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是个传奇,他的家族也是。两百年来,曾的200多位后人有所建树,其中大部分成为学术、科技、文化领域的精英。古语有云“君子德伐五代”,也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但是,曾氏家族延续了十代,至今没有一个败家子,堪称中国家族史上的一个奇迹。有什么玄机?
答案在于曾国藩的家风。曾国藩家训的内容很多,以下三点尤其值得现代人关注、重视和借鉴。
曾国藩楷书《百字明》
重要的是不要睡过头。
对于越来越晚入睡的现代人来说,早起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但曾国藩家风的一大特点是,规定必须高度重视早起。
说起早起,曾家有着悠久的传统。曾国藩的祖父曾兴刚年轻时是个“浪子”。他喜欢放荡和懒惰。他“和秋马少年出去了,或者在阳光下睡觉了”,他还在呼呼大睡。
长辈们嘲笑他是个漂泊者,会成为家里的败家子。一句话刺痛了浪子的心,曾兴刚“自责”,悔过自新,“终身不知”,开山垦荒,刻石定土,接了几十块,成了他家的一个基业。而且他还总结出了“八字三不信”的公式,成为曾家的传家宝。
曾国藩楷书《百字明》
书,鱼和猪,早点扫宝。
——曾兴刚经营家庭的八大秘诀
“读书、菜、鱼、猪扫地”就是读书、种菜、养鱼、喂猪、扫地,这是家务事;“早”是指早上起得早,“考”是指重视祖先崇拜,“保”是指亲密的邻居和朋友。
到了曾国藩,他也把早起作为修身养性、锻炼意志的重要生活习惯,并毕生致力于此。
他在祖父“治家八诀”的基础上,加以扩展,提出了八条家训:
读古籍是以训诂学为基础的,
诗歌以音调为基础,
首先是赢得好感,
卫生保健是基于减少刺激,
基于不说废话,
以居家为基础,
当官是建立在不要钱的基础上,
三月是以不扰民为前提的。
早起也是“在家以不晚起为基础”的重要一环。
曾国藩楷书《百字明》
当你打开曾郑文的官方信件时,你会发现曾国藩对他的家人有许多关于早起的告诫。
曾国藩在给四哥曾的信中说,祖父的八卦掌家训,“凡不能为之,而可早为之,则寄厚望于家中子弟作出一些选择。”他还说,“要想偷懒,就要一直以此为第一义”。在给他儿子曾纪泽的一封信中,他不厌其烦地问:“你在家能早起吗?弟妹早起吗?”
曾国藩楷书《百字明》
为什么早起很重要?因为能不能早起反映了一个人的心性和习惯——能不能自律,有没有毅力和恒心,有没有努力,这些才是做人或者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基础。
有趣的是,早起甚至影响了晚清的另一位大臣李鸿章。1859年,李鸿章加入曾国藩,成为湘军军营中的副官。李鸿章那时候年轻任性,爱睡懒觉,而曾国藩给项立了个死规矩:天不亮就得吃早饭,有仗打,没仗练。他和湘军的士兵一样,每天天不亮就吃早饭,和幕僚聊天。
曾国藩楷书《百字明》
李鸿章睡了三天,第四天曾国藩大怒,当面训诫李鸿章:你来找我,一定要遵守我的规矩。最后他说:“这里唯一的东西就是真诚!”说完,看也不看李鸿章一眼,就离开了。李鸿章坐在那里又惊又羞,于是被治好了睡懒觉。
曾国藩楷书《百字明》
永远不要给孩子留下财产。
对于两个儿子的教育,曾国藩抓得很紧。教学在曾的家庭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对儿子的教育和期望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做一个聪明读书的绅士。
咸丰六年,已任湘军总司令的曾国藩,恳切地给年仅九岁的次子季红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凡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孙做大官,但也有人不想做大官。我希望他们是受过教育的、明智的绅士。”
那么,什么是绅士呢?曾接着说:“要勤学自持,要好好学习,要尽情享乐,要赴约。此君也。”意思是勤劳节俭,能够靠自己的力量生活,不怕辛苦,既能过好日子,也能过苦日子。这样的人是君子。君子是人品好的人,与财富、地位、权力无关。
也就是说,曾并不指望他的后代做大官,出人头地。他只希望他们的后代能通过读书和了解,成为品行良好的人。
曾国藩楷书《百字明》
从小事做起。
曾经常对家人说,绝对的大学问题是家庭日常使用之间的问题。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小看家庭中的日常琐事,这其中就包含了与人相处的大问题。家里大事不多,小事很多。从小事做起,养成好习惯,就可以走出去做大事了。
当我们打开曾家的一封信时,面对的是曾告诉儿子要从小事做起:诚实,不说假话;勤奋,从不睡懒觉;谨防狂妄,绝不嘲笑人;奢侈,从不坐轿子;端庄,从稳健的步伐开始。
当每一件小事都做好了,人的整体水平就会提高。
曾国藩楷书《百字明》
不要给你儿子留下任何财产。
道光二十九年,曾做了大官,对家人说:“千万不要留钱给后代。”后来作为湘军总司令的曾再次表明态度:“官家不积财,使子弟感无奈。”
无奈才是不离财产的真谛。让孩子感受到没有父母庇护和依靠,自己真的会靠自己努力。这是留给孩子最大最可靠的财产。
左也持这种观点。他说,他不仅没有留下钱,还把古代字画留给了后代。曾称赞左的话是“真知灼见”。
曾国藩楷书《百字明》
林则徐曾就此说过一句发人深省、千古佳话:“如果儿孙像我,他们用钱做什么?贤惠而富有,则失志;儿孙不如我。你用钱做什么?愚而富,增之更益。”可见,这是明智的胜利者的共同见识。
“信你所说,信你所爱;做你想做的,做你想做的。”石深知,身教重于言传。他让家人做的每一件事,他都先做了,而且做得最好,这本身就是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这一点尤其值得中国家长注意。
曾国藩楷书《百字明》
非常注重孩子的职业选择。
曾国藩家规的秘诀之一就是非常重视后代的职业选择。
曾国藩一生的成功,是由于一个重要的原因。他擅长逆向思维。要让自己的家族长远发展,首先要思考和研究为什么历史上很多家族迅速衰落。他说:
我想到了世界上所有的官家。多少代人都享受过,他们的后代一开始是狂傲,然后是流浪,最后是山沟。难得他们能庆祝一两代人。生意家,节俭的人可以延续三四代;如果你是农民,你可以保持简单五六代。孝顺之家,可以十代八代。.......所以我们教育弟弟和孩子,希望是孝顺之家,而不是官宦之家。
他认为,决定一个家庭成败的是你如何塑造子孙的道德品质,而不是你留给他们多少钱。这是他研究历代大家族兴衰得出的结论,有确凿的事实支持。
所以曾国藩家风的第一点就是重视道德教育。儿孙不想当大官,不想做官家,只想做君子,或者君子。
曾国藩
在中国古代,包括今天,大家似乎都认为当官是最好的事情。所以,像曾国藩长子曾纪泽这样的官宦之子,一出生似乎就只有一条人生路,就是读书,考试,将来“当大官”,孝敬祖先,拥有一个大家庭。这似乎是理所当然的事。
但曾国藩不这么认为。他一生都没有让曾纪泽参加科举考试。为什么?
第一,如果他专心科举,只问成绩,不问品德,这孩子可能会考出好成绩,但是人品和品质有很多问题。其实这也是当今中国很多家庭的问题。分数决定一切。所以曾国藩一直说科举“太误导人了”。曾国藩深知这一点。
第二,即使科举成功,进入仕途,做了官,那又怎么样?曾国藩作为官场中人,太了解当时官场的势利和虚伪。官场是最脏的地方,不仅是古代,现在也是。他看到,大多数读书人在官场沉浮多年,结果发财了,有钱了,升官了,失去的却是初心和人品。可以说,大部分官员都成了贪官和小人。
所以曾国藩多次说过:“人人都希望自己的后代做大官,但别人不做大官。”他说不想让孩子当官,这不是口号,是实实在在的智慧。
曾国藩
不想当大官想做什么?曾国藩说:“我愿做一个读书明白的君子。”这是曾国藩家庭教育的第一个特点。他从小就让孩子有崇高的胸怀,注重培养孩子高尚的品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他希望他们成为绅士,而不是执着于服务级别的成功。
这似乎有点知性孤傲,但事实证明,曾国藩看得很远。中国大人物的子女大多热衷于政治。这种选择最大的问题就是容易伤他们的心。你从小就在这个圈子里,素质不可能好。结果整个家族风气都败坏了。决定一个人成败的是他的精神,决定一个家庭成败的是风气对错。一旦风气变坏,你家就完了。
我们看曾国藩家族,后代中当官的不多。不仅是曾国藩的直系后代,还有他弟弟的后代,明显是受曾国藩的影响。
曾国藩
湘乡曾氏后裔的特点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多。他们中的许多人还在欧洲,美国或日本学习过,其中,100多人获得了博士,硕士,学士,院士,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职称。但是,很少有人选择当政府官员。大部分从事教育科研和企业。
虽然大部分都不是当官的,但是都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去做科研,做实业,做扎实的事业,而不是去官场。他们的生活非常成功和充实。这在中国这个官本位的社会是很少见的。
曾的公函由宣读
所以,像曾国藩这样不功利的父母,不仅在当时不多见,在今天也是难能可贵的。现在的父母,很多人都要求孩子成功。什么成功?挣大钱,做大官。这叫成功。
但曾国藩的标准不同。他的成功意味着孩子们可以在内心找到快乐和平静,而不需要外在的东西。这应该对我们今天的父母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