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没有册立“储君”传统,为何康熙立胤礽为太子?

56702022-09-23  26

清朝没有册立“储君”传统,为何康熙立胤礽为太子?

康熙十四年(1675年),尹坦才一岁,就被康熙立为太子,打破了清朝几十年不册封皇太子的传统。不幸的是,阴鸷的命运注定了,“储君”的位置成为兄弟俩争夺的焦点。

第一,清朝的传统,没有“储君”的称号

准确地说,在康熙之前,清朝,或者说是“后金”,曾经册封过“储君”,但是很快就被废黜了,然后就不再册封了。

努尔哈赤时期,出了两个“储君”,分别是楚英和戴珊。从能力上来说,楚英和戴珊这两个同袍兄弟比皇太极和多尔衮强多了,麾下兵马众多,却没有机会成功。

1613年,褚英与“五大臣”发生冲突。努尔哈赤为保帅丢了车,囚禁了楚英,两年后处死。接着,楚英的弟弟戴珊成了“储君”,但好景不长。

1620年,戴珊因为在萨尔浒之战中的第一次贡献,声望上升。多尔衮的母亲阿巴海提前与戴珊“约会”,两人关系密切,努尔哈赤因此失宠。而且戴珊之前和芒古尔泰的母亲库代有过“约会”,努尔哈赤再也无法容忍,于是废了戴珊。

楚英和戴珊相继退位,努尔哈赤不再姓“储君”,即太子。后金内部斗争激烈,贵族势力很大,相互冲突。“储君”成了高风险职业。

皇太极继位和顺治继位都不是“储君”,而是八旗内斗和妥协的结果。贵族权力很大,君主权力很弱。清朝没有授予“储君”的爵位,康熙是侥幸继承皇位的,因为他有“青春痘”,对天花免疫。

第二,加强君主制,削弱贵族,保证清朝的稳定。

从努尔哈赤到康熙,清朝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仍然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君主权力弱,贵族权力强。皇位的继承不是皇帝决定的,而是八旗评议会决定的。没有八旗主的支持,皇权就不会稳固,内部斗争也会继续。

1626年,皇太极继位,他下大力气削弱贵族势力,把权力还给了皇帝。皇太极为了对付戴珊、阿敏、芒古尔泰,以及阿济格、多尔衮、多多三兄弟,一直强调与明朝讲和,腾出手来整顿贵族。

1643年,皇太极“取家天下”的计划到了关键时刻,除了多尔衮和多多突然去世。皇太子病重去世,多尔衮跃跃欲试,想自己当皇帝。由于黄旗和镶黄旗的强烈反对,他只能作罢。

多尔衮的皇位继承和摄政是妥协的结果,但也说明皇权还没有达到“专制”的高度,贵族的力量不容小觑。这样,康熙继位后,开始加强皇权,册封皇太子是关键一招。

皇太子的册封意味着尹仁是“储君”,是清朝的下一任皇帝。康熙此举是向旗主表明立场。皇位继承由皇帝说了算,不再是“八旗议会”说了算。你可以只是服从,不要有任何意见。

皇太子一旦被任命,康熙就可以为尹坦建立一个强大的团队,辅佐皇太子。自然是皇帝说了算。这样,康熙就把官员的选拔、任免全部掌握在自己手里,让贵族们无话可说。

第三,形势所迫,康熙册封皇太子稳定人心,以防不测。

1675年,她才一个月大,还在襁褓中,就被任命为亲王,这真的很少见。就算康熙想加强皇权,也不会这么着急。作为一个孩子,很难举行仪式。

康熙好不容易才册封皇太子。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很快就席卷了大半个国家。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甘肃、陕西、江西、湖南和浙江的一些地区落入叛军手中。

察哈尔蒙古人布尔尼也渴望配合吴三桂攻下京城,活捉康熙皇帝。在这个危机时刻,八旗屡战屡败,康熙也打算退出关外。

一旦退关,中原的汉人诸侯自然不会听命,八旗内部的贵族又会起来挑战皇权。为了防止意外,康熙任命了一位太子,明确了“储君”的人选,保证了内部的凝聚力。

尹仁不是一个普通人。他的母亲赫赛日哈拉是辅政大臣索尼和朝廷大臣索尔图的孙女。顺治和康熙之所以能够站稳脚跟,削弱满洲贵族的势力,离不开索尼家族的支持。

1643年,索尼、鳌拜等黄旗大臣在崇政殿部署重兵,手持宝刀,准备上前与多尔衮决战。两面黄旗明确表示,如果不册封始皇帝的儿子,多尔衮只能以大战为代价妥协。

1660年12月,顺治病危。索尼担任“四侍郎”之首,协助年仅8岁的康熙处理军务。索尼临死前被赋予了索图斯的策略来辅佐康熙,专权跋扈的鳌拜被除掉,康熙得以执掌大权。

索尼家族实力雄厚,很多朝臣都转投索尼成为“索党”。康熙封印堂为太子,意在向索尔图表明,有了清朝的存在,你家的荣耀不可或缺,以争取他们的支持,早日平定叛乱。

综上所述,清朝并没有册封“储君”的传统,但康熙为了加强皇权,为了早日平定“三藩之乱”,寻求吐蕃的支持,这也是他册封尹坦亲王的原因。康熙皇帝打破传统,但“传统”不给康熙面子,阴谭倒霉。

楚英和戴珊是“储君”,他们的兄弟都跃跃欲试,要和“五大臣”联手对抗他们。尹仁就是储君,康熙的其他儿子长大后也觊觎“储君”的位置,“九子上任”就出现了。尹仁被囚禁而死。

尹仁的结局比楚英(已处决)好一点,但不是戴珊的对手。康熙无法解决清朝的内部纷争。雍正继位后,实行“秘储”制度,由于清皇室的婚姻问题,皇帝子女数量锐减,从而解决了“储君之争”。

咸丰是载淳的儿子,没必要争皇位;同治皇帝载淳,无子,19岁死于病毒,他的堂兄载湉继位。光绪皇帝载湉没有孩子。光绪病逝后,他的侄子溥仪继位,他就是宣彤。溥仪是末代皇帝,没有子女。光绪、同治、溥仪没有后代,也没有人登上皇位。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4792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