,年轻男性成为奴隶。一有可能,妇女就成为教学车间的奴隶,或者被送到军事卫队结婚。永乐王朝后期的灭族事件也是如此。然而,对于成祖的家人来说,把他们送到焦芳分部是非常痛苦的。
朱元璋高举大刀的目的是什么?让我们看看他行为的结果。
胡、空印、三大案件,不仅封闭了中书省,废除了延续了几千年的宰相制度,而且对整个士绅集团进行了持续的大屠杀,同时也扫除了天下所有的富户空。这不仅大大削弱了士族的权力,也使皇朝的权力向皇帝集中。
直白一点,之前的“分享世界”不算。
在发动“蓝宝石案”之前,毛就已经重新启动了宗藩体制,有系统地将军权从将军和勋位转移到儿子手中。通过“蓝宝石案”进行大面积的物理破坏,让武将们彻底翻不了浪。
在毛看来,荣辱与共没问题,但分享财富就有点难了。
你这样做是为了全世界吗?他沿袭了元朝的户籍制度,并加以扩大和收紧,将海中人及其后裔固化在出生地和职业上。不管你怎么想,都是让人规规矩矩,放弃梦想,心无杂念。
朱元璋的目的是让整个王朝都为他朱氏家族服务。他对皇朝未来的设想是这样的:朱皇帝坐在宫廷里统治皇朝,宗室诸侯在外围领兵掩护皇朝(外阻蛮夷,内防权奸),其余朱氏宗室成员享受着高官厚禄的生活。
至于帝国王朝的其他臣民,则应无条件服从皇权的安排,努力工作。如果让朱元璋给明朝定一个口号,我想他大概会选择“全心全意为朱服务,一生为”吧。
朱元璋成功了吗?他成功了,但他自己直接毁了他的成功。
朱元璋真的达到了目的。不仅是洪武年间,整个明季,士绅武将别说有颠覆朱的能力,连动摇朱统治的机会都没有。但朱元璋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也为朱培养了一个敌人,这个敌人就是朱本人。
朱元璋一直希望后来的皇帝能像他一样最宽大地对待自己的子民,他也是以这个标准来培养和选拔接班人的。但他的利己方式也影响到了他的后代。他们相互学习,进一步缩小了“自我”的范围,从“朱氏”收缩到自己的家庭甚至自己的家庭。
朱元璋活着的时候,被朱元璋选中的皇帝的孙子朱允炆对自己的族人表现出一种仁至义尽的态度,哪怕他们的族人很坏,但这只是为了愚弄朱元璋。朱允炆一登基,就变了脸色。他的叔叔们都是敌人。仁义没有意义,他拿了一把大刀。
朱迪推翻朱允炆后,也高喊要尊重和恢复父亲的宗法制,但对自己的亲人一点也不手软,找各种理由打击和削弱族人。
没有它,利己主义就是旅游。此时,皇朝的“利润”基本都掌握在“朱氏宗亲”手中。不给朱氏家族做手术怎么盈利?
以这个为例,以后的皇帝都会在这里捆住手脚,朱氏家族很快就被剥削的从“人”变成了被囚禁的“朱”。被囚禁后,皇帝和皇朝又开始把他们当成负担,用各种方法减少和克扣他们的宗族。嘉靖朝,连唐朝的大亲戚都饿死了。
这与毛的想法相去甚远。在毛的时代,如果有人提出这样对待皇室,你觉得毛会毁掉多少个家庭?然而,毛自己挖了困扰朱氏家族的坑。
但是,后来的皇帝们的私利,以及他们自己的私利。实际上明朝的皇权是极度集权的,并不弱于清朝(清朝也继承了明朝的制度)。但是为什么记得明朝很多皇帝都是被文官折磨致死的呢?
因为明朝皇帝自己废除了他们的帮手“族人”。帝王空拥有巨大的权力,却没有精力和能力去控制和使用它。只能交给法院官员。从能力和精力的对比可以看出,朝廷的官员实际上比皇帝能掌控更多的权力。
皇帝利己,把臣子当工具。朝臣们自然在盘算着如何从皇帝身上获利。这也是皇帝被折腾的原因。
着急的话,只能乱着去医院。可以用特工加强监控,帮助身边的太监。这也是宦官一旦得到皇帝信任,就可以在朝廷胡作非为的原因。不是他们有能力逆天,而是皇权本身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这种不规范、不受限制的权力运用,也会对王朝本身造成伤害。明朝的很多乱象和弊政都源于此。
利己主义的最终结局是自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