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建设重在一个“实”字
半月谈评论员李启芳
乡村振兴是“最大的国家”,也是今天的重要任务。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任务具体,涉及面广。5月23日,中办、国办印发的《乡村建设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实施计划》)公开发布。总体目标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重点是保障基本功能,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硬件”和“软件”共同努力,确保到2025年农村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图纸是画龙点睛之笔,梳理这张系统施工图,《实施方案》重在一个“实”字。工作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就要从实际出发,在规划上注重实际,在实效上注重实效。
要搞好农村建设,首先要知道农村建设是为了谁。乡村建设首先是为农民而建。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建设。我们不能搞任何浮夸的活动。各地要坚持政府引导和农民参与的有机结合。不忘“量服从质,进度服从实效”的要求,不忘普惠性、基础性、全力性民生建设的着力点。
第二,乡村建设是为了满足需要而建的,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注重保护,体现特色。不搞急行军,“一刀切”,充分尊重地方差异。中国万里,异地,风俗。在新时期,农村建设必须适应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充分体现当地文化特色,防止机械照搬城市建设模式。只有这样,乡村振兴的富春山居图才能“象形,各有情态”。
第三,尊重规律,稳扎稳打,久久为功。坚持城乡开发建设规律,防止风吹草动,杜绝大拆大建大开发。建设需要投资,但要牢记保障和改善民生要以可持续的财力和农民的承受能力为基础,防止扭曲,严守债务风险底线。
基于这一原则,实施方案提出了12项重点任务。总而言之,可以称之为“183”行动——
“1”就是制定计划,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8”是指实施八大工程,加强重点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实施农村公路畅通工程,加快建设便捷高效的县域农村公路骨干网;二是加强农村防汛抗旱和供水保障;第三,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四是实施农产品贮藏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完善县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五是实施数字农村建设发展工程,推动数字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深度融合;六是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推进“一站式”便民服务;七是实施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八是集中力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五年行动。
“3”即完善三个体系:实施推进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组织体系;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完善文化体系。
通过“183”行动把农村建设落到实处,关键在于确保“人、地、钱”这一核心要素的保障。
——投资要多渠道支持。明确中央财政、中央预算内投资、土地出让收入、地方政府债券等渠道支持农村建设的具体安排。同时,创新金融服务拓宽农村建设融资渠道,大力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农村建设。
——用地基本保障不能有短板。各地要合理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规划指标,优化用地审批流程,探索整体土地综合整治,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动空支持农村建设。
——人才供给要在可持续的轨道上。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培养各类技术技能和服务人才,大力支持熟悉农村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村庄规划、设计和建设,探索农村工匠培训和管理制度,使农村真正成为各类人才的“希望之田”。
除了让“人、地、钱”实实在在地下沉到农村,保障农村建设,还需要通过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完善治理机制来“化虚为实”。要达到这一要求,乡村建设不仅要着眼于农村,而且要在县域内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局。要利用县城综合服务功能重心的转移和资源的下沉,优化农村建设,真正从制度上弥补农村的短板。
农村建设的推进需要机制创新和升级来保障。《实施方案》强调,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乡抓落实的要求,建立专项任务责任制、项目库管理制度、清单管理、评估示范和指导等制度。把乡村建设行动作为乡村振兴督导考核的重要内容。这些制度设计如果运用得当,在监督和激励下,将成为乡村建设的“推进器”。
充满活力,却又和谐有序;适合居住和工作,但又充满活力。这个乡村景观离我们有多远?这个要看各地推进乡村建设的力度和实际效果。
(发表于《半月谈》202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