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无蒂,如路之尘。
生命随风而逝,身体历经磨难,已不是原来的样子。
天下当兄弟,自己兄弟的兄弟为什么要相亲?
当你遇到一件乐事时,你应该快乐,你应该邀请你的邻居喝酒。
曾经的青春一旦过去就永远不会再来,永远看不到第二天的到来。
人到中年是时候鼓励自己了。时光流逝,不等人。
[作者]: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
[翻译]:人生无根,像路上的灰尘一样漂浮。
生命随风而逝,这个身体经历了很多磨难。已经不是以前的样子了。
天下之人,皆当兄弟,自己的兄弟姐妹何必相见?
开心就要开心。如果你有酒,你应该邀请你的邻居和你一起喝。
青春一旦过去,就不可能再回来,一天之内再也看不到下一个日出。
当你风华正茂的时候,你应该鼓励自己。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不会等待任何人。
①地(迪迪):瓜冼、果鼻、花与枝的连接处都称为地。陌生人:东西向的路,这里指的是一般的路。这句话的意思是生命在世间无根,像路上的尘埃一样飘散。
②这是指这个身体。超常体:它不是不可改变的体,也就是说,它已经不在壮年了。人生随风而逝,历尽艰辛,今非昔比。
③落地:刚出生。这句话和下一句的意思是,天下的人都要当兄弟,那自己的兄弟姐妹为什么要相亲呢?
④桶:盛酒的器皿。邻居:亲密的邻居。这句话的意思是,遇到高兴的事要尽兴,有酒要请邻居一起喝。
⑤盛年:壮年。⑥及时:趁着壮年。这句话和下一句的意思是,在你风华正茂的时候,要鼓励自己。久而久之,你不等别人。
陶渊明的《杂诗》是十二首之首。尧尧先生认为前八首《词器相合》为同年。根据第六句“无奈五十年,忽已亲之”的意思,已知写于公元414年(晋安皇帝伊Xi十年),当时陶渊明50岁,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这组杂诗,其实就是“不拘例流,只说所遇”(李善《文选》注)的一种杂诗。就像黄明桓温《石涛易》卷四的四朵云:“十二首全是愁,第八首是穷,其余哀叹大哥,悲愤等于楚辞。”可以说,感叹人生无常,感叹人生短暂,是这组杂诗的基调。
这种关于“人生无常”“人生苦短”的感叹,在《诗经》和《楚辞》中已经可以听到,只是到了汉末魏晋时期,这种哀愁才蔓延得更深更广,从古诗十九首到曹三首,从竹林七贤到二陆二陆。这种基调,在今天看来,并非没有消极悲观的意味,而是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体现了人的觉醒和时代的进步。
《古诗十九首》,一部“人生无根”的四句意书,感叹人生无常。蒂,即花和果实与枝、茎相连的部分。人生就像一棵无根的树,一朵无根的花,没有着落,没有根,就像路上随风飘荡的尘埃。因为命运的不可预知,生活的变幻莫测,各种各样的遭遇和变化不断的改变着人,每个人都不再是原来的自己。这四首诗,虽然语言通用,却很独特。他们把生活比作一棵无根的树和一朵无根的花。他们是一个隐喻,然后他们被比作一个陌生人的灰尘。它们也是一种隐喻,是中与外的比较,是外的形象。他们直接写出了诗人深刻的生命体验,揭示了最痛苦的悲伤。陶渊明,虽“少俗”,有“飞遍天下,令思远骄傲”的宏愿,但生于晋宋易前后,政治黑暗,战乱频仍,国无宁日,民无生计。迫于生计,他几度做官,几度退隐,在矛盾和痛苦中生活,最后在四十一岁辞官归田。这样的世界,这样的经历,让他对人生产生了不确定感。虽然在他的隐逸诗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他的旷达与超脱,感受到他的平和与冲淡,但在他的内心,却有一种幻灭的失落,一种对生活的无望。
“若落地为兄,何须骨肉?”从过去来看,既然大家都不是原来的自己,又何必在意血缘关系和血缘关系呢?每个来到这个世界的人都应该是兄弟。这层意思出自《论语》:“夏紫曰:‘君子敬而不失,以礼待人。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为什么要没有兄弟?这也是陶渊明在战争年代对和平与博爱的理想渴望。“以乐为乐,争酒为聚。”丰富的阅历往往使人对人生的悲剧有更深刻的认识,而年龄的增加往往使人更难找到人生的欢乐和刺激,尤其是处于黑暗政治时期的陶渊明。这一点在他的诗中表现得很清楚:“岁月流逝,这颗心却走了一点。你开心了,就再也不会被娱乐了。”(《杂诗》第五部)但他毕竟没有完全放弃美好生活的理想。他转向官场之外的自然寻求美,转向仕途之外的乡村生活寻求精神上的愉悦,平淡、和谐、明朗、朴素。“斗酒聚邻”便是这种陶渊明之乐的写照,在陶渊明的诗中不时有所描写,如:“对门相呼,以酒虑之。”(《徙》)“当你进入白昼,你将回到家,你将找到你的邻居。”(《桂茂是立春,怀恋田舍》)这是陶渊明“及时行乐”的风格,“昼短夜长,何不举烛游”;“不如喝点酒,衣来素颜”;“何不有志,先依金鹿”(《古诗十九首》)有着明显的差异,体现了更高的精神境界。
“风华正茂,一去不复返”这句话经常被人们引用,以鼓励年轻人抓住机遇,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不断进步。在今天,如果一般读者对这四首诗做出这样的理解,也没什么。但陶渊明的本意与此大相径庭,是鼓励人们吃喝玩乐。既然人生如此短暂,人生如此不确定,社会如此黑暗,欢乐如此难求,那就不要错过生活中偶尔能找到的小欢乐,而要及时抓住,尽情享受。这种及时行乐的思想必须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它本质上标志着人类的一种觉醒,即人们在怀疑和否定旧的传统标准和信仰价值观的情况下,重新发现、思考、把握和追求自己的生命、意义和命运。陶渊明在大自然中找到了纯粹的美,在乡村生活中找到了简单的人际关系,在农村劳动中实现了自我价值。
这首诗以哀叹命运的不确定性开始,读来让人感到迷茫和痛苦。然后,在一点点灵感之后,诗人坚持不懈地在生活中寻找友谊、欢乐和一线希望。文末慷慨激越,激动人心。全诗语言质朴无华,质如璞玉。但其内涵极其丰富,动荡不安,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