飒飒西风种满庭院,难寻一只寒蝶。
如果我和他是2008年的狄青,我们会住在一个有桃花的地方。
[作者]: 黄巢(820~884年),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由于他的人格魅力和过人胆识,最终取代王仙芝而成为这场大起义的总领袖。由他领导的这场大起义沉重的打击了腐朽的李唐王朝,打破了唐末军阀割据混战的黑暗社会的僵死...
[翻译]:秋风习习,园中菊花摇曳。花满寒意,蝴蝶蜜蜂难来。
总有一天,我会成为春天的女神,我会安排菊花和桃花在春天盛开。
⑵耳语:形容风。
(2)核心:花心。
(3)狄青:四春之神。古代传说中的五帝之一,住在东方,掌管春天。
(4)报告:告诉,告诉,这里有命令。
唐末诗人林宽有这样两句诗:“莫言得天下,自古英雄解诗。”古往今来,能“解诗”的英雄很多,晚唐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就是其中之一。自从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问世以来,菊花就与清高的文人骚客结下了不解之缘,几乎成为封建文人孤傲精神的象征。黄巢的菊花诗,却完全脱离了同类作品的俗套,呈现出一种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艺术风格。
第一句全是秋风中盛开的菊花。《西风》点出季节,调侃下一句;关于“满院”的话很多。说“plant”而不是“open”是为了避免和最后一句押韵。同时“植物”这个词本身就给人一种站起来奋斗的感觉。不难看出,菊花在风中带霜绽放,以示坚强。但“栽于院中”与文人诗词中菊花的形象不同。无论是“超然于世”、“超然于世俗”还是“独处无伴”的感觉,总是离不开“孤独”二字。黄巢的诗里只说“满院都是种”,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动群众的象征,与“孤”字无关。
菊霜迎风绽放,虽显其力,但寒秋之时,“寒香难得寒蝶”是一大憾事。在沙沙的秋风中,菊花似乎有一种寒意,散发着淡淡的香味,不像阳光明媚的春天盛开的花朵有一种强烈的香味,所以蝴蝶很少飞来收集菊花的香味。在旧文人的笔下,这个事实总会引起两种感觉:自恋和孤独。笔者的感受与此不同。在他看来,“蕊寒香寒”是因为菊花在寒冷的季节盛开,他不禁为菊花的过早盛开感到惋惜。
第三和第四句是上述感情的自然发展,揭示了寒冷的环境和菊花不公平的命运。作者想象有一天他会成为“狄青”(春天的神),让菊花和桃花在春天一起盛开。这种充满强烈浪漫激情的想象,集中表达了作者宏大的抱负。纵观全诗,寓意显而易见。诗中的菊花是当时千千绝对底层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顽强的生命力,又对他们所处的环境和命运深恶痛绝,决心彻底改变。所谓“为了狄青”,可以看作是农民革命政权建立的直观表现。作者设想,到那一天,劳动群众将能生活在温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农民平等的朴素观念也体现在这里。因为在作者看来,菊花和桃花都是百花齐放,理应得到同等的待遇。菊花冷秋寂寞,蕊冷香,真是上天的大不公。因此,他决心让菊花像桃花一样享受春天的温暖。可能会认为这是农民平等的诗意想法。
还有一个谁能改变命运的问题。祈求上帝的同情和怜悯,或者“我是狄青”。而是做命运的奴隶和做命运的主人是有区别的。这首诗的作者说,“我是狄青”,这是一句英雄的语言,反映了农民阶级领导人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而这是所有封建士人都无法逾越的铁门槛。
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非常豪迈,盖过了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士人表达自己志向的各种豪言壮语。但是,不是表面的,还是很有内涵的。这是因为诗中成功地运用了隐喻手法,隐喻本身就融合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