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云国对谈林鹄:回顾北宋如何由盛转衰,看历史的多元解释

微臣公子欢喜2022-09-23  16

虞云国对谈林鹄:回顾北宋如何由盛转衰,看历史的多元解释

2022年6月,新京报书评周刊、文化客厅携手世纪文景,共同发起“时光倒流,走向现场:历史的凝视与书写”主题活动。当停滞的时间重新启动,我们用“历史”的方法重新定位自己。5场线上活动,12位著名嘉宾,横跨历史事件与故事、田野与文本、艺术与考古。

在系列活动的第三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于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古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以“北宋社会兴衰背后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为主题进行了分享。说起宋朝,陈寅恪曾赞叹:“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在赵宋时期是最好的。”那么,中后期是如何由盛转衰,在内忧外患中挣扎的呢?

回顾北宋历史,我们会发现:对内,北宋重视文治的传统特色鲜明,王安石变法前后暗潮涌动;对外与辽、西夏长期对峙,其互动博弈耐人寻味。当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历史的现场,历史进程中的可能性和必然性都值得深思。同时,我们或许可以反思其背后的历史研究观念的发展演变。

“对历史的解释是多样的。”在谈话中,和反复强调了这一观点。那么,这种“多元化”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对于大众来说,同一个历史事件可以从不同角度解释早已是老生常谈,但尽管被多次提及,但面对特定历史语境时,单向度的解释依然盛行。在余看来,这种“多元”实际上意味着不存在所谓的“必然的历史过程”,这一点在北宋的兴亡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就历史事件而言,“多元”意味着对复杂动态的开放,可以通过不同角度的研究充分呈现。为什么北宋历史上的唐元联盟可能是“屈而不辱”?以及应该如何看待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关系?

就历史上的个体而言,“多元”也意味着正视人的复杂性。司马光,完成了著名历史学家子同治鉴,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但从政治家的角度,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他的形象?在永乐城之战中,宋神宗的丰功伟绩尽人皆知,但也不乏他作为一个凌驾于朝廷之上的君王成熟的一面。

"回到历史进程,我们应该学会的是妥协和平衡."余坦言,只有这样,所谓的政治智慧才能变成一种做事的智慧,才能真正反哺个人的生命。谷林还说,只有通过政治历史来看待中间生活,我们才能真正触及历史进程中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北宋对外关系:单源联盟“俯首不辱”,大清历增币或成分水岭。

在北宋政治史上,北宋如何处理与辽、西夏的关系,历来争议颇多。按照传统的历史观,自禅院联盟开始,北宋似乎就开启了屈辱和谈之路。然而,近年来,许多历史学家呼吁重新评估单源联盟的历史意义。交谈中,胡林认为,禅院之盟实际上是“鞠躬不辱”。

单源之盟:1005年,北宋与辽国订立契约,是以白沟河为界的兄弟国家。宋每年向辽国提供10万两白银和20万帛(其实是岁币)作为“军援费”。之后的一百多年,宋辽之间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谷林提到,在宋辽早期的对抗中,北宋并不一定处于劣势。就双方兵力对比而言,当时的辽军实际上避开了宋军的主力,绕道黄河。一路上双方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因此军力对比缺乏直观的呈现。另一方面,宋也做好了与辽决战的准备,传统解读中关于宋人弃城而逃的推测有待商榷。

那么回到历史语境,人们真的认为唐源的结盟是一种耻辱吗?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梳理,谷林发现宋真宗和大多数朝臣对此其实非常满意。结束了北方200多年的混乱战争,社会再次进入相对稳定的新阶段。这也解释了近期“天书”的初衷。举国欢庆久违的和平。并不是因为宋朝认为禅院联盟丢脸,才试图通过祭祀活动来显示文化的优越性。此后,这项活动逐渐走样,耗费了大量财力物力,成为一场闹剧。

《天书》祭祀:单源结盟后,自公元1008年起,宋真宗进行了为期十年的《天书》祭祀活动,以隆重的仪式封东岳泰山,然后前往陕西祭祀后土。

宋立科真宗,北宋第三任皇帝。

胡林补充说,只有通过微调对单源联盟等事件的判断,才能深入了解宋末的社会情绪。盟约签订后,永久和平的幻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弥漫在宋人心中,以至于他们在后期遭遇冰冷的现实打击后仍然回不过神来。

对此,于在禅院联盟成立初期就认可了其合理性和进步意义,但他也提到对政治历史的解读需要从多个层面切入。以《天书》为例。除了“欢庆和平”,城下联盟的说辞必然会激起宋真宗的情绪,这使得祭拜本身必然包含心理补偿的意味。此外,当时的大宋朝显然希望提高在东亚政治圈的地位,这构成了“天书”崇拜的另一个方面。

那么从长期的历史角度来看,单源联盟是如何影响北宋对外关系的呢?

据史书记载,禅院联盟其实很快就迎来了新的变化。宋夏不和的时期,辽趁火打劫,在单源结盟的基础上提出增年币,北宋最终妥协,史称“借清历增币”。传统史学认为,这一协定的修改使宋、辽、西夏政权重新获得了平衡。但在谷林看来,李青历增币更像是北宋政治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但它实际上打破了以前的相对格局。

电视剧中的宋仁宗。宋仁宗是北宋的第四个皇帝。在他执政期间,北宋与夏签订了《和约》,并增加了对辽的新年币(“李青币增”)。后来,范仲淹等人受命推行“庆历新政”。

谷林注意到这种相对模式的转变起源于文字。一方面,在禅院联盟中,到了中北宋时期,以“协”的名义缴纳的年币是等额的协,但这种表述在历的增币中被换成了“纳”,两个字的区别很大。另一方面,所加的二十万岁币,有一半是宋朝向辽国求援,请后者出面制服西夏的“辛苦钱”。这实质上打破了宋与辽原有的平等关系。

“这就相当于辽朝完全成了老大,而宋朝成了需要寻求庇护的小弟。”

余肯定了的观察。他认为,以李青历钱币的增多为分水岭,是北宋史的一个新观点。这一判断有助于重新审视北宋政治的内在转折,这一转折逐渐在民众的观念底层生根发芽,演变为北宋朝野弥漫的旷日持久的“恐辽症”,甚至与日后南宋的“恐金症”同根。但是,于也提出要把宋、辽、西夏的关系放在内外互动的大背景下来考察,这也不断受到北宋内部政治社会走向的影响。

北宋内部改革:庆历新政埋下伏笔,王安石改革无力。

北宋后期,社会进程中的一系列痼疾使得政治改革势在必行。但无论是庆历新政还是王安石变法,这些尝试都没能扭转宋朝由盛转衰的颓势。追根溯源,人们往往把北宋的灭亡归咎于王安石。南宋的宋高宗甚至曾说:“天下之乱,生于安史之乱。”对此,于认为,虽然王安石在变法过程中的政治表现有待商榷,但总的来说,王安石的变法是应该肯定的。

在余看来,一方面,王安石变法就时代背景而言是必要的。随着宋辽西夏政治危机的缓和,国内兵变趋于平静,范仲淹的庆历新政被按下了暂停键。但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并未根除,这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前提。

另一方面,政治改革的最终失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难点同时在于与既得利益阶层成员的合作,这就决定了政治改革本身必然需要宋神宗的支持。“把问题单独归结到王安石身上,其实是超越了原来的问题,谈另一个问题。归根结底是思维方式有问题。”

另外,传统观点认为王安石变法是北宋党争的开端。谷林说,其实北宋党争的风气在李青新政之前就已经形成,以范仲淹和吕夷简为代表的党派之争一度闹得沸沸扬扬。但是,今天的人更愿意把党争的开始归结于王安石变法。首先,王安石对北宋政治的影响更为持久;其次,庆历新政时期,范仲淹、欧阳修等人代表了党争的主力。后来的生活中,他们否定了早先的个人见解,但王安石长期卷入党争,甚至愈演愈烈。

虽然总的来说,党争在宋代政治史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但于指出,这一现象实际上是研究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它看来,君主专制的实际运作依赖于士大夫官僚体系的支持。在这个过程中,士大夫为了更好地贯彻自己的政治主张,博取君主的欢心几乎是一种不可避免的选择。

为了保证君主专制制度与官僚制度的有效衔接,宋朝首创了“谏臣台”制度,这一制度在宋中前期一度达到最佳运行状态。然而,自王安石变法以来,这一制度的运行逐渐恶化。为了推动变法,王安石把所有批评新法的谏官都赶出了朝廷。从那时起,台湾的谏官,原本是一个监督和约束的外部角色,变成了一个听从主事大臣政治主张的傀儡。于说,随着北宋整个御史谏制度公正性和客观性的消失,极端的情感对抗和空孔的政治理念成为朝堂上所言的基调,逐渐加剧了宋朝内政的危机感。

历史进程中的个体:多重解释指向人自身的复杂性。

就北宋内政外交的变化而言,历史的多元解释总是呼唤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判断。对于历史进程中的个体来说,多元往往指向人本身的复杂性。后人该如何评价个人在时代中的局限性?在与和的对话中,两人都认为我们今天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可能还远远不够。

比如主持《元佑耕华》的司马光,作为史学家,在编撰《资同治鉴》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作为北宋末年第一位变法大臣,则值得商榷。司马光上台后,试图在五天内彻底废除原有的免役法。“这种急功近利,真的不是一个顾全大局的政治家会做的决定”。

袁有庚话:宋哲宗(北宋第七任皇帝)时期,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推翻王安石变法,恢复旧法制。

免役法:王安石变法时期颁布的法律,徭役可以出钱免除徭役,政府出钱雇人服役。

谈及北宋政治史,对宋神宗的评价一直颇有争议。继宋太祖之后,北宋最想干一番事业的皇帝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本文以《禹开西河》为例,分析了这位皇帝的复杂性。在时期,在宰相王安石的支持下,在的主持下,宋朝先后收复了党、迭河、洮河、闽、河、林()六国,史称“开边”。然而,这个现在看似有可取策略和良好结果的运动,到头来其实是可疑的。

谷林还说,开西河的问题在于宋神宗对这一战略的错误预期,他试图使西夏腹背受敌,一举消灭西夏,实现统一。然而,在北宋接连遭受凌州、永乐城等兵败后,宋神宗视而不见,依然沉浸在西夏灭亡的幻觉中。

宋立科·宗申。宋神宗,北宋第六任皇帝。

另一方面,在处理对辽关系时则完全不同。在与辽军对抗时,它面对西夏的嚣张完全被战战兢兢所取代。换句话说,“廖恐惧症”在似乎尤为突出。据余分析,在辽朝,实际上表现出了一种“谦卑”的较低姿态,但这种心态失衡在西夏问题上意外地得到了再平衡。面对西夏的时候,他仿佛又是那个自我感觉良好的高人。一端越极化,另一端就会向相反的方向疾驰。这种行为在别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当事人其实从中获得了心理上的补偿和平衡。

延伸阅读

水浒寻宋

作者:于

出版社: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烦恼:北宋的边务、党争与政治

作者:谷林

出版社: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整理/陆深

编辑/卢婉婷

校对/刘军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5104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