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吾:乐陵地名来历新说——从乐毅到乐陵侯史高|秦时明月汉时城

行吾:乐陵地名来历新说——从乐毅到乐陵侯史高|秦时明月汉时城,第1张

行吾:乐陵地名来历新说——从乐毅到乐陵侯史高|秦时明月汉时城

据:战国七雄,纵横捭阖,攻守兼备,祸国殃民。据史书记载,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率燕、秦、汉、赵、魏等征服齐国,克齐72城。齐国虽然和火牛重复齐国,但是已经没有以前强大了。六十三年后(公元前221年),秦以虎狼之势横扫六合,嬴政称帝,史称始皇帝。这些年来,秦朝的炼丹师徐福带领几千个孩子穿越东方,寻找长生不老药,阻止国王归来。公元前209年,光武、陈胜揭竿而起,鲁国英雄群起而攻之,秦侠死于楚国。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西汉,建立平原郡,县名乐陵。汉朝武正和二年(公元前91年),天降诅咒。二十五年后,你得到了乐陵侯的封号...80年来,世事巨变,位于九河之下、海原之间的乐陵,从此正式开始了它的生活,从鸿蒙系统的传说步入了中国的正史,并一直演出至今。

关键词:乐毅伐齐;乐厚石高;乐后果

《乐陵》中一直有“西汉初建县”的说法,即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其地名的由来也一直争论不休。一个例子是,“乐陵”源于汉高祖宣帝时一个叫石皋的高级外戚(封为“乐陵侯”),甚至有人把乐陵南部的五里墓遗址称为石皋墓。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影响,但基于秦代出土的泥封和历史文献的考证,笔者基本可以断定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即乐陵地名的起源并不仅仅来自西汉的音乐。

从清末出土的“乐陵”和“乐陵殷诚”来看,至少乐陵郡已经存在于秦朝的统一版图中,应该隶属于济北郡。所以乐陵既然是秦朝建立的,那么它的起源是什么呢?在这方面,唐代地理志《元和县志》有所揭示:

陵县,商(秩县),北至周(沧州)为一百三十五里。燕国大将岳毅攻打齐国,建立了它。韩以为是郡,是平原郡,也就是汉高祖施高封的城。

——(唐)李继孚《元和县志·沧州》

这是关于公元前284年乐毅乐陵城起源的最早、最权威的记载。当然,民国时期颇有影响的地名著作《今县地名释义》也采用了“乐毅建城”的理论,该理论抄自《元和县志》。按照“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态度,从其思维的推演可知,乐陵地处古黄河九道下游,袁野环绕,地势平坦低洼,常有水患、洪水。是齐燕交界处,无市无县。当乐毅带领五国联军伐齐时,选择了一个高的地方建城,这样就可以作为垫脚石。后来人们称之为“乐陵城”,地址是乐陵东南的魏王城遗址。

战国末期或秦与六国合并(公元前221年)后,在此设郡。据《史记·尚军列传》“小城、市、镇,以县为一组,共有31县。”因此,我们不难推测,秦乐陵郡应该是秦统一天下后,在六国之地进一步推行其郡县制而建立的。所谓“改元制”也是如此。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后,继承秦乐陵郡,重建城池,于是有了汉乐陵郡,划为平原郡。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历代,以至于今天。

如果上述推测属实,还会涉及到乐陵地名的词源问题,即“乐”为什么读作lào,“陵”的释义是什么?

据相关资料考证,“了”至少有lè、yù、lào、Yaoù四种读音,而且时间越往前,其韵音越指向ao。所以lào和Yaoù大概是“了”最古老最纯粹的声音,而且由于地域方言的差异,怀疑存在古音不实的现象,而l。

在这里,似乎可以从广东人说的粤语中验证“敖”对“了”的古韵。因为粤语据说保留了大量汉唐时期的中原古音,所以“乐”的这两个常见读音在粤语中有很强的傲音,无论是读幸福的“乐”,还是音乐的“乐”。另外,传统的“要”字是“么”,读作瑶,属于形声字-音-知字,其中“应”用在形旁,表示植物;“乐”的传统“乐”既表音又表意,意为药能治病,使人快乐,这也是“乐”的古音含拗音的又一证明。

我国目前有21个地名带有“乐”字,其中乐陵市、乐亭县(河北省唐山市)读作lào,乐清市(浙江省温州市)读作Yê e,其余读作lè。另外,与乐陵市、乐亭县地理位置相近的新乐市(河北省石家庄市),现在读作lè,但据说过去当地老人读作Là o,因此,三地的接近和读音的相近也证明罗是“乐”的古音,而以前读作“Le Oy”而不是“yùe yì”。

所以不难理解,乐陵城初建时,其地名中的“乐”字,正是取自的姓氏,其读音由居住在乐陵的人代代相传。虽然时过境迁,但即使在战争和移民中也没有被摧毁,可见其稳定性和持久的力量。

我们解决了“了”的发音问题,“令”的由来就好理解了。根据甲骨文字的形状,“陵”是一个象形文字,意思是爬楼梯和攀登高峰。还引申为帝王陵墓,欺凌罪犯超越的意思。

在中国早期的地名命名中,凡是带有“陵”字的地名,多用来表示地势高低的意思,是高地崇拜的象征。我们可以认为古黄河下游的土地是冲积平原,但并不全是平坦开阔的,而是有天然的土堆和土墩。为了躲避洪水,古代祖先往往选择暂时居住在这些高地。比如战国时期著名的地理书《龚玉》提到古兖州之地(乐陵即古兖州之地)时,就有“桑土为蚕,是落山之居”的说法,意思是洪水泛滥时,人们会暂时躲在附近的高丘中避险,洪水过后,就走下高丘,到平地上居住。同样写于战国时期的《孟子》一书也记载:

尧时水在中国逆行泛滥,蛇龙之地,民不举。下部是一个巢,上部是一个营地洞穴。书:‘我是海警。’倒水的人也会发洪水。使于。禹掘地注海,驱蛇驱龙,水自地流,江河淮上,何,韩也。危险远了,飞禽走兽的危害也就消失了,然后人们就生活在平坦的土地上了。

——孟子·滕文公

因此,不难理解,乐毅当初修建乐陵城时,之所以选择高地,是出于地形和军事的综合考虑。这里可以进一步推测,乐陵城是朝南临水而建的,因为古代地理记载曾揭示,城的南面有黄河九渠之一的钩盘河渠。因此,乐毅沿河经营城市,具有避洪、方便取水、护城、守城等多重功能。,体现了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的古城选址思想。

如上所述,据说乐陵城是在伐齐时建立的,因此得名。这是毫无疑问的。在这一点上,只有用“乐毅建城”的理论,以上世纪出土的两枚秦代小篆为基础,才能彻底、天衣无缝地解释乐陵名称的由来和市转县的历史。否则,用其他说法似乎很难解释“乐陵”这个名字的历史由来。

再者,我们可以说“乐陵”这个名字是一个具有历史、地理和文化内涵的古老地名。它不仅隐含着古语音、地理环境、城市选址等信息,也是乐毅战国末期重大历史事件的标志性地名。也传达了一种与“乐”相关的朴素美好的愿景,如为王、为人和善、安居乐业等。当...的时候

关于乐陵地名的由来,过去有“阿斗墓”、“乐城陵”、“四人皆乐,大富岳翎”等说法。这三种说法都被证明是没有根据的。它们要么被加冕,要么被简单地照字面意思来取,所以没有必要谈论它们。至于近几年一直在提的“师高论”,有必要区分一下。

那么,谁是斯库特?跟乐陵有什么关系?

据《史记》、《汉书》等正史记载,石皋是汉高祖宣帝的封臣,名曰“乐陵侯”。

高为什么被封?这也要从汉武帝后期的大朝廷事件说起,巫术的诅咒。简单来说,巫咒就是居(又名魏太子、李太子)因迷信和怀疑汉武帝而被逼死的政治事件。这个案子前后牵扯了几十万人。

当时,刘玉鑫居和他的一个妃子史良娣以及他们的孩子刘瑾都死了,但刘瑾有一个儿子,名叫汉武帝的曾孙(即后来的汉武帝宣帝),他的父母被监禁时,他刚刚出生。皇帝的曾孙五岁时,被赦免释放,是刘巨唯一的后代。他获救后被送到史良娣的哥哥石公那里。石公的母亲贞君为这位逝去的民间皇帝的曾孙感到惋惜,便悉心照料,悉心照料。

后来,这位皇帝的曾孙被迎入宫中收养,最终成为了汉朝的皇帝宣帝。汉武帝宣帝是一个欣赏仁慈和重视感情的人。他正式上任后,马上开始报答这位从小把自己养大的恩人。但此时石公和他的母亲真君已经去世,于是他把石公的三个儿子石高、石增、宣石(实际上是汉武帝宣帝的三个堂兄弟)召入宫中担任仆从等要职。不久,汉高祖狄杰四年(公元前66年),其家族的外戚霍禹因权力被切断而有谋反之意,史第一时间察觉并告知,解除了一场危机。

念及史家旧情新成就,汉武帝宣帝先后封史高、史增、宣石分别为乐陵侯、江陵侯、平台侯,还封史高之子史丹为舞阳侯。由此,史氏家族成为西汉宣和的外戚和近臣。后来,汉高祖宣帝又进一步提拔史高为车骑将军傅马,掌管历史事务。病危的时候,把石高一个人留下,让他辅佐汉元帝。《汉书》记载,“高辅政五年,乞骸骨,赐车马,黄金,刚第。嘿嘿,安侯。”意思是石高辅佐汉元帝五年后,因年事已高,主动辞职回家,死后被赐平安称号。

但是,五里墓是石高的墓吗?五里墓遗址确实有一层汉文化,但不一定是石膏墓。毕竟乐陵还有很多汉墓。为什么单独选择五里墓?为什么有明确的考古证据?即使石高墓确实存在于乐陵境内,也很可能是在乐陵故城魏王城遗址附近的汉墓中判定的。所以,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这只能算是一个美好的愿望。据史书记载,石皋是鲁国人,即祖籍在曲阜。当他退休后,他可能会回到他的祖籍,而不一定是采邑,并可能葬在宣帝的陵墓附近。

史氏三兄弟中,史是最高的,由此可以推断乐陵在当时已经发展成为人口和经济实力的大郡。但《史记》与《汉书》有较大出入,《史记》记载3500条,《汉书》记载少1200条。这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汉代的王侯册封制度都继承了秦朝的制度,尤其是秦朝实行的二十品军功制度。在20级军事爵位制度中,最高级别是“车侯”,后来改为“同侯”,也被称为“列侯”,以避免汉武帝刘彻的禁忌。西汉列侯分为英雄侯、太子侯和外戚侯三种类型。侯英雄多为汉初励志战功封侯,汉武帝后期几乎全部废侯;汉武帝执行升官令时,侯太子大量出现。汉昭帝以来,豪杰诸侯的势力逐渐削弱,外戚的数量日益膨胀。汉平帝时,外戚王莽篡位,夺取了刘的江山,打败了所有的诸侯。

列侯常以土地分割(尤其是后来的外戚),故其封地亦称侯国,他们在其封地内享有食邑特权。西汉时期共有811位诸侯分封。可以说,列侯制度巩固了西汉政权,但由于分封过度,相继衰落(尤其是外戚),最终导致自己走向西汉政权。

谈后郭的封地,查《汉书·地理志》发现,有乐陵(平原郡,一临淮郡),有平台(常山郡),无将军陵。这应该与石曾没有继承人有关,也就是说,侯伶国随着石曾的死亡而灭亡。因为存在时间短,所以编年史上没有记载。如《汉书》所言,“仕者,皆四人(包括武阳侯,仕之子高)...都是王莽,唯独没有孩子的是侯伶。”但据后人考证,惠陵侯世曾的美食城位于今山东德州德城区,与德州陵城区的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据《汉代慰恩泽侯表》记载,石高死后,乐陵侯的爵位由其子石叔、孙子石崇连续继承。到汉成帝开国第二年(公元前31年),随着石崇的死与亡,乐陵侯的国政应被废除。但在汉成帝和平二年(公元前27年),也就是16年后,乐陵侯的名号再次被石崇的弟弟石叔加封。所谓邵峰,即西汉列侯的后裔被斩断后,皇帝恩宠的列侯的其他民族继续继承他们的爵位和爵位,可见西汉皇室对士高氏族格外宠爱。但石叔死后就再也没人见过他了,于是汉平帝四年(4年),乐陵侯国被石高的曾孙石岑封,次年王莽篡汉,至此乐陵侯国彻底废了。

这里特别值得商榷的是,汉代地理史上有两个“乐陵郡”。一个属于平原郡(山东省平原县附近),有“都尉制”二字在内,即辅佐郡守、掌管全县军务的高级将领驻扎的地方;另一种属于临淮郡(江苏泗洪县附近),标有“后郭”二字。所以后来有史家认为,乐陵侯国位于临淮乐陵郡,而不在平原县乐陵郡。这一观点以叶桂寿续《清代山东考古志》和杨守敬篡校清末民初《水镜竹书》为代表。杨守敬举例说:“据韩志说,临淮郡的乐陵属云侯国,这个乐陵(平原郡)不是云侯国。是石高封在临淮,而不是这里(平原县的乐陵县)”。

平原县,高帝故里。县19...乐陵,太师。

临淮郡建于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县29...乐陵,后郭。

——《汉代地理史》

真的是这样吗?

事实上,在汉代的地理史上,并不只有乐陵县同名。据《汉书·地理志》统计,西汉时期共有56组114郡同名,约占西汉1587郡的7%。其中,两县重名的108个县有54组,三县重名的6个县有2组。在这56组同名郡中,与后郭同名的郡多达47组。另外,也不存在后郭与后郭同名的情况。这说明西汉之所以出现同名郡,多半是因为封侯。例如,我国著名地名学家华认为,西汉中期以后,由于“升官令”的实施和豪杰外戚的肆意分封,县级侯国突然增多,县级地名重复的数量增加了很多。

由于诸侯多以土地封侯,因此无论是在平原郡还是临淮郡,都可以推断出迟早要设立两郡“乐陵郡”。根据历代史籍和地理记载,只有西汉时期在临淮县有一个“乐陵郡”,以前没有提及,以后也没有再出现过。反而是平原郡,乐陵郡,从秦有郡就开始流传,然后。所以石高的第一个封地是在平原县乐陵郡,而不是在临淮县乐陵郡。

像这种现象,在汉代的地理史上还有很多例子,侯国的封地因为某种原因发生了变化,迁徙之后封地依然作为郡。比如沛县(在河南省)、南阳县(在湖北省),汉武帝刘邦封萧何为侯,封地在沛县。吕后上台后,其封地移至南阳郡,于是有了南阳郡,但沛县的地名并未消除。所以,临淮乐陵郡的出现,应该是后期“乐陵后国”迁徙所致,疑似发生在石叔绍封国之时。

高出生于平远县乐陵县。除了唐代李继孚的《元和县志·沧州志》之外,北魏的李道元在《水镜水书》中也有明确的注释,“上河(河名,非县名)...在乐陵县的东边,所以在城南。宣帝第四年(公元前66年),石子长(即石高)被封为后郭。”而清人却以平原县乐陵县没有注“侯国”为由,直接否定了它是侯国的历史事实,比较武断。据说《汉书·地理志》反映的是西汉末年的行政区划,而此时乐陵后国的封地已经迁移到了临淮郡乐陵郡。

王莽篡汉后,不仅断绝了大量侯国,还对郡县名称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汉书·地理志》用“茫月”一词记录了这一变化。平原县乐陵,曾被王莽改为“杨梅县”。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刘秀拨乱反正,恢复了西汉的县名,并有意识地通过存一县废一县、两县皆废的方式废除同名郡。在38组同名郡县中,如果侯国与郡县同名,东汉时曾为侯国的郡县几乎都选择了废除。想必这就是为什么临淮乐陵郡再也没有出现的原因,进而推断平远乐陵郡比临淮乐陵郡还要古老。

另一方面,西汉中后期,平远县乐陵郡加“太师”二字,恰恰反映了乐陵行政地位和区域影响力的上升。据清末杨守敬《三国郡县考证》记载,东汉末年建安十八年(213年),首次设立乐陵郡,至隋初(583年)曾一度改称“乐陵国”(县级、封国、厌县)。

300多年来,斯里兰卡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最黑暗的时期,但也是乐陵行政史上最光明的时刻,这也印证了乐陵在战时所发挥的重要军事战略地位。比如抗战时期,乐陵是冀鲁边区24个县的中心。

后来随着隋炀帝黄凯初年实行州县两级制,乐陵县被撤,降为一个县级,这意味着乐陵的前半生历史暂时告一段落。随着明清大运河的开通和武定府的建立,鲁北地区的区域重心分别向德州和惠民转移,而乐陵则夹在左右之间,但又有些失落。乐陵作为一座古城,一座大城市,被遗忘了很久。直到1988年,乐陵撤县设市,进入新的历史发展周期。

简而言之,乐陵是伴随着古老的黄河水而涉水而来的,它发源于,最早盛于历史上的侯。它经历了许多风风雨雨,在过去的2300年里,尽管建制、行政隶属、地理地形和城址管理都发生了变化,但地名一直是一致的和连续的,并包含着深刻而深刻的含义。也是全国少有的口碑。这也是事实。

作者|我的来源|阅读乐灵(注:本文为原创作品,仅供参考,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174791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9-23
下一篇 2022-09-2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