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涨至4元

awful什么意思2022-09-09  16

告别一元钱时代 充电宝还能继续共享吗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手机,共享充电宝缓解了大家的手机电量焦虑。然而,最近这个行业的新变化引起了关注。有人说多种因素导致共享充电宝“没电”;也有人认为,共享充电宝行业虽然面临挑战和压力,但消费需求稳定,仍有可观的市场前景。共享充电宝行业目前发展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将面临怎样的困境,又将如何突围?

随着智能手机软硬件升级迭代,人们对手机的使用时间越来越长,重度使用场景越来越多。充电宝已经成为很多人出门必备的用品之一。但是由于方便、安全、个人习惯等因素,还是有很多人不想携带或者忘记携带充电宝。共享充电宝凭借“随时借、随时走”、按时充电的优势,成功缓解了人们对手机使用的焦虑。

人们在享受共享充电宝便利的同时,也受到一些问题的困扰。价格越来越贵,产品超时强制购买,部分售后服务不到位...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反映了怎样的生活状态?共享充电宝企业的发展路径在哪里?带着这些问题,经济日报记者走访了多个共享充电宝应用场景进行调查。

告别一元时代

北京消费者李文仍然记得她第一次接触共享充电宝时的愉快经历。“有了共享充电宝,充电时间和空更自由了。过去,我去餐馆吃饭时必须自带充电器。经常边吃饭边盯着柜台上的手机充电,不方便。”除了方便,优惠的价格也打动了用户。在北京工作了两年的朱晓从2017年开始使用共享充电宝。“当时很多品牌的共享充电宝都有补贴,不到一元钱就能给手机充满电。”

在当时,共享充电宝作为共享经济领域的新赛道,在资本和企业眼中是一片蓝海。艾瑞发布的《2020年共享充电宝行业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共享充电宝行业在运营策略的初步探索和主要产品类型的确定之后,迎来了爆发期。据不完全统计,今年行业融资超过30起。随后三年,300多家共享充电宝公司陆续成立。

在资本的推动下,各种充电宝柜进入了一二线城市的超市、电影院、酒店、景区...人们越来越习惯这种共享经济产品带来的便利。

与此同时,行业厂商在激烈的竞争中也在逐渐拉大差距。一方面加速小厂商的淘汰;另一方面,头部企业要兼并或者上市。经过几年的发展和行业洗牌,怪兽充电于2021年4月1日在纳斯达克上市。同一天,捷电和搜电宣布合并,并于5月6日正式命名为珠芒科技。此后,行业逐渐形成了怪兽充电、竹芒科技、小店科技、美团等头部企业主导的竞争格局。

在行业发展过程中,几次涨价将共享充电宝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2021年上半年的涨价引起了市场监管部门的注意。包括怪兽、小电等品牌共享充电宝的经营主体被召集参加“共享消费”领域行政指导会,要求企业增强合规意识,规范价格行为和竞争行为。此后,虽然共享消费领域的价格上涨得到遏制,价签也逐渐透明规范,但共享充电宝也彻底告别了一元时代。

今年5月,记者走访北京丰台区某商场时发现,共享充电宝的租赁价格普遍为4元/小时。此前,记者走访河北省邢台市发现,同一品牌的共享充电宝充电标准为3元/小时,个别品牌已达4元/小时。

但是一定的涨价并没有对用户的需求造成太大的影响。“这几年,我越来越频繁地使用共享充电宝。手机电池容量不高,在外面玩一天一定要用。只要价格不是太多,我都能接受。”文莉说。朱晓还表示,目前共享充电宝的可及性很高,外出时可以借用。而且他经常用一个小时就能充满电,所以不太在乎价格。

“对于用户来说,手机电量的损失可能大于每小时3元、4元的支出。所以培养用户的不是使用共享充电宝的习惯,而是没有充电宝的习惯。当用户习惯培养成功后,企业就不会太担心涨价带来的用户流失。”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潘鹤林告诉记者。

涨价背后的利润困境

共享充电宝为什么涨价?行业分析师梁表示,“作为一种共享经济,共享充电宝自诞生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企业靠各种风投打价格战抢市场,但这样的商业模式不可持续。无论是投资机构还是企业,其目标都是盈利,适当涨价就是盈利。”

共享充电宝行业的艰难生存状态,从头部企业披露的财务数据中可见一斑。同花顺数据显示,共享充电宝第一股怪兽充电2019年、2020年、2021年营业收入分别为20.22亿元、28.09亿元、35.85亿元。虽然营收逐年增长,但净利润却呈现相反的趋势,分别为1.67亿元、7543万元和-1.25亿元。

要揭开共享充电宝行业盈利困境的真相,不妨从行业本身的特点去探究。由于上游产业链技术成熟,产品供应商众多,共享充电宝行业缺乏技术壁垒,进入门槛低。在可观的市场规模吸引下,企业注定要经历资本驱动下的激烈竞争。

与企业端的激烈竞争相反的,是优质点的稀缺。共享充电宝公司为了入驻一些一二线城市,不惜支付高额的入场费和分成费,因此企业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安信证券研报显示,2020年怪兽充电销售费用合计21.2亿元,占总营收的75.5%。其中,支付给商户的分成高达12亿元,同比增长45.5%。

除了成本高,盈利模式单一也是制约共享充电宝企业盈利的重要原因。目前行业收入主要来自共享充电宝租赁服务。企业不仅容易出现利润见顶的危机,也没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

一旦失去了稳定的客流,单一盈利模式的缺陷就暴露出来了。新冠肺炎爆发后,线下门店的关闭给依靠线下租赁业务为生的共享充电宝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主营业务收入下降的同时,固定场租、人员、维护等成本并没有等量下降,导致大部分企业利润不及预期。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共享充电宝柜的设置与人流量密度有关。在服装鞋帽等购物楼层,一般只设置一两个柜子,而在餐饮娱乐楼层,柜子的数量明显增多,多为五至六个。值得注意的是,受疫情影响,商场人流减少,共享充电宝使用率也较低。记者看到,共享充电宝只有少部分被借出,大部分还在柜子里。

即便如此,某品牌共享充电宝的投资经理张远(化名)对行业的发展前景并不悲观。“目前的疫情确实对共享充电宝行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目前国家疫情防控措施到位,疫情对行业的影响并非不可控。而且共享充电宝铺设范围广,也有利于风险分散。疫情过后,共享充电宝的需求会逐渐恢复。”

行业探索突围之道

竞争激烈,成本高,盈利模式单一,共享充电宝还算是好生意吗?世纪疫情影响叠加,企业未来何去何从?

“目前手机电池技术仍然没有突破,人们总会有临时用电的需求。基于庞大的手机用户数量,近年来共享充电宝的用户数量也在不断增长,相应的消费习惯也逐渐形成,所以共享充电宝还是有非常可观的市场前景的。”张远说。

多家研究机构发布的报告也指出,共享充电宝市场前景依然广阔,尤其是三四线城市等下沉市场增长潜力巨大。事实上,一些头部企业已经开始调整策略,加入代理模式进行布局。

在行业发展初期,为了方便一二线城市的发展,共享充电宝企业多采用直营模式抢占地盘。沙利文联合头豹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直营模式下,企业直接与线下商家谈判,依靠自己的地推团队铺设设备,提供运维。充电宝获得租金收益后,支付一定比例的佣金,对于一些优质的积分,还需要提前支付入场费。随着一些优质景点竞争的加剧,入场费和分成费也在增加。高成本压力叠加疫情影响,企业营收普遍下滑。

在疫情影响下,一直被企业看好的直销模式暴露出重资产、高成本的缺陷。强调了代理模式在控制现金流和成本方面的优势。

在代理模式下,企业将设备卖给代理商,代理商全权负责设备的铺设和运营。租金收入中除了少部分服务费,其余都交给代理商进行分配。这样一来,积分竞争和利润的压力由代理商分担,预付进场费的免除也大大缓解了企业的现金流压力。

某品牌共享充电宝的代理商告诉记者:“当地经常有商家找我们合作。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我们必须考虑商店的流水。比如三线城市,在铺设设备之前,平均每个月至少能开30单。润湿比一般在30%到90%,流水越高,润湿比越高。三线城市的利润分配远低于一二线城市。在一些一二线城市的热门景点,月利润分配可以达到1万元到2万元甚至更高,而一些三四线城市的景点,可能每个月只能拿到几百元。对于一些小商家来说,最重要的是方便用户,而不是赚钱。”

记者了解到,在河北省邢台市的一些休闲娱乐场所,铺设三个柜子每天的利润属于代理商的在120元到140元之间,而在便利店、药店等消费相对较低的场所,铺设一个柜子每天的利润属于代理商的在89元左右。具体的收入情况和异地的定价、人流有关。

即使市场规模巨大,行业发展前景广阔,但用户粘性普遍不高,对于共享充电宝企业来说,是一个残酷的现实。

共享充电宝公司一直在努力增强用户粘性。艾瑞咨询的报告显示,创意营销尤其是场景营销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之一。点捷在场景营销和品牌联动方面做了很多探索,比如与北京皇宫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推出定制充电宝,世界杯期间策划竞猜活动等。此外,面对盈利模式单一的困境,一些企业正在积极寻找第二个增长点。2021年4月,怪兽充电旗下的白酒品牌“欢欢”正式上线,利用其超过2亿用户的资源优势进行了首次尝试。

“拓展盈利渠道,企业要考虑什么样的产品适合共享经济的发展,有市场需求。在共享经济的框架内创造一些新的消费场景和需求。比如做一些自动售货机,自助打印机等。使商业模式多样化,增加单位时间的收入。”梁对说道。

潘麟认为,共享充电宝线上多元化发展已经没有空相关的空间,最好的办法就是共享充电宝市场。“如果一定要多元化,那就垂直延伸到充电宝的上游,实现多元化。比如收购充电宝厂商或者电池原料的探索。”

市场监管仍需完善

“目前共享充电宝企业的重心还是在跑马圈地。企业更关心的是商业模式的建立和推广。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忽略用户体验、售后服务、产品质量等一些细节。”梁对说道。

共享充电宝的一些使用和返还问题,长期以来一直为用户所诟病。近年来,围绕这些问题的用户权益保护之争频频见诸媒体和网络。

朱晓向记者讲述了使用共享充电宝的一些不便。“首先,电池容量比较小。一般来说,如果要给朋友用手机,可能会没电。再者,连接手机后,需要按下充电宝上的开关,否则不会自动充电。”朱晓说。

相比这些使用上的小缺陷,更让用户烦恼的是共享充电宝的退货和售后问题。

“有一次出去玩,借了一个充电宝。走的时候委托店员帮我还了。但是几天后发现并没有归还成功,于是被迫花99元买了充电宝。和这个品牌客服沟通的时候,对方感觉像是一个人工智能客服,回答都是无关紧要的。最后问题没有解决,只能不了了之。”谈及这段经历,文丽认为共享充电宝企业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在用户因故未能按时归还时给予提醒并提供更完善的售后服务。

朱晓和文莉的遭遇并不是个例。截至目前,在黑猫投诉平台上以“共享充电宝”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投诉近13000条,大多与客服处理不好、退换货难、收费不合理等相关。

共享充电宝行业人士李萍(化名)告诉记者,“就我所见,用户投诉大多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充电宝的质量问题,这与部分充电宝使用时间过长导致电池或其他设备丢失有关。第二,客服处理效率不高。这可能是因为同时咨询的人多,导致客服处理不及时。”

面对用户的投诉和反馈,为什么企业在相应的改进和优化上显得力度不够?潘麟认为,一方面是因为目前企业注重产品覆盖,对产品投诉重视不够;另一方面,目前用户对低值消费品的投诉往往不够主动,也缺乏投诉渠道。“要让企业更加重视,改善用户体验,还是要加强监管,打通投诉渠道。”

梁也认为,不能单靠企业自律。现在售后服务比较好的行业,政府部门都出台和完善了相关的规章制度。“对于共享经济,我们很少看到监管部门要求投诉率控制在多少,以及抽查合格率和不合格率,很少有对企业的量化考核。监管部门应该对新经济领域多加关注和研究,让行业在政府的监管下发展。”(经济日报记者王)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554801.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