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为何能够继位?袁崇焕为何被处死?

甄嬛怎么读2022-09-23  9

身为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为何能够继位?袁崇焕为何被处死?

虽然新觉罗努尔哈赤是清朝的开国皇帝,但实际上清朝是在他的儿子皇太极继位之后才正式建立的。

为什么这么说?努尔哈赤一生以祖父留下的十三副铠甲作战,统一了散居二百年的女真人,建立了八旗制度。总的来说,他击落了清朝的国都。

但在努尔哈赤统治时期,满语被称为“女真人”而不是满语,清朝的国号是大金而不是大清。直到思贝勒皇太极继位,才建立起真正的大清王朝。

况且,纵观努尔哈赤一生,他只是建立了政权,建立了国家,却没有称帝,而是被称为可汗。

但在征服朝鲜和内蒙后,皇太极凭借“传国玉玺”登基,赐自己“宽文仁生皇帝”的尊称,改姓满族,国号大清。

首先,皇太极的名字在历史上一直有争议。他有很多名字,比如皇太极,皇太极,等等。明末清初的文献记载不一,无法分辨哪个是他的真名。

许多现代学者认为,皇太极不是他的真名,而是一个称号,源于蒙古贵族的“亨泰吉”称号。

甚至俄罗斯汉学家G·V·戈尔斯基也曾认为皇太极的真名是“阿巴海”,这一观点一度被西方学术界所接受,但这个名字并没有出现在满文和汉文文献记载中。到目前为止,这个问题还没有准确的答案。

皇太极生于万历二十年十月二十五日。他是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他的母亲叶赫那拉·孟古哲哲是西海女真叶赫部首领的女儿。

皇太极从小就聪明,过目不忘。再加上他从小就喜欢读书,所以成为努尔哈赤将军中唯一有文化的人。

由于父亲常年在外征战,皇太极七岁开始掌管家务。他虽然年轻,却把家里的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

生在游牧民族,自然不会失去看家本领。他五岁开始学习骑马和射击,七岁就能拉弓和打猎。他从小就有一身好武艺。

二十岁那年,皇太极随父出征打仗。二十四岁,凭借出色的能力担任正白旗贝勒。二十五岁时成为四大贝勒之一,与努尔哈赤商议政事。

但即使他如此杰出,也没有成为努尔哈赤钦点的接班人,他的接班是“既定”的。

知道努尔哈赤有十六个儿子,其中皇太极是最优秀的,努尔哈赤在选择继承人上更倾向于长子继承制,所以他首选的继承人是长子储英。

虽然楚英在战场上很勇敢,立下了很多赫赫战功,但是心胸狭窄,和很多兄弟意见相左。他甚至经常说,他将来继承王位后,会杀掉所有与他意见相左的人。

后来他的言行被举报,努尔哈赤给了他改正的机会,但楚英并不悔改,甚至对努尔哈赤怀恨在心。他开始和他的党羽交朋友,希望报复。甚至在努尔哈赤出兵的时候,还写下了一句火烧天地的咒语,诅咒努尔哈赤在战争中的失败。

努尔哈赤得知后非常生气,把死不悔改的大儿子囚禁了两年。最后,楚英被努尔哈赤以死不悔改的罪名处死。

楚英死了,自然是二儿子轮到戴珊了。努尔哈赤还说,死后要把小儿子和大福晋托付给大贝勒戴珊照顾。

努尔哈赤虽然没有公开选择接班人,但是这句话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他想把汗的位置交给戴珊。

但在天命五年,有人举报戴珊与大福晋阿巴海有染,这让努尔哈赤很生气。派人调查后,发现确有其事。

这件事之后,戴珊虽然没有被处死,但也失去了成为继承人的机会。甚至有人猜测这是皇太极的权谋。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在宁远之战中被明朝守卫者袁崇焕击败,情绪十分低落,随后身患重病,最终病死。

努尔哈赤死后,国家不能没有君主。就在各位贝勒大臣讨论此事的时候,戴珊的儿子岳托、萨哈连推举皇太极,并称四贝勒人才冠天下,应该继任大位。

皇太极的才华有目共睹,深受努尔哈赤爱戴。他继承汗位是很自然的。更何况还有戴珊、贝勒的全力支持,所以大家都同意由皇太极继承汗位。虽然皇太极一再拒绝,但最终还是被提拔为大汗,年号改为“天聪”。

次年,天聪元年(1627年),皇太极亲自率军攻克明军。但袁崇焕利用后金改朝换代的时机,修城屯田,翻修山海关四城,增加守城兵力。

因此,经过十几天的连续攻城,皇太极发现这些城市固若金汤。他不但没有取得任何进展,反而损失惨重,别无选择,只能撤退。

由于正门进不去,就绕道而行,于是皇太极转身带着军队来到蒙古。在喜峰口,他从长城最薄弱的地方挖墙,直入华北平原。

后来金的军队突然出现在境内,让明朝大吃一惊。但袁崇焕作为明朝著名的反清斗士,很快做出了回应。他在离开唐山之前就派出先锋部队拦截皇太极,没想到先锋部队被皇太极全军覆没。然后袁崇焕亲自在天津蓟县拦截,并向皇帝保证不会让金军越过冀州。

但他没想到皇太极会改变路线,避开纪,直奔北京。袁崇焕只好迅速率军回援京都。

虽然这两次失败都不是袁崇焕所希望看到的,但是崇祯皇帝对他是有所怀疑的,甚至怀疑袁崇焕是不是私下勾结。

所以崇祯皇帝拒绝了袁崇焕进京整修的请求。他担心袁崇焕发动政变,把自己直接送给皇太极。

即便如此,袁崇焕还是守住了首都,连赢两场,逼得金军撤退,解除了京都之围。

但这让皇太极很生气,胜利指日可待,却迈不过这个坎。经过一番思考,皇太极心中有了一个计划。既然打不过你,我就灭了你。

在之前与袁崇焕的战争中,8金军俘虏了两名太监。这两个太监在皇太极的控制下,在狱中听到了袁崇焕通敌的消息。

第二天,其中一名宦官乘侍卫“疏忽”逃脱,并将此事报告崇祯皇帝。崇祯皇帝听到太监的汇报后,非常生气,立即下令将袁崇焕抓起来下狱,并下令处死。

这场战斗被称为“自己立场的改变”。皇太极虽然没有攻占北京,但他用了一招,摆脱了袁崇焕对父亲的报复。同时,袁崇焕死后,明朝没有这样的守城,他的灭亡已经是注定的结果。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49377.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