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几千年史前文化的融合,中原文明核心的形成,夏商周的凝聚,从疆域和制度上实现了中国到秦朝的“统一”。
与世界其他地方的文化传统不同,中国文化有很强的“大一统”观念,如“天下为王之地,地为王之臣”。最高的政治理想是实现“天下一统”,这一点已经深入人心几千年了。
受“大一统”观念的影响,从战国中后期开始形成的古史叙事体系和“三皇五帝”谱系,塑造了中国人的历史记忆——都是炎黄子孙。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两千多年来,只有几个朝代兴衰。但“中国”作为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共同体,从来没有分裂过,“统一”一直是凝聚人心的强大力量。
中国的“大一统”思想主要包括中华先民的认同、中华文明的心理认同、中华民族起源的认同、以龙为图腾的文化认同、国家统一的政治认同。接受《中国报道》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大一统”观念与中国历史上从夏商周到秦汉的大一统王朝的长期政治实践密切相关,是基于中华文化的一元论和共同文化认同的心理。
△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摄影/徐浩
“统一”的观念由此诞生。
在古代,中国曾一度处于“万邦之林”的状态。夏商周时期,在宗法分封制的基础上,四个有分封制的诸侯在各自的封地建立了相对独立的政权。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认为要发展,就要统一。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大一统”思想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明确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命题,是对西周以皇帝为政权首脑的政治制度和封建制度的理论总结。
古人把仪式藏在容器里。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研究所所长戴向明告诉《中国报道》,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青铜礼器,以及礼器系统“文化圈”所体现的礼器文化和人物,一直从二里头文化所在的黄河中游向北延伸到长城内外,向南延伸到广东、福建北部,向东延伸到海边,向西延伸到甘肃、四川的部分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期,它们覆盖了长江和黄河。“青铜礼乐文化圈”的形成和扩大,是中国周边文化不断接受中原礼乐文化伟大传统、祖先崇拜信仰、宗法政治观念和制度,形成共同文化认同心理,融入中国文化圈的表现。这是一个中国文化认同和对周边文化不断包容的过程。
△秦陵铜马车。摄影/徐浩
“从中国考古学的文化观来看,虽然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明显表现出不同国家文化的差异和多样性,但这种多样性是建立在西周礼乐文化融合的基础上的,是一定文化认同中的政权分立。春秋时期几百年的多元政治斗争,并没有破坏对伟大文化传统的传承和认同,也没有把中国引向类似中世纪欧洲的政治格局。“戴向明说,秦的统一也是基于共同的文化认同和统一心理,体现了中西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和中华文化的延续性。
周朝实行分封制。周把这个国家分封给大大小小的诸侯。虽然你是世界的共有者,但你只能对王姬实施有效的统治。春秋时期,周王室衰落,连诸侯“问鼎中原”。从考古的角度来看,各诸侯国的都城和贵族的墓葬打破了礼仪制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从中原王朝转变为竞争的局面。也是文化思想领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也成为“大一统”思想的孕育和萌芽期。
老子在《道德经》中明确提出:“道生一、二、三、万物。”这是关于万物起源和统一的最早论述。孔子写《春秋》的时候,李周维护的政治秩序被彻底打破了。在这种情况下,孔子的思想中也孕育着“大一统”的思想。他认为“天子”是“天下”的核心,明确而强烈地要“尊王”,与天子统一“政权”,实现“治天下”的领土观。杨公学派在《春秋》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统一”的概念。《杨公传》强调三点:团结、王权、统一。
“大一统”思想的三大基石由“天子”为天下核心的政治观、“天下一统”的领土观和“中外有别”的族群观构成。戴向明认为,与欧洲的“分崩离析”相比,中国“大一统”的顽强生命力源于儒家“大一统”理论的提出和实施。
领土统一与中国一体化
"统一始于秦朝."
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中国“大一统”的新局面,成为夏商周以来划时代的大变革。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嬴政空的规模之前,实现了“横扫天下,吞并八荒”的宏伟野心,完成了领土统一。
最后,嬴政被封为“皇帝”,从而建立了中国古代历史上高度集权的中央封建政治制度。秦县的设立,实现了在全国实行县制,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行政治理体制的重大改革。同时,秦朝在统一的疆域内实行“一石一尺,一尺一尺,一车一迹,一字一字”,实现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古代文明与民族起源研究中心主任王振忠表示,“统一”不仅仅是一个意识形态概念,更是一种民族结构。国家的形式和结构与夏、商、西周最大的区别在于,在全国范围内废除了督抚,建立了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郡县一级的单一地方行政制度。通过把秦朝的治理范围扩大到全境,落实到统治基层,行政管理带来的政治整合可以减少和融化各民族之间的差异,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统一。交通、文字、货币、度量衡的统一措施,加上郡县制,对两千多年来统一国家的维持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华夏区”的整合。
经过秦朝和西汉初年的政治实践,“大一统”对中国疆域的形成和治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一统”的建立和制度设计,实现了先秦诸子所倡导的“一个民族”、“一个世界”的政治文化理想,并为后来的汉武帝所认同和继承。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演变,“大一统”思想成为后世中原一系列封建统治者的执政理念和政治追求。
王振忠认为,“统一”与国家治理密切相关。它既是封建王朝治理国家的重要理念,也是国家治理本身的重要内容。从历代“统一”内涵的发展演变可以看出,虽然不同时期内涵有所偏颇,但实现政治统一和领土统一的意义是明确的。大一统一直是历史发展的主流,朝代更替不断推动中国发展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秦晓宇十二字砖。资料来源/国家博物馆
秦统治阶级把思想文化、规范礼仪、民意的统一作为帝国大一统建设的重要环节。“言同、行同”等文化统一政策,凭借政治统一使人物符号体系和传统价值规范在“中国”全境共享;这为后世“中国”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想象的物质载体和价值源泉,为大一统的国家统一为具有历史延续性的文化共同体提供了初始条件,使古代中国形成跨地域的文化知识精英成为可能。也使得古代中国形成并长期维持以“大一统”为核心的文化叙事。
“这种叙述通过对人民的影响,对国家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即使改朝换代,新的王朝也会倾向于中国典型的大一统国家,即使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也不例外。”王振忠向《中国报道》记者指出。
在经济政策方面,秦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火车轨道,极大地促进了商贸的便利,增加了不同地区之间商业集团的流动,形成了统一而多样的中国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为中原居民观念中的“中国”共同体建设提供了丰富而实用的物质内容。
秦始皇重视驰道交通建设,初衷是为了方便郡县游览,提高中央政府治理郡县地方的能力。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四通八达的驰道为当时及后来中国民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现实的传播渠道。
秦大航“十二万人徙咸阳”的移民政策,客观上促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次人口习俗的大迁徙、大融合。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必须依靠交通的发展和便利。秦代尺道的建设,作为中国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媒介渠道,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秦朝在北推匈奴的基础上,将秦、赵、燕长城连接起来,修建“秦长城”,将长城内的“中国”与长城以北的匈奴分隔开来。此后,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振忠认为,秦朝国运虽短,但其“大一统”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我国历史上雄心勃勃的政治家的政治追求和治国理念。自秦朝以来,中国有效地治理了一个超级大国,而且在被打破后还能继续重建,成为世界政治史上的奇迹。在世界历史上,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王朝是独一无二的。秦汉至清末的大一统国家形态是中国历史上最持久、最重要的国家形态,在历史上长期存在,具有浓厚的中央集权和官僚色彩。
大一统国家的形态深刻塑造了当代中国的疆域空、民族结构、价值观和治理模式,为当代中国的国家治理提供了丰富的历史遗产。
“华夷”互动促进中华民族的形成
作为“统一”的内涵之一,关于“华夷”的争论一直存在。但以文化认同而非血缘差异来界定居民身份,是中华民族“大一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李大龙告诉《中国报道》,从历史事实来看,中国古代的“华夷”是按照文化习俗来区分的,两者之间是有互动的,尤其是当“夷”接受了“华”文化之后,可以转化为“华”。所以“正统”不是“中国”的专属权利。
“‘中外互动’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也是中国疆域和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重要动力。正是在这种互动中,中国各民族共同推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李大龙说。
△铁拳《秦圣旨》,这是秦国执行国家统一计量法的直接证据。摄影/徐浩
秦朝统一中国后,“各民族立于一林”的局面不复存在。一个轨道相同、人物相同、土地相同、伦理相同、均势相同的中央集权国家,为“统一”创造了制度保障,“中”与“外”的界限逐渐淡化。从民族融合的角度看,中国历史上不同民族融入中国的过程,也是接受中华礼乐文化伟大传统,形成共同文化认同心理的过程。正如孔子所说,“夷狄以一切夏礼庆夏。”
比如东南吴越古人接受礼乐文化大传统,融入青铜礼乐文化圈,成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一部分的历史过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春秋时期,吴越和中国走上历史舞台时,就已经认为起源于中原,即吴出自太伯,岳成了大禹。这种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最终得到了中原各国的认同,也就是追求中国的吴王室凭借祖先太伯成为了“中国”,中原华夏因为“找回了失去的祖先和后代”而接纳了中国的这一新成员。秦汉以后,吴越地区完全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吴越文化源于中原的观念深入人心。
告诉李大龙《中国报道》记者,在西周甚至更早的时候,王居住的王姬就被称为“中国”,形成了以“大一统”为核心的政治思想体系。春秋时期,拥有“中国”的地位是诸侯国争夺霸权的有利条件。后来的“中国”也成为很多地方政权博弈的旗帜,服务于成为中国“正统”王朝的政治目的,这也是“中国”身份形成的原因。
“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是由于中国历代政权不断承认‘中国’的存在。‘大一统’思想主导着中国的历史走向,使追求‘天下大同’成为中华民族的最高理想境界。”李大龙说。
作者:汪哲,中国记者。
编辑:徐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