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迪将这些小运河连接起来,最终建成了隋朝的大运河,主要分为四段:
大业元年(605年)三月,杨迪派河南各县男女一百多万人开集渠。通济渠分为三段:西段起于东都洛阳西园,引谷水、洛水,东沿阳曲旧路,洛水在此注入黄河;洛口至斑竹中段为利用黄河的天然河流;东段起于斑竹,引黄河至老边渠路,注入淮水。
大业元年(605年),开燕沟,用东汉陈登挖的燕沟直路代替了吴的燕沟。隋朝初期,汉沟经常淤塞。当时燕沟相当长的河道都是堰坝控制,从淮安到扬州的水上行程要四五天。岩沟北段河床坡度大,流速高。夏天水多的时候,船很难逆流而上。因此,北深堰建在北端,位于古木口(今何侠古镇),主要是用堰门调节湖水。605年,杨迪为了航海,疏浚并扩建了旧阳沟路,并将其更名为山阳渡,作为隋唐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业四年(608年),杨迪上书河北各县一百多万男女,开掘永济运河,引沁水河南至卓君县北。雍渠也是利用历代留下的运河和天然水道疏浚的。今河南五社至蓟县段,以沁水、清水(即渭河)疏浚。蓟县至馆陶一段,基本上是用曹操阻挡齐水流入白沟这一黄河古道形成的。馆陶、沧州段部分利用了汉代的屯石河和西汉的大江。从沧州到卓君,部分使用漳水,从独流口到漳水,开辟一条新路,与洛水相连,经洛水到达卓君。
大业六年(610年),杨迪下令开通江南运河。然而,江南运河的开凿并非始于隋朝。江南运河的开凿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吴开通了从江苏到长江的运河。隋代的江南运河只是在六朝以来挖掘的江南运河的基础上疏浚的,并不是从杨迪开始挖掘的。
隋唐大运河横跨地球10多个纬度,贯穿中国最富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横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它是中国古代的南北交通大动脉,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设工程。
通济运河、燕沟运河、永济运河、江南运河:隋代大运河一般指隋唐大运河。在古代中国,使用天然水源、修建人工运河、灌溉农田和进行运输的历史悠久。分裂时期,地方政府为大部分开凿了一些地方运河,客观上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做了准备。隋朝的开河,只是连通了若干条天然河流或旧沟渠。没有当地运河的开凿,就没有隋朝开通大运河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