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违法,但不道德”。
鲁写的
万万没想到,国内最贵的新能源车,有一天会被50位车主联名起诉,构成销售欺诈。
这些车主认为,高河HiPhi X在音响、内饰、电池等方面的宣传存在虚假宣传,严重误导了消费者对高河Hip Hi X的购买和决策。
其中争议最大的是高河HiPhi X音响系统的“挂羊头卖狗肉”。在拆解音响系统时,车主发现高河HiPhi X组装的音响系统并不是反复宣传强调的“子午线英宝音响”,而是使用了采购成本低很多的国产品牌音响系统。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规定,消费者在遇到商家的欺诈行为时,有权向商家要求一退三赔。因此,联名起诉的50位车主要求高河汽车退款并支付三。
高和:音响代工是贸易规则。
不久后,高河汽车回应了“虚假宣传”的争议。
高和汽车官方表示,官方宣传的“英之宝”音响系统是国产品牌生产的,一方面是因为这是高和汽车与“英之宝”的一种合作模式,另一方面也是基于业内同行对汽车产品描述的惯例。用户之所以误以为高河HiPhi X的配置是“虚假宣传”,可能是“买家”和“卖家”的理解不同。
通俗的理解,就是高河HiPhi X采用了国内厂商生产的音响系统,但只是高河汽车与“英国之宝”的一种合作模式。没有挂羊头卖狗肉的说法。
高和汽车在营销产品时称其为“英国之宝”音响的同时,也参考了行业内的惯性宣传逻辑,但用户对其的理解存在偏差。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高和汽车的这段声明,大概会是:我没有作弊,音响授权只是一个“贸易规则”。这不是我的错。
李想:奢侈品牌也是有品牌的。
有意思的是,在高河汽车发布回应声明两天后,李创始人李想也表达了对汽车音响贴牌的个人看法。
李想说,现在豪华车上用的高端音响品牌即使选装价格容易也能达到几万元,但实际上那些音响品牌不仅不生产音箱和功放,也不开发音响软件和设计音箱。他们最多只是调一下其他品牌的硬件或者软件。
这就是业内常说的音响“授权代工”。
同时,有汽车音响改装专业人士指出,全球90%的音箱和功放都是在中国生产的,汽车音箱和功放这类硬件的生产并不容易,涉及到相关的检测和认证。音频厂商需要通过多项测试才有资格生产相关硬件。其实全世界能生产车载音响的厂家屈指可数,大部分音响品牌都在找其他工厂代工生产。最后,他们只提供软件和调试。
也就是说,汽车音响代工其实是业内很常见的操作,品牌方也支持这种合作模式。即使品牌方将音响系统硬件交给第三方厂商,我们也很难将此界定为欺诈。在某个维度上,第三方工厂生产的“英国之宝”车载音响,其实就是货真价实的“英国之宝”,没有品牌授权,车企是不会造假的。
这种合作模式不错,比如知名内衣品牌——“男人”,虽然十几年前就关闭了生产销售端,但这并不影响淘宝上遍布印有“男人”商标的产品。因为这家内衣企业在关闭工厂、削减销售业务的同时,将经营模式转型为“品牌授权”模式,背后有一系列“加工”工厂提供产品和销售渠道。
那么,我们今天买的“男人”内衣是正品吗?理论上当然是,只不过不是当年引领中国保暖内衣行业发展的“南方男人”而已。
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幸
到现在为止,高河HiPhi X“英国宝藏”的音频事件还没有进一步发酵。
毕竟从法律角度来说,“英国宝”授权代工的合作模式大概率是合法的。正如汽车音响行业人士所言,高河HiPhi X车主认为高河和“英国之宝”音响是挂羊头卖狗肉,其实是绝大多数消费者对汽车音响的RD流程和合作模式不了解造成的乌龙事件,这在业内已经司空见惯。
所以高河汽车这次不需要承担“欺诈”的罪名,也不需要退款。这50位联名起诉高河汽车的车主,可能只会感叹高河汽车“不坑穷人”。
当然,是不是说高河就可以逍遥法外,不用承担法律责任?
我看未必。
即使高端汽车音响授权的合作模式很常见,但不代表绝对正常,也不代表这种合作模式是健康的。高河汽车作为售价最高的自主品牌车型之一,呈现出“与己无关”的姿态,把锅扔给了整个汽车行业,多多少少失去了它的青睐。
如果引用罗翔“不懂法”的金句来形容自爆行业的“潜规则”,那就是:不违法,但不道德。
除了这次“造假”事件,其实也反映出汽车行业总是利用“信息不对称”来放大营销效果。
比如这些年来,有很多汽车品牌过度宣传自己的配置和功能。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很多汽车品牌之前都把“辅助驾驶”定义为“自动驾驶”,导致很多对辅助驾驶了解不够的用户信以为真,交通事故就是因为过度依赖辅助驾驶系统造成的。
虽然交通事故最终都是因为用户的过度信任造成的,但这是否意味着如果品牌一开始就正确推广就能最大程度的降低事故率呢?
总而言之,过度宣传绝对不是健康的营销模式,利用信息不对称来故弄玄虚所带来的副作用很可能是无穷的。
(图片来自网络)
今日话题
能接受高端音响代工吗?
在评论区留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