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不开,但独立的树篱很好玩。
与其被北风吹死,不如香死在枝头。
[作者]: 郑思肖(1241~1318)宋末诗人、画家,连江(今属福建)人。原名不详,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国姓赵的组成部分。字忆翁,表示不忘故国;号所南,日常坐卧,要向南背北。亦自称菊山后人、景定诗人、三外野人、三...
[翻译]:你在秋天开花,从不伴花。在独立稀疏的栅栏旁边,你的情操和兴趣并没有下降。
我宁愿死在枝头抱着香,也不愿倒在寒冷的北风里!
1.否和否:它们不一致,也不互相依赖。一起。
2.稀疏的栅栏:稀疏的栅栏。
3.不穷:没完没了,没完没了。
4.拥香而死:菊花凋谢后不倒,仍被枝头凋零,所以拥香而死。
5.何增:没有,从来没有。
6.北风:冷风,此处一语双关,也指元朝的残暴势力。
这首名为《寒菊》的诗集中表现了郑思肖的思想性格和开放的心态。从黄昏的芬芳写诗:春光明媚时节花开,只有菊花在猛烈的风霜中挺立,不与它们争美。接着,诗人郑又写道,花开已谢,只有菊花伫立在疏篱旁,趣味无穷。这里的“趣”,既指菊花傲娇耐霜的自然趣,也指画家融入菊花纯洁、坚贞、真挚、自得的意象的主观趣。诗中融入了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有真意在其中”的寓意。范成大《范村菊序》中说“菊胜君子”。是这样的:老了草就变质了,只露头发,以风露为荣。范成大的序和郑思肖的诗主题相同,范文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郑思肖诗歌意象的深刻内涵。
最后两句深具诗意。菊花盛开后,在枝头上渐渐枯萎,花瓣不凋谢,落在地上,故云“枝香欲死”。在南宋作家的笔下,北风象征着来自北方的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打个比喻,就是宁为坚持气节而死,也不屈服于蒙元统治集团,表现了“宁死不屈”的浩然正气,真诚地解剖了诗人自身崇高的民族气节。这两首诗有一些原作。宋代朱的《菊花》诗:“与其与秋风中的黄叶共舞,不如执芳枝老去”,的略加点缀,加深了诗中带有浓郁时代气息的意蕴。
这首诗的对象是画上的菊花,而诗的重点是托物言志,而不是发挥画论,所以具有咏物的特点。全诗描绘的是菊花的样子,是神性的,是优于它的。在充分表现菊花自然属性的同时,也刻画了郑思肖的爱国情怀,既表现了菊花的自然美、菊花的绘画美,又表现了画家和诗人的人格美,使菊花的自然性和社会性和谐统一。这首题诗还具有崇高的审美体验和深刻的哲学意蕴,使读者从中获得审美愉悦和人生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