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没有“保释制度”,所以被判刑的罪犯不能被保释出狱。但被判刑的罪犯实行“假释制度”,符合假释条件的可以提前出狱。缓刑期满后,执行原判刑罚。
(1)中国没有“保释制度”
“保释”一词常见于外国法律,如美国、英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均在单行法或刑事诉讼法中对保释作出了系统的规定。然而,在中国大陆的法律体系中没有保释这个词。只有《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使用了“保释”一词,规定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申请保释,除非法官有充分理由相信其不会继续实施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否则不得批准保释。
【/s2/】“保释”的本质含义是:被羁押接受侦查或者审判的人提供一定的保障,同时履行必要的程序,获得释放,恢复人身自由的制度。虽然我国没有保释制度,但从“保释”制度的本质含义来看,我国有两种类似的制度:(1)取保候审;(2)假释,两种制度对应不同诉讼阶段的对象。其中,“取保候审”针对的是被审查起诉的犯罪嫌疑人和被起诉审判的被告人,而假释则适用于已被定罪的罪犯。
(2)假释制度适用于被判刑的罪犯 假释制度是一种鼓励罪犯改造的刑罚制度。被假释的罪犯将被有条件提前释放,即“提前出狱”。“有条件”假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假释的基本条件 (一)没有人身危险性或者累犯的危险:对于累犯和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即使减为无期徒刑或者有期徒刑,也不能假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减为无期徒刑后,还应当规定无期徒刑不得减刑或者假释。 (二)达到一定刑期的: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应当执行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实际已执行13年以上的;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只有在被减为无期徒刑或者有期徒刑,实际执行刑期超过十五年的情况下,才可以假释。有特殊情况的,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期限的限制。是指国家政治、国防和外交的特殊需要。
(3)确有悔改:即认罪悔罪;遵守法律、法规和监狱规章,接受教育改造;积极参加思想、文化、职业技术教育;积极参加劳动,努力完成劳动任务。其中,服刑期间不积极退赃、协助追缴赃款赃物、赔偿损失、有能力不履行财产刑,或者利用个人影响、社会关系等不正当手段获得假释的,不认定为“确有悔改表现”,不予假释。
(4)其他条件:符合上述条件后,还应根据犯罪的具体情节、原判刑期、在刑罚执行中的一贯表现、罪犯的年龄、身体状况、性格特征、假释后的生活来源、监管条件等综合考虑。 2。假释的程序条件对于罪犯的假释程序,应当遵循“减刑”程序,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法院提出假释建议书。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对符合假释条件的,决定准予假释。没有法律程序不得假释。
3。假释的宽松条件假释的核心在于悔改,没有再犯的风险。因此,对于一些情节轻微、人身危险性不大的罪犯,假释条件可以从宽:
(1)过失犯罪、中止犯罪、胁迫犯罪;(二)因防卫过当、紧急避险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三)犯罪时不满十八周岁的;(四)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罪犯、患有严重疾病的罪犯或者身体残疾的罪犯,假释后生活确有着落的;(五)服刑期间改造表现显著的。
上述罪犯符合减刑假释条件的,可以先予假释。
4。假释的检验条件
被决定假释的罪犯,需要经过一定的缓刑考验期,其中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为未执行完毕的刑期;无期徒刑假释的缓刑考验期限为10年。在测试期间: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二)按照规定报告活动情况;(三)遵守会客规定;(4)离开所居住或迁居的市、县的,应报监察机关批准。
没有违反考试规定,没有再次犯新罪,也没有其他旧罪尚未判决的,视为原刑罚在考试期限届满时执行完毕;反之,将撤销假释,根据具体情况,重新收监执行未执行完的刑罚,或者重新判刑,数罪并罚。并且被撤销假释的罪犯一般不得再次假释,但因犯罪遗漏被撤销假释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