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自然界中,蜈蚣、鸡妈妈和蛇都是天生的。蜈蚣怕鸡妈妈,鸡妈妈怕蛇,蛇怕蜈蚣,形成一个环环相扣,互相制约的圈子。
2.先说蜈蚣怕鸡。确切的说,所有的鸡和蜈蚣都害怕,不仅仅是鸡妈妈。蜈蚣是一种有毒的节肢动物,身体扁平,通常长12厘米,头为金色,有一对长触角和一双眼睛。口腔由一对大颚和两对小颚组成。树干背面深绿色,腹部黄棕色,分21节,故又称“百尺”。后一对称为“颌足”,已经发展出爪和毒腺;最后一对向后延伸成尾巴形状。常栖息在朽木、石缝、墙缝中,一般白天卧,晚上出来,捕食小动物,咬人。但在盛夏,它日夜活跃。在农户家中,有时白天天气炎热,雷雨将至,隐藏的蜈蚣就经常从屋里掉下来,四处爬行。这时,母鸡或公鸡一看到就会抓来啄去。鸡能治蜈蚣毒,新粤语清代《屈大均》中有记载。他说:“蜈蚣短,长老足,名曰‘百足’。”是“性畏鸡,人见百尺,唤鸡来,鸡未至,已僵。”他还说蜈蚣“蜇人是最毒的。”就连被蜈蚣碰过的食物都有毒。“误食会腹痛致死。喝烧酒或者鸡汤也可以解决。”潮汕民间有句谚语,叫“蜈蚣咬人,鸡妈妈罩着;钱龙(壁虎)咬大的。”也说明鸡可以解除蜈蚣毒。所谓“鸡母盖”,就是用鸡屁股盖在蜈蚣咬过的伤口上,蜈蚣的毒就能吸出来,溶解,消毒,人就安然无恙了。
3.假设鸡妈妈怕蛇。蛇分为两类:有毒的和无毒的。在农家,旧时常见的毒蛇有金银蛇(俗称伞柄)、眼镜蛇(俗称草鞋);没有毒蛇,主要是俗称的“鸟昏”。但不管是哪种蛇,都经常爬到鸡笼(窝)里吞鸡蛋,咬死鸡。因为公鸡的脚上有一段距离,它敢和蛇搏斗,所以不容易被蛇咬死。但是鸡妈妈脚上没有距离,很难打。当她看到一条蛇时,她惊慌害怕。她经常被蛇咬,所以瘫倒在地,跑不动。最终,鸡妈妈被蛇毒毒死,或者被无毒蛇吞食。据此,潮汕民间形成了“养蛇吃鸡”的俗语,与中国成语“养虎为患”相提并论。
4.至于蛇怕蜈蚣,那是因为蜈蚣很能打蛇。蜈蚣爬上蛇头,咬住了蛇的眼睛,让蛇立刻失去了抵抗力,最终死于蜈蚣毒。蜈蚣也可以从蛇口进入蛇腹,杀死蛇毒。这在屈大均的《粤语新语》中也有记载。他说,“百尺竿头,二丫”为“郎蛆”,能蹲伏一条蛇。每次从嘴里吃蛇腹,把阿郎蛆放在山桶里都无法靠近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