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北朝历史上,梁武帝·萧炎无疑是一位当之无愧的皇帝。他的成就远不如宋武帝、拓跋焘、北魏武帝和北周武帝宇文邕等人。,但他在位长达48年,居魏晋南北朝之冠。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梁武帝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大做文章的事件,对他的评价众说纷纭。有人认为他是一个“专服礼乐”、“勤于政务,勤于律己”的皇帝。也有人认为他“骄而不视,不知其大谋,名不副实,国毁人亡,千古人耻笑。不难过吗!”在我看来,梁武帝是一个悲剧人物。他花了半辈子的时间试图治理国家,最后得到的结果却是国家崩溃,家破人亡。
第一,调节士绅和穷人之间的矛盾
公元52年,平定了南齐萧氏内乱,掌握了国家大权,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梁,开始了梁朝。梁武帝上台后,注意到刘崧和南齐灭亡的教训,勤政不倦。
比如他每天五点起床批改公文奏折,冬天到来时手及时冻裂。他对臣子言而无信,在宫门前立谗言和龙石函,接受臣子的建议。其中谗言信主要用于招贤纳士,而隆石信则用于接受对政务的建议和批评。他重视官员管理,提拔政绩突出的地方官员;他崇尚节俭,衣服被子很少更换,“一冠三年,一被两年”,饮食也很简单。因为崇尚佛法,他基本吃粥和素食,甚至一天只吃一次。
尽管梁武帝如此勤奋,但仍然难以解决魏晋以来积累的社会弊病。魏晋以来,士族势力强大,他们往往影响国家政治,甚至威胁皇权。南朝,出身微贱的军人掌权,他们宣扬出身微贱打压士族,使得士族与出身微贱的矛盾凸显。
南宋时,刘崧和南齐也过分增加宗族势力,把子女送到地方定居,导致宗族最终自相残杀,王朝迅速崩溃。梁武帝也趁机在南齐的宗族屠杀中掌权,他试图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认为宋齐内乱的根源在于重穷,于是他逐渐恢复士绅的权力,通过满足他们的利益来换取他们的支持。为此,他命王僧孺编修《百家乐》,改变了士庶不分的局面,为士绅清源。从此,“百家乐”成为士绅们推荐的依据。
506年,梁武帝下令:“凡要求郡国旧族在朝廷无职者,应选搜官,使郡县有125400人”,即保证每个州县都有朝廷官员。为了增加士族的官员数量,将官员的九个等级定为十八等,并加镇将军魏为十等,分为二十四等,共计一百二十五名,以扩大官员的数量。在地方一级,梁武帝以各种借口大大增加了专区和县的数量。
南朝时期,士族已经开始衰落。梁武帝花了这么大的力气推广士族,讨好士族,这是开历史的倒车。最终,他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士绅“仰慕神秘而卑微的官僚”,对具体政务不感兴趣。因此,梁武帝只能任命这个卑微的家族来担任要职。如朱衣,一介寒门,中书通秀才,“居权需三十年以上”。寒门的提升也缓和了士族与寒门的矛盾,为梁前期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第二,从三教并行到崇尚佛教
南朝的皇帝虽然大多出身平民,但大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梁武帝的萧炎就是其中之一。萧炎在称帝之前就以其学识闻名。南齐永明年间,许多文人聚集在竟陵王小梁紫的周围。人们称其中最杰出的为“竟陵八友”,包括谢娣、沈约、任泰、樊芸,萧炎是其中之一。萧炎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称帝后,广纳士子,以作诗为乐,促进了梁文学的繁荣。
萧炎在音乐、绘画、舞蹈和书法方面也有很多研究。在音乐方面,《隋书音乐编年史》说,萧炎“擅长时钟节奏,详细了解过去,然后制作自己的仪式和音乐”。他崇尚佛教,所以创作了许多与佛教有关的音乐;在绘画上,萧炎山画花鸟动物,重用了当时的画家张僧友;在书法方面,萧炎是一位杰出的皇帝。著有书法理论著作四部,《钟繇书法十二思》、《草书》、《阿陶隐居书》、《古今书法家功过述评》等。他也是第一个称赞王羲之书法的皇帝,对后来的书法创作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然而,萧炎对文化的贡献最多是在意识形态领域。魏晋以来,玄学兴起,佛教传播,打破了过去儒家一家独大的局面。萧炎综合研究了佛、儒、玄学思想,开始实行“三教并行”的政策。萧炎自幼爱读经典,著有《群经校书》200余卷,通史600余卷。他继位后,主张发展国学,扩大生源,建立五经馆,任命五经博士,命大臣撰写《贾斌五礼·良莠军》一千多卷,使儒学的地位有了一些恢复的迹象。
《南史》评论说:“自江左起,二百余年,文物繁盛,美不胜收。”北方的高欢也说,“江东有个叫萧炎的老人,专事衣冠礼乐,中原的士大夫都希望是对的地方”。
他用儒家的礼维护社会秩序,用道家的“虚无”劝人清净自然,用佛教的“轮回”“因缘”扼杀人的抑制。萧炎的政策对隋代的“三教合一”、唐代的“三教并行”和宋明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梁武帝晚年,他特别提倡佛教,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规模推广佛教的皇帝。《梁书》记载,梁武帝于527年、529年、546年三次“祭同泰寺”,即在同泰寺出家。他每出家一次,大臣们就筹集一亿元“赎”他。事实上,梁武帝想尽一切办法为寺庙积累资金。
在梁武帝的推崇下,梁朝佛教发展迅速,寺庙和僧人众多。仅建康市就有“佛教寺庙500余座,僧尼10余万人,资产雄厚”。据梁朝史书记载,大批人出家,“天下户口死了一半”。
在后期,梁武帝遵循佛教的教义。晚年,他每天吃一顿饭,饭菜“没什么好吃的,就是一顿豆汤饭”。“衣服、棉花和肥皂的帐,一个克朗三年,一个克朗两年...不喝酒,不听音乐”。但他过于推崇佛教,最终消耗了很多人的精华,加剧了社会矛盾。
从另一个角度看,佛教的盛行也反映了大量农民农民的破产,他们只能“假装敬仰萨满教,实际上避免被转役”。萧炎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而是利用佛教扼杀人民的意志,不能长期保持稳定。
由于对佛教的过度推崇,社会上也出现了空谈的风气。比如昭明太子“招贤纳士,滔滔不绝”;晋小刚王“和说好话”;州主簿姜述是“老好人好女人,尤善佛义”。当时的情况可以用“众人皆信,家家斋戒,人人告白,无耕,空谈彼岸”来形容。甚至他们空谈论玄理也不练武术。著名隐士陶弘景曾预言梁肖将步入魏晋/[
佛教思想的传播也破坏了中国传统的“父子不离,君臣诚信,夫妇和睦,朋友信任朋友”的伦理道德。后来梁朝见了侯景谋反,官员们却有恃无恐的跑了,萧氏家族更是血肉横飞。
第三,欢欣鼓舞,最后国破家亡。
梁后期,北魏因为六镇起义而陷入内乱,为南朝北伐提供了天赐良机。然而,此时的梁王朝已经被政治腐败和社会矛盾拖住了脚步。梁武帝政治前期大体清明,后期昏庸,主要表现为佛教泛滥、朝政腐败、农民起义兴起。
在国家事务方面,朱彝独揽大权,贿赂公职人员。胡三省说,“专职朱衣,梁毅危在旦夕”。梁武帝沉溺于宗室的腐败,但当他得知六弟萧红的财宝里装的是钱而不是武器时,大岳说:“阿刘,你可以过上好日子了。”
由于梁武帝时期县、官僚机构数量的膨胀,民众的负担也不断加重,可谓“刑役推荐,民力凋零”。梁武帝对宗室和官僚非常宽容,但对平民非常残酷,使用了严厉的惩罚。历史上说他“无辜,强征良民,流离众民,毁城尽,故劫盗蜂盗众”。梁后期出现大规模流民甚至农民起义。
面对这样的局面,梁武帝不但不听劝谏,反而想趁北魏之乱北伐,建立自己的功绩。505年,梁武帝大举北伐。“装备新,军事能力很强,北方人认为是几百年来前所未有的”。然而,梁武帝抛弃了著名的魏有道,选择了畏儒无能的六弟萧红为主帅。结果战争还没爆发,萧红就人心惶惶,然后军队四散,损失五万人。后来北魏军队攻打准南,幸好常宜芝和戈伟拼死一战才扭转败局。
58年,北魏内战,梁武帝企图派元昊回北魏遥控,于是派陈庆之率七千人北伐。陈庆之攻陷洛阳,不久47战,攻陷32城,所向披靡。然而,毕竟陈庆之独自深入,而梁武帝没有派军队支持它。结果,二柱荣反攻,陈庆之全军覆没,梁武帝北伐宣告结束。
55年,北魏正式分为西魏和东魏,分别由宇文泰和高欢统治。北魏六镇起义后,颉利将军侯景投靠高欢。高欢死后,高成试图夺取侯景的兵权,于是侯景去了宇文泰。但宇文泰直接出兵接收侯景占有的七州十三镇,侯景无奈投奔梁朝。于是梁武帝认为北伐的机会又来了,于是配合侯景出兵,结果却是惨败。
之后,东魏与梁武帝谈判,提出只要梁武帝消灭侯景,东魏就可以释放战俘。梁武帝在谈判过程中没有限制侯景,于是侯景决定起兵,这导致了整个梁王朝的崩溃。侯景的军队规模不大,但他沿途宣布释放奴婢,获得了很多依附民众的支持,军队迅速扩张。58年,侯景攻破建康城,饿死,梁朝名存实亡。此后,萧氏宗族开始大规模自相残杀,荆州、益州、凉州等大片土地被西魏占领。
侯景之乱极大地改变了南北朝的历史格局。首先,在阶级方面,南朝士绅遭受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从此,士绅开始退出最高政治舞台。就南北政治形势而言,南朝国土面积从260万平方公里减少到130万平方公里,经济遭到破坏,国力下降,失去了与北朝并肩作战的实力,最终被北朝消灭。
欢迎关注微信官方账号:北斗微震。我喜欢历史、文化、文学、诗歌等。毕业后一直在读书,在各大自媒体平台创作了很多作品。我创办了《北斗唯真》,主要是对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解读。我欢迎你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