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历年地震

黄土高原气候2022-08-26  7

贵州省历史地震记录(近期)

一、贵州省近期地震记录

序列号
重要地震起源时间纬度()经度()深度(千米)原始位置

二。地震震级的科普

地震震级是地震强度的量度。目前最常用的震级有近震震级ML、面波震级MS、体波震级mb和mB、振动持续时间震级MD,矩震级MW和谱震级M(T)也用于测量巨震。目前国际上地震震级的标准是里氏震级。我国规定公开发布要用面波震级。

震级的测量一般是通过测量一定频率下地震波的振幅来衡量地震相对震级的量。ML用0.1~3秒左右的S波(或Lg)振幅来衡量地震震级,MS用20秒左右的浅源地震面波振幅来衡量地震震级,mb用1秒左右的地震体波振幅来衡量地震震级,mB用0.5~15秒左右的地震体波振幅来衡量地震震级。

根据多年来大量实测数据得出的规律,当地震能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震级饱和,即随着地震波能量的增加,相应的震级不会增加,不同尺度的震级饱和程度不同。比如短周期体波震级mb在6.5后饱和,近震震级ML在7.0后饱和,中长周期体波震级mB在8.0后饱和,面波震级MS在8.5后饱和。

为了克服震级饱和的现象,对于巨震,国际上一般用地震矩来度量震级,地震矩所度量的震级就成了矩震级。地震矩是在位错理论模型下通过地震谱分析得到的具有耦合维数的物理量,它与震源破裂的大小有关。它是对断层滑动引起的地震烈度的直接度量,描述了地震破裂面上滑动的大小,一般通过波形反演来计算。

研究表明,震源破裂长度在100km左右的大地震的MS和MW几乎相似,当破裂长度较长时,差异会比较明显。一般认为MW级是MS级对破坏性地震震级的自然延续。

谱震级M(T)是利用不同周期的波测量震级,对宽带地震仪记录的地震信号进行滤波,测量不同频段的震级。地震测得的震级是一系列周期饱和的数值。

国内新闻报道一般采用国际通用的地震震级和里氏震级。里氏震级是由加州理工学院的两位地震学家查尔斯·弗朗西斯·芮希特和本诺·古登堡于1935年提出的。它是根据在距震中一定距离处观测到的地震波的振幅和周期,并考虑地震波从震源到观测点的衰减,通过一定的公式可以计算出震源处地震的震级。由于“地震谱标度律”的限制,里氏8.3~8.5级会产生饱和效应。21世纪初,地震学家一般用矩震级来描述巨震的物理特征。

面波震级表Ms更适合远距离(震中距大于1000km)测量浅源地震的震级,各国地震机构的面波震级测量结果也是一致的。所以里氏震级通常被称为面波震级,矩震级可以作为面波震级的有益补充,但不能完全代替面波震级。最常用的面波震级达到8.6级时,存在饱和问题,用矩震级表示特大地震更合理。

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发生特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日本气象厅和美国地质调查局分别给出不同的地震参数:

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参数:2011年3月11日,北京时间13时46分,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北纬38.1,东经142.6)发生8.6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地震发生后,地震台网中心利用国家地震台网和全球地震台网的数据,对此次地震进行了详细的参数测量,矩震级为Mw9.0,据此,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确定本次地震震级修正为M9.0,作为本次公开信息发布的正式结果。

日本气象厅测定的参数:日本东北部11日发生里氏7.9级(北纬38.03,东经143.15)地震,震源深度10km,东京震感强烈。日本气象厅已经向本州岛太平洋沿岸发布了高级别海啸预警;11日,地震震级修正为里氏8.8级;2011年3月13日,日本气象厅将日本地震震级修正为里氏9.0级(北纬38.103,东经142.860),震源深度约10公里,是日本地震史上最高震级。

USGS测得的参数: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东海岸发生7.9级地震;那天地震的震级被修正为里氏8.8级,后又修正为8.9级;14日,一份新闻稿宣布,将11日日本地震的震级从该机构此前测定的里氏8.9级上调至9.0级(北纬38.322,东经142.369),震源深度32公里,并称此次地震为1900年以来全球第四次强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中国国家地震台网和美国地质调查局也给出了不同的地震参数:

中国地震台网中心测定参数:2008年5月12日,北京时间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北纬31.0,东经103.4)发生7.6级地震,震源深度33千米。然后根据国际惯例,地震学家利用包括全球地震台网在内的更多台站数据,对5月18日的这次地震震级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震级为里氏8.0级。

USGS测得的参数:对于汶川地震(30.986 N,103.364 E),初始面波震级为7.8,震源深度为19 km,然后修正矩震级为7.9。

欧洲地震台网中心初始矩震级为7.5,修正矩震级为7.9。俄罗斯修正面波震级为8.0级。

不难看出,这些看似不同的地震参数虽然不同,却是科学合理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34736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