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一资源。为增强人才对中医药发展的支撑作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近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意见》,这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第一个系统部署中医药人才工作的政策文件。文件有哪些亮点?记者梳理了一下。
建设高水平的人才队伍
只有发挥高层次人才的“头雁效应”,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医学术进步和传承创新。如何加快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建议从吸引、聚集、激励人才和加强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关措施。
意见提出,培养中医药领域战略科学家,在院士、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等高层次人才选拔中,探索中医药人才单独计划、单独评价,注重发现和提拔优秀中医药人才。
同时,继续支持黄绮学者等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对领军人才实施人才梯队匹配、科研条件匹配、管理机制匹配等特殊政策,培养和造就一批中医临床硕士和科技领军人才。
为此制定一个目标:到2035年,中医药领域的战略科学家、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不断涌现。
青年拔尖人才的培养,对于中医理论和优秀技术的代代相传是不可或缺的。提出建议:建立健全青年人才普惠性支持措施,在重点人才工程、科技工程重大项目中设立青年人才专项支持项目;加大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青年黄绮学者等青年人才的培养力度。同时,充分发挥国医大师、名老中医等名老中医的作用,扩大师徒范围和数量,加强传承工作室建设,支持其招募有潜力的青年人才进行传承培养。
2021年9月16日,中日友好医院在北京举行了首届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传承仪式。国医大师徐润三在仪式上与传承人合影。新华社记者张雨薇摄
夯实基层人才基础
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得起中医,培养一批扎根基层的中医,是大前提。为此,《意见》着力解决基层中医药人才走不出去、留不住、发展不好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措施。
比如,逐步扩大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本科层次招生规模,支持地方开展培养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专科层次和乡村医生学历提升工作;对基层医疗机构医生和乡村医生开展中医药知识技能培训,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人员培训全覆盖。
意见提出,到2025年,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中医医师配置比例不低于本机构医师总数的60%,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门诊并配备中医医师;社区卫生服务站至少配备1名能够提供中医服务的中医医师或临床医师,80%以上的村卫生室至少配备1名能够提供中医服务的医务人员。
为改善基层人才发展环境,《意见》还提出,各地要完善基层中医药人才工资分配和待遇保障机制,完善基层医疗机构绩效工资调整机制,保障县乡医务人员合理待遇。
2020年7月30日,陕西岚皋县左龙镇朝阳村卫生室,医生在为患者抓中药。新华社记者刘伟摄
大力提倡西医学中医
中西医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是我国中医药发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措施之一。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完善西医学中医制度。
此次出台的意见着眼于中西医互补协调发展,提出了大力推动西医学中医的相关措施。
在完善西医学中医制度方面,意见提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传染病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等机构应当支持西医接受中医专业知识培训,逐步实现“能西学中医”。允许经过系统培训并考核合格的西医在执业活动中采用与其专业相关的中医技术方法,参与中西医结合职称的评聘。
关于实施西医学中医专项工程,明确力争用5至10年时间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高层次人才,并提出了开展国家级和省级培训的措施。比如国家举办中西医高级人才研修班,吸引相关领域院士、长江学者、解青等高层次人才开展中医药研究和学习。省级卫生、中医药部门结合地区需求,分阶段在当地西部学校开展专项培训。
2022年4月27日,贵州黔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在进行中医护理技能培训。新华社发(范辉摄)
打破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只有打破体制障碍,营造有利于中医药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才能充分释放中医药发展创新的活力。
为此,《意见》以落实国家关于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政策措施为重点,着力完善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机制。
意见提出,拓宽中医医疗服务阵地,三级综合医院要按要求设置中医门诊和中医病房,床位数不低于标准医院床位的5%;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建立中西医查房和会诊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立中医(专科)医师岗位,促进民间特色技术疗法的传承和发展。
在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方面,《意见》也提出了多项措施。比如,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分类建立中医临床、基础、科研人才评价标准;深化中医医师资格考试改革,加强中医思维和临床能力考试。
记者:田、穆铁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