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字并肩王”,到底是多大的官?

济南景点2022-09-23  15

古代的“一字并肩王”,到底是多大的官?

在言情小说中,经常可以看到“并肩王”这个朗朗上口的名字。比如《隋唐演义》中,罗成城被并称为齐王,而在薛东征中,薛也有这样的名字。顾名思义,“以王为王”指的是一个君主的头衔就一个字,地位可以和皇帝相抗衡。这个意思类似于“大圣”的称号,意思是可以和最高统治者平起平坐。

言情充满虚构成分,可信度不高。那么,历史上有没有“以王制王”的概念呢?

事实上,从严谨的学术角度来看,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官场都没有“王由王”的正式官职和名号。但如果只考虑这个词的内涵,还是可以在《史记》中找到类似的内容。

以上面提到的两个例子为例。罗成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历史上没有这样的个体。但如果按照文学作品的设定,罗成是罗毅的儿子。作为投降唐朝的割据军阀,罗毅虽然被封为燕王,但可以称得上是“字王”,但肯定不能和唐高祖、唐太宗并列。

而薛,唐朝名将,最高爵位是“平阳郡公”,根本没有得到“王”的称号,更谈不上比肩。既然小说里有很多水分,那历史真相是什么呢?

古代爵位制度通过我们上面对“一言堂”的定义,可以知道这个爵位有两个内涵,一是与爵位相关的“一言堂”,二是体现权力地位的“一言堂”。所以,要理解这个术语,就得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我们先来看标题系统的这一方面。

中国的爵位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完善过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化,基本上都是按照王、公、侯、叔、子、人这六个封建等级来进行的。

据说中国古代的爵位制度早在夏商时期就有,只是年代太久远,史料匮乏。现在我们很难知道当时的具体情况。追根溯源,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爵位制度其实始于西周。

西周实行分封制,把周王以下的封建贵族分为公、侯、伯、子、公五等,根据亲疏、信用程度分封。当时封号分封的时候,相应的土地和人也分发给贵族(后来封建时代有封地,称为食邑),从而形成了一系列维护周王室的诸侯。

当时“王”的称号是最高统治者,地位等同于后来的皇帝,但不是后来授予大臣的称号。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大了,周朝弱了,“王”这个称号就越来越不值钱了。春秋时楚国率先称王,到战国时,战国七雄相继称王。但是,此时“王”仍然是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没有比它更高贵的称号了。

秦朝时,秦始皇独创了“皇帝”的称号。此后,中国历代都以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属称呼,“王”的称号逐渐退化为中队长的称号。但此时秦朝实行的是二十军衔的爵位制度。与西周的制度不同,公、叔、子、公的爵位都不用,大臣能达到的最高爵位是侯爵。

汉代爵位制度最大的变化之一是汉高祖刘邦消灭了大部分异姓皇后,确立“王”爵位为皇族专属爵位。当时出现了“一字王”与“二字王”的分化,如王琦、王武、王曦梁,以及中山王、长沙王、淮南王。

此时大臣的头衔制度基本上还是沿袭二十等的头衔制度,侯爵仍然是大臣在正常情况下所能获得的最高头衔。侯爵之间的等级划分主要看食邑的多少,也就是我们后来常说的“万户侯”和“千户”。

注意,此时公爵出现了,但只有想篡位的权贵才能得到。例如,在王莽篡汉的前夕,他被封为韩安公。

魏晋时期是爵位制度发展和完善的关键时期。王侯、王子、叔伯、儿子、男人的封建等级重新确立,王子的称谓也逐渐演变为“王子(王)”和“郡王”。大臣中的“诸侯”头衔开始频繁出现,逐渐开始出现诸侯头衔一字,郡王头衔二字的现象。然而,

魏晋的爵位制度基本上被后世延续,只是在小细节上有所变化。隋唐时期,逐渐确定了“一字王”和“二字王”的等级差距,完全形成了一字封王、二字封郡王的习俗,“一字王”的地位高于“二字王”。此后一直到清朝都没有改变,这就是字王中王字的由来。

历史上的“并肩王”

再来看“肩并肩”的第二个方面。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正常情况下是不可能和皇帝并肩的。中国古代有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什么是君主专制?最直观的理解就是皇权至上。在这样的政体下,与皇权并列是不允许的。

这种情况可以并排发生,都是在皇权衰落和缺位的非正常状态下。具体来说,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权臣篡位前夕,二是皇帝无法正常行使皇权,需要有人代行。

第一种情况并不少见。篡位之前,要一步一步的进行一系列的程序,这样才不会显得太急躁太难看,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比如一个先进的公爵,被赋予了入朝的权利,没有名字的赞美和崇拜,把他的剑放在殿上,然后挟为王,加九听,允许皇帝的礼仪等等。

比如曹丕篡汉前,封为王维,是“一字之王”。当时他已经掌握了朝廷的军政大权,而汉献帝只是一个傀儡,所以自然叫“并立”,所以也可以叫“一言堂”。

但是,这种“齐王”的状态大多维持不了多久,很快这些有权有势的官员就会改朝换代,成为真正的皇帝。

第二种情况比较少见,也接近于言情小说中“以王制王”的状态。代表人物是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他曾被封为瑞亲王,是清朝的国号,“瑞”是他的爵位,所以自然可以算是一个“字王”。

当时顺治皇帝年轻,太子掌管国家大事,客观上掌握了皇权。他的地位足以与皇帝比肩,是名副其实的“齐王”。

“以王制王”来源于历史上太子一字,郡王二字的传统,有其历史基础。

然而,这个称号在历史上并不真正存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在皇权专制下,长期没有空供“并列君王”居住的房间。这些肩并肩的国王要么取代了皇帝的位置,要么被皇权所压垮。

而且自汉代以来,王的称号一直是皇室的专属称号。偶尔经常是郡王,或者死后。和言情小说里一样,在古代中国,皇室以外的活人几乎不可能当国王。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74651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