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忌贪凉。
秋季凉爽后,昼夜温差变化大,是脾胃病的高发季节,尤其是溃疡患者更容易复发。所以这个季节要特别注意调理脾胃。尤其是患有慢性胃炎或十二指肠溃疡的人,更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及时添加衣物,晚上睡觉时盖好被褥,防止腹部受凉引起胃痛或加重旧病。在饮食方面,立秋后的人不宜吃生冷食物或生冷不洁的水果。所谓“秋瓜糟蹋肚子”民间谚语的意思是,如果立秋以后继续生吃大量瓜果,很容易导致腹泻、腹泻、便溏等急慢性肠胃疾病。因此,专家提醒人们,立秋后应谨慎食用瓜类,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应忌食。患有消化道疾病的人,秋季一般应少食多餐,多吃煮熟、松软、开胃、易消化的食物,减少油腻食物。除此之外,为了增强身体各组织器官的免疫功能和抗寒能力,很多人习惯在秋季进行户外运动,按照“春遮秋冻”的原则,尽量在秋季少加衣服。专家认为,“秋冻”自有道理,但人们切不可过于贪凉。秋季早晚气温较低,要根据室外气温变化增减衣服。运动的时候,身体热了以后要脱太多衣服。运动后不要穿着汗湿的衣服待在寒风中,以防身体着凉。
2.避免干燥。
秋季气候越来越干燥,会使人的皮肤和口角皲裂,口干咽燥,声音嘶哑。有的人还出现脱发增多、口渴、便秘等一系列症状,俗称“秋燥”。如果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导致呼吸道黏膜不断受到忽暖忽冷的刺激,从而使人感冒,还会引发扁桃体炎、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此外,慢性气管炎和哮喘患者在这个季节往往会病情加重。所以秋季要特别注意滋阴润肺。从中医的角度来说,除了保持一定的室内温度和湿度外,人们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滋阴润燥功能的保健品和中药来调理身体,如西洋参、燕窝、哈蟆油、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等。西洋参性苦微甜。具有益气养阴、清火虚损、生津止渴的作用。适用于气阴两虚、津液不足口渴、肺虚咳嗽、虚热烦躁等症。燕窝味甘,有益虚损,滋阴润燥,化痰止咳。常用于肺肾两虚,虚损,咳嗽气短等。一般来说,药物不如食物。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多吃一些水果,如梨、甘蔗、菱角、柚子、枇杷,或银耳、蜂蜜、芝麻、豆浆、莲藕、核桃、薏米、花生、菠菜等。,或者自制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粥等粥。
3、避免混乱
秋天是进补的季节,但进补不是“乱进补”。所以要注意不要无病进补,不区分虚实不进补。一位老中医告诉记者,“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补虚,对虚损患者不宜用补药。”同时,虚症又分为阴虚、阳虚、气虚、气血两虚。所以只有对症用药才能对身体有益,否则会适得其反。吃补药的时候,忌讳越多越好,因为任何补药吃多了都是有害的。虽然俗话说“秋冬进补,春老虎”,但要谨记五忌:一忌,无病进补。没病就补,不仅增加开支,还害了自己。如果过量服用鱼肝油会导致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导致肥胖。血液胆固醇的升高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第二,忌,慕名进补。认为价格越高对身体越好,进补圣药人参价格越高,服用的人越多。事实上,过度出勤导致过度兴奋、易怒、血压升高和流鼻血;第三,虚实不分。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补虚,但虚损患者不宜用补药。虚症可分为阴虚、阳虚、气虚、气血两虚。对症下药才能对身体有益,否则会适得其反;四、忌,多多益善。任何补品过量都是有害的。所以进补要适量;五、忌吃药。重药轻食是不科学的,还不如食物。
养生的关键是习惯,秋季养生尤其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早睡早起锻炼。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早睡有利于养阴,早起有利于宣肺”。呼吸清新空的空气,可以使身体津液充足,精力充沛;加强防寒运动可以锻炼身体的抵抗功能,从而刺激身体逐渐适应寒冷的环境,有助于避免许多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