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介绍
毫无疑问,我们正在经历的是中国汽车工业最好的时代。
作者崔
编辑曹家栋
编辑朱锦斌
三天前,李CEO李想突然在微博中发布了这样一条推送。
“一些有趣的巧合。中国三大智能手机公司于华伟城东、小米雷军和OPPO陈明永都诞生于1969年。全球电动车销量最大的两家公司特斯拉和比亚迪汽车业务都成立于2003年。通过在黎明前的漫漫长夜里的长期坚持,他们终于和时间成为了朋友。”
第一遍看完,首先想到的最大感受是,每一个伟大的时代,必然会出现很多优秀的领导者和公司。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总能发现一些有趣的共性。不知是巧合还是命运,结果就在那里。
那么,进一步思考后发现,上述内容可能包含着另一层深意:当电气化的浪潮迎面吹来,在蕴含着巨大能量和机遇的赛道上,谁能保证李想和他的理想,包括几乎同时入局的和他的蔚来,何和他的不会成为类似的存在?
毕竟他们三个都已经下定决心去死,熬过了那段刻骨铭心的黑暗时刻,现在都在不断的用实际行动为自己正名。
至于本文的开头,我花了很多时间解释这样一个“小插曲”的根本目的,或者说我想更顺畅地切入主题:此时此刻,正是因为有一些人和自主品牌在坚持之后脱颖而出,我们正在经历中国汽车工业最好的时代。
最近连续看了两张含金量十足的预售海报,强化了长久以来的认知:游戏规则真的变了。
堆,也是胜利。
“你见过看国产SUV还得排队的情况吗?”这绝不是捏造。这样略带得意的抱怨来自我身边的一个朋友,他描述的主角就是最近很火的理想L9。
平心而论,站在现在的节点,去复购这款产品从预热开始,一直到价格放开,再到开放预订,然后展车陆续到店。可以说每一个节点都极其精准紧凑,没有一丝一毫的马虎。
整个过程字面上足以称得上“教科书”。相比之下,更令人震惊的是海报上明确标注“理想L9发布72小时,订单已突破3万辆”。
这样,它就成了最终用户认可它的最好证明。早在6月初,李湘就在个人微博立了一面旗帜。只要疫情能够得到控制,产能不出意外,9月份L9的理想交付量在1万辆以上。
起初,也许没有人相信他说的话,甚至现在也会有很大的质疑和批评。不过可以理解的是,依然不妨碍这样一款全尺寸增程式SUV,更被外界调侃为“李一加”,创造自己的纪录。
最核心的原因是,就我个人而言,是因为它做到了“成本可控的堆料”,真的是从车主的角度出发,而不是像过去很多主机厂那样“自鸣得意”。最后把那些华而不实的功能都砍掉,剩下的配置才是潜在消费者真正需要的。
至于另一个被吐槽最多的问题:45.98万元的价格是不是定的太高了?对此我要反驳:绝不是理想L9的借口。横向与其最大竞争对手宝马X7和奔驰GLS相比,综合性价比可能是前者的最大优势。很多心存疑虑的网友并不是这款新车的真正受众。
“预计最快明年年底,最晚不晚于2024年底,BBA产中大型SUV主力车型销售价格将低于50万元。消费者将是最大的受益者。”
最近李想在微博中输出的频率可以称得上迅猛,而这样的观点正好说明了理想L9的使命,也可以作为本段的结尾。
当然,我还是要提醒这款新车,既然已经被赋予了这么高的人气,希望李ONE的偏差不要再出现在量产后的品控上。
华为是金字招牌。
无独有偶,在谈完目前声量很高的理想L9后,这一段的主角继续与之有一点联系。因为在很多旁观者眼里,两者天然形成竞争关系。相信很多人都能猜到接下来要阐述的是前两天刚上市的M7。
与理想中的L9相比,更夸张的是,就在发布4个小时后,一张标有“订单破2万”的海报迅速被广泛传播,引起业内热议。
结合其31.98万-37.98万元的售价,虽然不排除其中存在的“水分”,但这个有华为背书的新能源品牌交出一份夸张的成绩单还是可取的。
再者,也提出了最近几天最大的疑问:M7的产品力到底如何?其实就我个人而言,还是新车,优缺点明显,还是长短板。
首先必须明白,由于整车尺寸的原因,其竞争对手显然达不到理想的L9。而是应该框定为轻松月现金销量过万的李一款。
与后者相比,M7最大的优势在于搭载了华为全新升级的鸿蒙系统智能驾驶舱。否则在发布会上,亲自站上讲台的余承东也不会信心满满:“这是目前所有量产车中最厉害的。”
同时,华为DriveONE纯电驱动增程平台也是M7的一大亮点。毕竟就增程器本身的形式而言,四缸比三缸更讨喜。至于其他舒适配置、内外饰设计、6座布局、车内空空间,两者只能用“各有所长,平分秋色”来形容。
当然,M7无法避免的缺点和不足更多的集中在为人诟病的底盘悬挂形式、天生的短轴距以及毫无惊喜的辅助驾驶系统。
即便如此,仍然可以笃定的保证,这款新车到来后,将成为李ONE在终端市场最大的敌人,甚至很大程度上抢夺其原有份额。
究其原因,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必须承认的是,随着“同门兄弟”M5的上市,交付量已经逼近2万辆,以6月份突破7000辆为例。不得不承认,华为的品牌光环远强于预期,线下渠道的丰富性和执行力也足够突出。
这些产品以外的优势也会转移到M7上。另外,要知道,在大多数普通消费者的心目中,对于这款新车在硬件层面上的所谓“短板”并没有非常清晰的认识,甚至根本不在乎。
相反,当你进入一家华为商店时,你看到的是一款正在销售、价格适中的“华为汽车”。上车,玩个丝滑的车载屏幕,直接连上你的华为手机,看。此外,6座布局,足够大的驾乘空空间,可以享受新能源汽车的所有补贴和牌照政策。而增程式的驾驶形式还能解决里程焦虑的问题,这才是他们真正看重的。
由此,我们不禁又抛出一个小问题:那些选择订购M7的用户都有怎样的画像?
想了一下,答案似乎集中在:我对华为品牌本身有非常坚定的信念,不太在意特斯拉、韦小立这样的领导。我把智能化提升到什么程度了,尤其是辅助驾驶部分?我就想买个新能源车。大多数人都成了“爸爸”,越来越追求稳定和舒适。
基于以上背景,后续询价中M7的月交付量能突破5000大关甚至更高也就不足为奇了。毕竟华为的金字招牌是谁给的?
最后我还是想说,在差不多两个小时的新车发布会上,当余承东身后的PPT继续打出那句熟悉的话“华为不造车,只帮车企造好车。”
作为亲历者,我越来越好奇这个科技巨头如果亲自入市,会在中国新能源市场掀起怎样的波澜。
到那时,特斯拉和韦小立,包括比亚迪的影响会有多大还不好说,但可以预见的是,很多合资品牌的苦日子真的会到来。
一场突如其来的变化已经开始 hellip hell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