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疾控回应“风险人员隔离期缩短为”

无用师卷2022-08-26  13

中疾控回应“风险人员隔离期缩短为7+3”

6月28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科学精准防控疫情情况。

人民日报记者:第九版防控方案对风险人员隔离管理的期限和方式有哪些优化和调整?这种优化调整的依据是什么?是否可以理解为调整后的防控措施比以前更加宽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王丽萍:为进一步提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科学性和准确性,2022年3月至5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在全国选定地区开展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试点研究。研究发现,奥米克隆突变体的平均潜伏期缩短,大多为2-4天;其中大部分可以在7天内检测出来。第九版防控方案在研究成果和我国多地防控实践的基础上,优化了疫情相关风险人员隔离控制时限和方式。密切接触者和入境人员的检疫控制时间由“集中隔离医学观察14天+居家健康监测7天”调整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健康监测3天”,核酸检测措施由“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第1、4、7、14天进行核酸检测,鼻咽拭子采集,解除隔离前双采样双检查”调整为“1、 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第2、3天“解除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前,不再进行双采样、双检查。 秘密控制措施由“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调整为“7天居家医学观察”,第1、4、7天检测核酸。

目前国际国内流行的优势毒株都是奥米克隆毒株。入境人员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期限由“14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健康监测”调整为“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3天居家健康监测”。这次调整并不意味着防控措施“松动”,而是根据奥米克隆菌株的流行特点进一步优化防控措施,不会增加疫情传播的风险,是精准防控的体现。

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消息,为进一步指导各地科学精准防控新型冠状病毒,在认真总结《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方案(第八版)》发布后防控实践的基础上,特别针对奥米克隆变异株传播快、隐蔽性强的特点, 国务院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防控机制综合小组组织修订了《新型冠状病毒防控预案(第9版)》,全面落实“外防投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出清”总方针,切实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最大限度协调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主要内容如下:

(一)优化调整风险人员隔离管理的周期和方式。

密切接触者和入境人员的检疫控制时间由“集中隔离医学观察14天+居家健康监测7天”调整为“集中隔离医学观察7天+居家健康监测3天”,核酸检测措施由“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第1、4、7、14天进行核酸检测,鼻咽拭子采集,解除隔离前双采样双检查”调整为“1、 第2、3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秘密控制措施由“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医学观察”,第1、4、7天检测核酸。

二、统一封闭控制区和高风险区的划定标准。

两类风险区域的划定标准和防控措施应当衔接对应,统一使用中高风险区域的概念,形成新的风险区域划定和防控方案。高危地区实行“上门服务”,连续7天无新增感染降为中危地区,中危地区降为连续3天无新增感染的低危地区。其他地区对最近7天曾在高危地区居住的人员采取7天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措施。中风险区实行“出不去就错峰拿东西”,连续7天无新增感染,降为低风险区。在其他地区,对最近7天居住在中等风险地区的人采取了7天家庭医学观察措施。低风险区是指中高风险区所在县(市、区、旗)的其他区域,实行“个人防护、避免聚集”。在其他地区,要求最近7天居住在低风险地区的人在3天内完成2次核酸检测。

第三,提高疫情监测要求

加密风险职业人群核酸检测频次,将直接接触入境人员、物品和环境的人员核酸检测调整为每天1次,将人员密集、接触频繁、流动性大的人员核酸检测调整为每周2次。作为疫情监测的补充手段,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应对疫情时,可增加对可疑患者和中高风险地区人群的抗原检测。

第四,优化区域核酸检测策略。

明确不同人群规模的区域核酸检测方案,按照省会城市、1000万人口以上城市、一般城市和农村、综合疫情后传染源是否明确、是否存在社区传播风险、传播链是否清晰等分类原则,根据风险确定区域核酸检测的范围和频率。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349255.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