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为了什么

陕西警官学院2022-09-05  8

高考为什么会成为一种“职业”

陈志文/文前几天,一个考上北大的“专业”学生刷屏了。据媒体报道,这位全同学在2019年、2020年、2021年多次被北大录取,今年又考了694分。如果他填了北大,大概率会被录取。有人推测全某某获利近200万。

你为什么反复站北大,选择复读?

报道称,全某某因为想去光华或清华做管理,多次放弃北大。这个理由看似站得住脚,但也有些站不住脚。如果你真的只想去北大光华或者清华读管理,你可以拒绝调剂志愿,为什么不呢?

可能是因为钱吧。毕竟拿到北大清华的录取通知书就有回报了。

在各个地方,考上名校都有奖励,而且很多。首先要交的是中学。这些年来,一些民办学校为了树立品牌,不惜一切代价去招名师,同时也不惜一切代价去招“名生”。清北等名校录取的“成绩”就是对学校最好的宣传。

这个案例让我想起了唐,一个在广西连续参加了14次高考的考生。2010年第一次高考,他只参加了专科高考,他选择了复读。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反复10余年。十几年来,先后考入吉林大学、重庆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所有人都放弃了。2022年,唐第14次参加高考。

很多人无法理解这个农家男孩在复读的十年里是怎么走过来的。他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了一些信息:有相关的奖励和补贴。因为有名校的录取通知书在手,就成了大家争抢的对象,还有学校等机构的奖励和补贴,形成了稳定的收入。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收获”,一个年过30的年轻人还在为考试奔波。

其实,对商汤君来说,高考是他的工作,也是他最有把握的工作。既然可以通过高考赚钱生存,为什么还要走弯路,上大学,找工作然后赚钱呢?

比如有人评论全体同学,说“你考一次北大清华就拿100万,相当于年薪100万。如果你在大的互联网公司工作,你可能得不到这个数字。”

放大来看,会发现类似现象早已变相存在。比如前几年教学培训火热的时候,很多名校的学生涌入这个行业,包括北大数学学院的学生,成为争夺的对象。为什么?相对于其他工作,教孩子参加比赛和考试是他们熟悉的“工作”,收入也比互联网大公司高。为什么他们做不到?

相比于涌入教育培训行业的同学,全体同学和唐同学只是用了一种更直接、简单、粗暴的方式。

我们不能否认两个同学在学校反复站队的行为在道德上是有问题的。然而,他们以这种方式生存和发展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值得探究。

这个生态最初是怎么形成的?

社会上对高分考生,尤其是考上清北的考生过分追求的原因是什么?近年来,教育部多次要求各地禁止对高考状元、清北率、高分考生等进行宣传炒作。,但实际上却屡禁不止。

显然,社会评价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就业、落户等领域,“名校”效应普遍存在。因为社会认可,家长同学,学校老师都追捧。这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

其次,家长的认知误区。为什么几个清北录取或高分考生成为学校最好的宣传招牌?很多家长夸大了所谓名校和优质教育资源的价值,误以为把孩子送进名校就万事大吉了。我们不能否认老师和学校的重要价值,但是一个优秀的孩子首先是父母培养出来的,而不是学校和老师。否则,我们无法解释这些私立学校为什么要花上百万元“买”“清北”同学。正是这种在神话和误导下的疯狂择校,给了学校最大的动力。

第三,社会价值观的问题。比如有些年轻人太“实际”,缺乏家国情怀。几次想去光华而不是其他基础学科,能怪谁?如果大家都喜欢读基础科,我们还需要做“强基础计划”吗?恐怕不能只怪这些孩子价值观不健康。

唐同学和所有同学能这样生存发展还有其他原因。比如招生制度。在现有制度下,只要考生填表,符合条件就需要被录取,哪怕你去年没报。同样,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大背景下,在各种追求稳定的压力下,我们的高考也越来越横向化,甚至固化。重复训练效果明显,所以越来越多的高分学生复读。

相信由于某某事件的影响,对于那些在学校屡次站队的同学,录取规则可能会有所调整,以后这种现象会得到遏制。然而,这一极端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需要我们去反思,并下大力气去解决。

(作者是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49786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