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将有1071万人走进高考的考场。孩子人生的序幕才刚刚开始。接下来,考上的人和没考上的人会过什么样的生活?被好学校录取就意味着成功吗?中央教科院的调查显示,“恢复高考以来,3300名高考状元中,没有一人成为行业翘楚。”
申研究院:“状元毕业后多从事高薪职业,成功率低于社会预期。”
为什么会这样?
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程红兵:“这个阶段的教育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没有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空。由于巨大的就业压力,导致升学压力很大,学生应该不遗余力地把所有时间花在升学准备上……”
可怕的教育是盲目自大。
01。高考状元“有用”吗?
请看中央教科院的调查结果:“我们调查了恢复高考以来的3300名高考状元,无一成为行业翘楚”(见《上海教育》2011年12A第34页)。
不仅如此,他们还有另外一个调查结果:中国有100个科学家,100个社会活动家,100个企业家,100个艺术家。除了科学家的成就和学校教育有关系,其他人的成就和学校教育完全没有正相关关系。(同上)
这是什么意思?
事实一:从1977年开始,34年全国高考第一(30个省市34年3300÷3.2,应该没有遗漏一个),没有成为社会活动家、企业家或艺术家,也没有成为任何行业的艺术家。
事实二:我想知道科学家的工作是否属于一个行业?如果是,说明高考状元没有成为一流科学家。
事实三:一个社会活动家、企业家、艺术家所能取得的成就,并不与他所受的学校教育成正相关——也就是说,学习成绩优秀的不一定成为这些“家”,学习成绩差的不一定不能成为这些“家”。
事实四:科学家的成就和学校教育有一定关系——“一定关系”有多大?强正相关,弱正相关和不同水平的科学家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众所周知,爱因斯坦读书的时候成绩不好,这样的例子很多。
综合结论:中央教育学院院长袁振国教授认为,“创新根本不依赖于教育。”请注意,这里的“教育”是指“中国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2011年6月的教育”。(同上)
哇,这几十年的教育怎么了?为什么创新人才培养不出来?
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程红兵先生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这一阶段的教育存在重大失误,即没有空让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这一阶段的教育特点是填充式教育。由于巨大的就业压力,学生不得不不不遗余力地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准备升学上,所以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时间全被老师占满了,学生在家的时间就像
可惜的是,在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下,又有几个老师能认真扎实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呢,何况是文科课程,也就是数学、物理这些理科课程的学生呢?
02。申研究院:状元毕业后多从事高薪职业,成功率低于社会预期
高考状元作为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高考状元,毕业后应该大有作为,自然成为社会各界公认的“职场状元”。
1952-2014年全国各省高考状元中,艾瑞中国校友会网最新调查显示,1999年以前的全国高考状元中,完成本科学业后,鲜有高考状元选择在国内工作或创业,大部分选择出国读硕士、博士。美国、新加坡、英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是高考状元的首选。
从职业分布和收入来看,就业排名第一的行业分布广泛;他们的收入和职业地位较高,大多从事“高薪职业”,多属于各行业的白领或金领阶层。从职业成就来看,高考尖子生的职业发展平均水平明显高于非尖子生。
申研究院名誉院长姜国华教授表示,社会对高考状元的职业期望水平与非状元是不能相提并论的。然而,高考状元进入职场后,行业内却鲜有“顶尖人才”和“领军人物”。在这方面,高考状元的成功率远低于社会预期。
但沈调查发现,中国学术研究领域的顶尖高考生事业成就依然较高,出现了数十位顶尖人才和领军人才。申论首席专家教授指出,与学术界的状元相比,商科和政治并不是高考状元。
在文艺创作领域,出现了中国文坛的“诺贝尔奖”——茅盾文学奖得主、鲁迅文学奖得主。相比较而言,新闻界的状元成就斐然,涌现出一批中国新闻媒体的大亨、资深编辑、资深记者、明星主持人。
蔡言厚教授指出,在法律职业领域,涌现出数十位全国知名的“状元律师”,他们用自己的法律知识实现了捍卫社会公平正义的职业使命。在从事证券金融行业的高考状元中,出现了王亚伟等数十位顶级基金经理和金融人才。
03。高考状元只是一个成功的学习者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常说,他之所以在科学上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他小时候不仅学了科学,还学了艺术,培养了全面的素质,所以他有开放的心态。在加州理工学院学习和工作期间,钱学森除了加入美国物理学会、美国航空航天学会[/K0/]和美国机械学会之外,还加入了美国文理学会。
他曾多次表达自己的感受:“当我在一份工作中被困难难倒时,往往是我妻子蒋英的歌声让我豁然开朗,豁然开朗。”“我们从事火箭工作时的一些想法是在与艺术家交谈时产生的。”
是的,科学和艺术永远是联系在一起的,就像钱老说的“这些艺术中蕴含的诗意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丰富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宽广的思维方法”,换句话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艺术的影响,我们才能避免死心塌地和机械的唯物主义,才能把问题想得更宽广,更生动。"
几个成功的学习者都有一个共同点:读书是自己平时最喜欢的事情。读书使人明智。在美国加州一所小学的图书馆里,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句标语:读的越多,知道的越多;你知道的越多,你就会变得越聪明;你越聪明,表达思想时你的声音就会越有力。我一直认为读书是陶冶心灵的智慧。种桃子、李子和春风;养花养草养魂。学校是一个文化场所,如果能培养孩子读书的好习惯,会让他们终身受用。
最后说几句老话:应试教育,虽然能培养出一流的技术人才,却培养不出真正的科学精神和创造未来的人才。
知识不如能力,能力不如素质。学生离开学校,带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对理想的追求。学校要让孩子的天性得以展现空,智慧得以表达,美德得以在学习中扎根,梦想得以通过勤奋实现。学校能看到的是校园,看不到的是师生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学校文化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培养学生从情感而不是知识入手。
高考状元,惊人相似的家庭教育
俗话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
有媒体采访了68名全国高考状元,发现他们的家庭教育方式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值得借鉴。
1。他们热衷的不是学习,而是思考
安徽状元说,“享受学习是最高境界”。理科状元往往热衷于逻辑和推理;文科生尖子生爱读书,善于表达,和不同的人聊天可以成为他们的兴趣爱好之一。
这种善于思考、渴求知识的习惯,源于从小父母的启发。例如,安徽状元孙萌的母亲说,“如果是一个场景,我们会尽力带孩子去体验,让他们‘感受’而不是编造”。
2。校长离不开爱的滋养
不是有一群虎妈狼爸拿着鞭子跟在学霸们后面。学者们都把父母描述为“放松、信任、像朋友”。
有一段话很好地解释了爱与成就的关系——“孩子表现不好,多半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在内心的冲突中耗尽了精力”。
3。深受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
孩子很少提到父母的口头教导,更多说的是父母行为的感染。
安徽省状元董继阳说:“偶尔会厌学,不想读书。我爸妈注意到了也不说什么,就把电视关了,坐下来看书,看到他们在看书,我不好意思不看。”
4。好习惯离不开“学会独立”[S2/]
老人常说:“抱得越紧,越会累。如果你放下它,你会感到轻松许多。”养孩子也是如此。学会放手,你会发现,孩子比你想象的强大得多。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提到“做好自己的事情”,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一位清华学霸在接受采访时说,是父母的尊重和放手让我学会了主动思考。
5。因材施教,挖掘孩子的闪光点
在采访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被批评的教育方法,但因为它们被正确的人使用,所以没有受到孩子们的反感。
广东省状元滚动说,自己从小就是一个坚强自信的孩子,有时候难免有点自满。
“每当我做出一些成绩,虽然父亲偶尔会给予肯定和鼓励,但更多的还是‘泼冷水’,及时提醒我新的漏洞。我开玩笑地把父亲的教育方法叫做‘批判教育’,我觉得很适合我。”
6。阅读经典,开阔眼界
小时候看世界名著,大了看大家的经典。这是很多顶尖学者在采访中提到的读书之路。
高考语文148分的孙晶岩在文中说:多读书会培养语感。阅读的培养绝对离不开父母的引导。京燕说,从小父母就爱给她读故事。
阅读是快速获取凝结了几千年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的最佳途径。阅读的许多好处是不言而喻的:
可以增长见识,去粗取精,形成正向的三观;开阔视野,你不再局限于小生活的某个角落,你可以自由地周游世界,培养宽广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信念;可以学习如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在无形中为自己增添一丝文艺气息。
7。一定要有一套错题,不断改正错误
96%的状元不认同“题海战术”,但99%的状元都会有一套自己编的错题。
勤奋不是高分的金钥匙。状元梁思齐说,他平时花很多时间放松,但学习效率很高。如果他在学习期间有一定的计划和安排,就不会漫无目的地做每一件事。
重要的不是数量。其实问题还真多。找出所有的盲点就无敌了。
8。规律作息,热爱运动
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如果他们在此期间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必然会影响学习和身体发育。
以下场景大概是中学最常见的现象:每天早上,尤其是第一节和第二节课,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睡着;课间休息时,教室“倒了”或者一群人才抢着吃早饭;有些同学经常因为睡过头而迟到,不仅影响教学进度,也影响自己的学习。
采访中,98%的状元表示自己从不熬夜,备考时甚至睡到了十一点,保证睡眠充足,作息规律,运动规律。
9。有许多事情比成绩更重要
比起成绩,家长更关心孩子的学习态度。除了学习,大部分家长都说他们有更重要的事情。
安徽冠军丁雅琪的妈妈说,“只要孩子善良,能明辨是非,不管她怎么选择自己的路,我都绝对支持!”
这句话几乎代表了采访中大部分家长的心声。比起分数,这些家长更看重孩子的安全、健康、幸福、安康。......
不管孩子是不是高考状元,父母的目的永远是让孩子感到快乐,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达到这个目的!
内容:Dangdang.com、Sina.com、知乎,整理自鲁国平《中科院震撼调查:30年1000多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个有理想的人生,没有一个成为行业领袖!”、艾《2015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