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确实很有前途”——86
[朱高炽的遗产]
如前所述,朱高炽进一步完善了内阁制,朱瞻基继承了这一遗产。
模范朱元璋废丞相,给太子和孙子增加了不少工作压力。每天看遍全国各地的奏章成了一种折磨,对皇帝的精力和体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我怀疑朱高炽这么快就去世也与此有关。
朱瞻基不是工作狂。他在业余时间有许多爱好。为了自己的一点乐趣,他必须想办法把自己从工作中解脱出来。现在内阁制已经成型,这部分人如何快速、良好、有效地为自己服务?朱瞻基聪明的小脑袋转得很快,很快就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决定赋予内阁一项重要的权力:投票权。
简单来说,票签制就是内阁大臣第一次浏览奏章,拟出处理意见供皇帝参考,写在小纸片上,贴在奏章前面,然后呈送皇帝。有了这个流程,不仅可以提高国家机器的运行效率,还可以为朱瞻基在做决策时节省大量的脑细胞,让他有更多的时间画画和打板球。
为了防止内阁大臣在行使选举权时夹带私货甚至传播圣旨,皇帝看过意见后,如果同意就用红笔打勾,不同意就不打勾要求他们再考虑。这叫批红,有了批红,这个处理意见就可以转给六个部门执行。
这样,所有者还是所有者,劳动者还是劳动者,建议权和决策权划分得很清楚,分红审批权在皇帝手里,就不存在权臣的可能。
在朱瞻基手里,内阁的地位无疑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但它仍然只是一个秘书机构。内阁有参与权但没有决策权,起草法案的权利看起来很大,但是否被采纳最终要由皇帝批准决定。
内阁没有直接的行政权,更像是六部和皇帝之间的中介。由此看来,内阁不但没有分散皇权,反而进一步集中了皇权。
但在宣德时期,内阁的地位确实是历史上最高的,内阁大臣的投票权很快就会成为皇帝的政令。这不能说是朱瞻基的懒惰,但这与朱高炽的遗产有关。你看看他留给儿子的大臣们,就知道这个团队有多强大了。
《含红山破夏元吉》
永乐二十二年秋,完成第五次北伐后回李,途经玉木川。这位64岁的老人已经耗尽了石油,即将结束自己的生命。
躺在病床上的皇帝脸色蜡黄,一句话也没说。突然,他似乎想起了什么。他挣扎起来,环顾四周,道:“夏元吉爱我。”
夏元吉是谁,能让决心要开战的朱迪在弥留之际说出这五个字?
夏元吉出身苦,出道早。像杨士奇一样,他走了救国的曲线路线。他用一个乡村教师的收入考上了县城的学校,被家乡推荐进了国子监。就学问而言,夏元吉只是个举人,在人才济济的国家最高学府中并不突出。但朱元璋很有人才眼光,提拔夏元吉为户部尚书,因为他发现了夏元吉最大的特长:理财。
此后,夏元吉一直深陷户部,在官大相径庭的洪武朝,他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他即位后升任户部侍郎,在靖难之战中为筹款,站在了北军的对立面。
朱迪从未对敌人心慈手软。有人抓住了夏元吉,朱迪要杀了他。夏元吉没有求饶,只是说:“我本该死了,但你能再借我三天吗?再过三天,我就能把账清了,到时候你就可以杀我了。”朱奕愣了,世界上有这种把工作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人吗?他很欣赏夏元吉的工作狂精神,没有杀他,反而把他提拔到了人武部部长的位置上。
朱迪不想让夏元吉死,他只是需要有人给他算一笔账。当时有人不同意夏元吉是文健的老臣,不能重用。朱迪说,夏元吉是毛泽东的大臣。他怎么能不对我忠诚呢?
六部中,吏部地位最高,吏部尚书被称为“天官”,户部次之。内政部权力很大。除了税收和薪水,人口、土地、税收和服务、粮食储藏、仓库等等都归内政部管辖。大约相当于今天的民政部+财政部+发改委,综合管理国家所有经济事务。
原来以前户部侍郎都是浪费的,户部尚书可以充分发挥夏元吉的特长。朱迪只管搞项目,不管钱。永乐年间,他做了那么多工程,财政全靠夏元吉。他用各种方法开源节流,为朱迪的慷慨努力提供财政支持。夏元吉的影子始终站在永乐盛世的背后。
夏元吉是天生的金融专家。他在任期间有条不紊地管理着责任重大的会计部事务,深受朝野好评。但是,夏元吉也有一个原则:“你欺负国王,欺负有病的人,我不干。”他的入狱与此有关。
朱迪是一个强大的皇帝。他高兴的时候会奖励有功的官员,或者给他们升职。这时候,夏元吉总会说:“陛下,不要故作大方。你的国库要破产了。你提拔那么多官员,怎么出钱?”
这种话对别人来说可能是死亡,但在夏元吉嘴里却显得那么自然,朱迪也经常听他说。
永乐十九年,朱迪决定再次亲自入侵蒙古。这时候连一直支持他的英雄都反对了。朱迪迫切需要找到一位支持他的部长。他把注意力转向了夏元吉。
朱迪喜出望外。掌管国民经济的夏元吉,其实是有问题的。之前,他尽力改变朱迪,但这一次夏元吉不再支持朱迪。他直言:“出兵多年,全部失败。军队和马匹储备已经损失了89%。此外,饥荒一直不断,现在我们内忧外患。”
夏元吉愣了一下,但还是决定说出后半句:“更重要的是,你家现在身体不好,不如静心休养。对于这种事情,你只需要找个将军代表你就行了。不用亲自去了。”
夏元吉明白,当面指责朱迪争强好胜是有风险的,但为了皇帝和国家,他不得不这样说。
果然,朱迪听了勃然大怒,囚禁了夏元吉的财物。他不顾自己,进行了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北伐。
编辑
苏图
这一次,夏元吉的本来面目也被复制了出来。在他的家里,除了朱迪奖励的钞票,只剩下一堆布和罐子。财神可以维持国家秩序,但是他家没有剩余财富,所以他很穷。
正如夏元吉所说,最后三次个人远征,与其说是对蒙古的打击,不如说是一次武装阅兵。永乐二十二年,朱迪在玉木川病倒,他又想到了夏元吉。如果他听从了建议,他能多活几年吗?朱迪这才明白忠言逆耳,夏元吉是真的爱自己,所以才说:夏元吉爱我。
永乐时期的军事大国,为后人所津津乐道。表面风光的背后,是国民经济掌门人夏元吉的工作业绩。他帮助朱迪管理钱包。没有夏元吉,朱迪不可能做这么多。
三天后,朱迪的死讯被送回了首都。朱高炽王子在准备继承王位时,下令立即将夏元吉从监狱中释放出来。那时,他因直言不讳而在监狱里呆了三年。
当夏元吉听到朱迪去世的消息时,他立即倒在地上,久久不能站起来。
朱瞻基和夏元吉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当他是皇帝的孙子时,朱迪外出留在北京监督国家,是夏元吉协助朱瞻基。除了管理日常家务,夏元吉还为朱瞻基处理国家大事出谋划策,其权力在六部大臣之上。
作为财政大臣,夏元吉平衡了朝廷的需要和人民的生活。他一生掌管着数不清的金银,家里却是破破烂烂。他心地善良,但为了自己的心,可以用生命来出谋划策。
这就是明初盛世的创始人夏元吉。
宣德五年,五代老将夏元吉病逝,办丧事时,除了加封号,隆重安葬外,还下令免去夏家户部永远的税役,这样的待遇在群臣中是罕见的。
“要简单,要善于寻求正义”
简一是洪武十八年的进士,永乐元年成为吏部尚书。他也是朱高炽东宫的首席大臣。这种资格是不人道的,但简一没有做到。最大的原因是他太谨慎了,不像个混蛋。
简一的主要贡献是协助朱高炽王子处理政务。他熟悉典故,善于抓住根本,为自己赢得了“简单而足智多谋”的称号。然而,在朱高炽兄弟的斗争中,他没有发挥任何作用。当朱迪问这个问题时,简一把自己从监狱里救了出来,并把功劳归于杨士奇。
然而,简一后来进了监狱。永乐二十年,他因触犯而被关入赵监狱,因为他牵涉到太子手下的一个大臣。这次入狱对简一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在朱高炽眼里,为他坐过牢的东宫官员才是好官。
简一很快被释放,但这次在赵宇的镀金经历为他的简历增色不少。在仁宗、玄宗时期仍然受到重用,也是一个有资格参与决策的成员。
《明犹大·魏·杨蓉》
杨蓉是一位非常有个性的部长。
总的来说,杨蓉是著名的三个年轻人之一,他能在尝试的时候做出决定,并且非常认真。他被比作唐朝的著名人物姚崇。
仔细看,杨蓉是这些大臣中的一个不稳定因素,他的存在可能会适得其反,使人们失去安宁。
当李景龙和朱燧渡河打开南京的金川门时,朱迪骑马进城,刚进门就被一个人拦住了。
文健王朝任命新人杨子荣为翰林编辑。作为翰林院的官员,杨子荣并不是理所当然的。在文健的第二年,他获得了宫考高中第二名。他被赋予了学者的背景,被授予翰林编辑的头衔。
杨子荣值得被学习和多才多艺。他拦住朱迪说:“殿下是先去参观太祖陵墓,还是先登上王位?”
朱迪拍了拍额头,他到了北京,并没有先去拜谒毛的陵墓。太不尊重人了!他立即下令开车去参观毛的陵墓。
这个故事主要是用来说明三阳之一的杨蓉沉着冷静,足智多谋,能够考虑到一些常人想不到的问题。他的台词(殿下是不是先去参观陵墓了?先夺皇位?)从此被载入史册。
如果你仔细想想,你还会发现杨蓉有点可怕。
这种行为不仅是一种投机,更是一种政治投机。
那时候,朱迪的忙碌和他的工作繁忙没有本质的区别。根本没有相关规定。诸侯王进京前必须拜谒陵墓。成为一件大事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繁琐的过程。在此期间,你可以随时去扫墓。
只是没人提过罢了。
聪明的道衍没有提起这件事,做官员的没有提起这件事,朱迪兄弟也没有提起这件事。翰林编辑杨子荣为什么提到它?
杨子荣的强大之处在于,只要提出这个建议,就是100%政治正确,朱迪无法拒绝。一脚油门,不去巧玲就有点不好意思了。
提议参拜陵墓的专利所有人杨子荣成功实现了他的目标,成为朱迪入城后第一个受到关注的官员。
同年,杨子荣被选入内阁,并以他的名字命名。从此,他改名为杨蓉,并深受朱迪重用。他生活在五代,非常荣幸。
在朱迪手下工作并不容易,但杨蓉非常喜欢朱迪。学者杨蓉是个彻头彻尾的鹰派人物。他的专业是军事规划。自永乐二年升任内阁以来,杨蓉一直是朱迪的武官,大部分边防事务都出自他的谋划。
朱迪五次亲征可以带走别人,但杨蓉必须带走。朱迪非常欣赏杨蓉的军事能力。有一次,他甚至亲自切瓜给他吃。要知道,朱迪的刀一般只砍人不切瓜。能吃的人不多,吃朱迪瓜的人就更少了。
杨蓉的缺点和优点同样明显。作为一个鹰派人物,他是好斗的。除了皇帝,上至内阁,下至五郡六院。他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永乐十六年,大臣们实在受不了杨蓉,就一起商量了一个坏招:推举杨蓉为国子监的土司,希望离间朱迪。
能想出拜陵专利的杨蓉是个政治专家。他做官的诀窍就是善于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从不与皇帝作对。他曾经教人做官的经验:一定要举止得体,出谋划策更要讲究策略。因为自己的愤懑和耿直而得罪君主,实在是愚蠢。我绝不会做这种事。
因此,历代皇帝都对他有很好的印象,朱迪不会批准这样的请求。
在大戏中,杨蓉继续观望,从未表现出对太子或汉王的倾向。他只当朱迪是心腹,地位稳如泰山。
杨蓉绝不是一个傻瓜。他在等待最后也是最大的一块馅饼。
朱迪在玉川去世后,已经观望了十多年的杨蓉很快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作为军师,他与高干子弟金游子达成不偷偷发丧的协议,然后亲自带着少剑海守赶赴京城传递消息,在朱高炽面前评分飙升。
随着宝剑在最后时刻闪亮,杨蓉在权力交接中表现出色,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他成为朱高炽团队中唯一一位从未坐过牢的大臣,也是唯一一位非东宫官员。
朱瞻基上台后,杨蓉继续受到重用。虽然地位不如永乐时期,但也是决策集团的核心人物。
“以德爱杨普”
在三个年轻的内阁成员中,杨普是唯一一个不靠本事吃饭的人——他以入狱出名,德行超群。
杨普,二年进士,洗马太子,是铁杆太子党,也是朱陷害的重点对象。永乐十二年,杨普被定罪下狱。
官员进赵监狱没有判刑,被关押处死的政治犯比比皆是。他们等待的是皇帝不可预知的意图。也许有一天朱迪会说“杨普仍然关心”,杨普会成为第二个解缙。
杨普坐了十年牢。这十年间,罢官事件持续发酵,东宫多名官员遇害,杨普处境危险,家人提供的食物也数次中断。但就是在这样绝望的条件下,杨普居然把百家经典通读了好几遍。真的不怕学霸考出好成绩,就怕学霸过暑假。
朱高炽有点胖。他永远不会忘记杨普。当朱迪倒台后,杨普立即被释放出狱,从此升职加薪,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但杨普后来成为名臣,不是靠狱中镀金,而是靠品德出众。
在赵监狱,那里条件不好,可以安下心来学习。杨普自然不是一般人。读书需要淡定。如果你内心充满了怨恨和恐惧,你根本就进不了一本书。杨普读书十年,只能说明杨普不是怕死,而是没有心结。
平心而论,杨普在三个年轻人中的政治成就不如另外两个年轻人,但他的品德却是所有人的榜样。成为政治权贵后,杨普内心一直很安静,每次上朝都是跟着墙走,即使是从属于一个小官,也不敢怠慢。大臣们遇事喜欢争论,杨普总是心平气和地对待,让大家叹服。
杨蓉有很多敌人,甚至杨士奇也有政敌。只是大家对杨普的评价是片面的,历史称之为“守贞,作勺”。
在监狱里学习十年,在官方层面压人,总能保持这种品德。我们可以断定,杨普不是作伪,这是他心中的道。
一个人有了自己的品德,就可以成为世界上的楷模。这不是一代名臣吗?
在朱瞻基眼里,他是一位善良的长者,也是一位值得信赖的老师。这位老将做官五代,依然谦和恭敬。他的“道”从来没有变过。
然而,在朱瞻基的内阁中,最重要的是杨士奇。
=未完待续=
本文节选自书院正在撰写的新书《明朝真有为》。先放在微信官方账号“书院观”上,以连载的形式与大家探讨。欢迎指正。页面下方#明朝真的很有前途,可以查看发表的章节。
延伸阅读:
——洪武北伐的秘密:为什么中国古代历史上只有朱元璋能够统一全国从南到北?
——英雄政治的困境。为什么历代开国君王都要清理英雄?
——为什么“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许灿·达只被称为“大明第二名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