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嗅医疗集团出品
作者|陈
标题|东方IC
6月29日,工信部宣布取消通信行程单上的“星号”标记。消息一出,直接上了微博热搜榜首。此后,围绕这一话题的讨论此起彼伏。
第二天(6月30日),吴尊友发表微博解读工信部此举的意义时也指出,旅行卡“摘星”并不意味着动态清零政策的放松,也不意味着中国要走西方国家新冠肺炎所谓的“平躺”防控路线。是“防控策略和措施精准落实的具体体现”。
更重要的是,这一规定还包含了一系列好处,比如有利于新冠肺炎新版防控方案的实施,不再为那些防疫过度甚至“铺天盖地”的做法提供任何借口。
虽然吴尊友的发言引起了很多争议,但是其中透露的信息还是很重要的。
本质上,旅游卡“摘星”的背后,不仅有眼前的利好旅游,还有防控思路转变的另一种可能。
为什么要“加星”?
行程单诞生于2020年疫情防控之初。由工信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推出。其目的是记录行程。
吴尊友在帖子中详细介绍了“星号”的规则和意义。
通信旅行卡上的“星号”标记表示智能手机用户在之前的14天内访问过一个或多个具有中等或高风险区域的城市,但并不意味着用户实际访问过这些中等或高风险区域。吴尊友还特别强调“[S2/]标志仅作为出行提示,与用户个人健康状况无关”[S2/]。
给中高风险区城市的所有市民打星号,无疑最大程度地将有感染风险的人群纳入防控视野。
虽然行程单页面上的星标只能证明这个城市存在中高风险区,但不能证明这个人去了中高风险区,更不能说明他是否感染了新冠肺炎。但在时间操作上,部分地区“一刀切”,行程卡上有星号的个人直接被拒之门外,甚至无法乘坐高铁等公共交通工具。
“星号”的最小单位是城市。但是,中国一个城市的规模往往很大。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仅从常住人口来看,规模超过1000万人的城市就有14个。其中,人口最多的重庆达到了3205万人。
2020年2月,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的《关于科学防控、精准施策、分区分级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以县市为单位,14天无新增病例为低风险区。一旦14天内出现新增确诊病例,将成为中高风险区。
在5月底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赵丹丹曾介绍过中等风险的划分标准,进一步细化为:原则上为居民区、自然村、单位等。应作为最小划界范围,可适当扩大到相邻的风险区域。中等风险区的划分标准为:14天内不超过10例阳性感染病例或1例聚集性疫情。
也就是说,只要14天内某个城市的某个单位出现一例确诊病例,或者出现了聚集性传播,那么整个城市的人的出行都会受到影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病毒学专家常荣山指出,这实际上是在未经“县级以上政府核实”的情况下,推定本市所有人都感染了。
虽然名义上中危区的人待在室内,但实际上整个城市的人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活动。
常荣山告诉虎嗅,“在我们对新的传染病不了解的情况下,这是必要的,比如2020年上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因为没有很好的检测方法,而且传播途径也不完全清楚。不过,这是不得已而为之。”
对此,吴尊友也将此次加贺行称为“在疫情严重的前期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什么要“摘星”?
然而,流行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最显著的变化是病毒变得越来越强——R0值从原毒株的2.5左右变成了9.5,也就是说奥米克隆毒株感染的人数最多可以达到9到10人。
这给疫情防控带来了很大压力。自2021年夏季以来,中国几乎所有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都出现了大规模疫情。尤其是冬春季节,1000人以上的疫情几乎是常态。
4月份,全国疫情高发区总数一度达到404个,涉及40多个城市。
这势必会影响更多人的生活。
5月份,有人不堪重负,给工信部“部长信箱”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目前行程编码(卡)只在地级市展示,给地级市防控工作的精准化带来不便,也不利于民众出行。强烈要求三大运营商将基站按地区分组,信通院将行程单代码显示到县级”。
在工信部的回复中指出,“通信出行卡”分析的是手机的信令数据和话单数据,所以产生出行数据的前提是用户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产生信令和话单数据。限于技术原理,行程单的查询范围只能说暂时只能精确到国内的城市和国外的国家(地区),不能精确到城市(包括直辖市)的区县。
工信部回答了,但好像没有回答。你能还是不能?
对此,有专业人士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参与的人太多。全国十几亿人产生的实时数据,需要定期与基站信息“交互”,在后台进行采集、分析,形成数据库。这个过程产生的数据是巨大的,如果要做的更精准,不仅会带来更大的压力,还会增加成本。
也就是说,不是技术上做不到,而是当时的防控要求和操作模式——在普通用户的免费查询下,成本和产出达到了一定的平衡,精度已经处于最佳状态。
不幸的是,新的疫情防控方案打破了这种平衡。
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案》第九版,中等风险分级的标准变成了: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在一定时间内停留和活动的工作场所、活动场所等区域,可能存在疫情扩散的风险。
虽然有判断风险的理论,但实际上增加了被认定为中等风险区的可能性。如果还用老的那套出行码算法,“现有系统很可能会崩溃。”有业内人士指出。
此外,精准防控的策略也让这个功能更加“鸡肋”。吴尊友也在帖子中对此做了明确的解释:
“随着科学防控和精准施策的不断完善,高风险区/中风险区的划分和防控管理的要求更加细化和精准。通信行程卡上的“星号”标记的提示功能在新防控策略的具体实施中难以发挥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说,旅行卡“摘星”势在必行,工信部也确实及时做出了反应,做出了这个决定。
也许这只是第一步
卡的“摘星”也引起了很多人的担忧,担心会影响风险提示。
这种担心也与新冠肺炎奥米克隆菌株的新特征有关。
6月28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疾控中心副主任、一级巡视员雷正龙介绍了这种新毒株的特点,包括潜伏期短、病毒传播能力更强、传播速度更快、免疫逃避能力更强、传播隐蔽性强等。
这些新变化加大了疫情防控工作的压力,也是去年冬季以来疫情呈现出“新增本地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快速增长、疫情在多地蔓延、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等特点的重要原因。
据雷正龙介绍,为更有效应对,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小组于4月至5月在大连、苏州、宁波、厦门、青岛、广州、成都等7个城市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试点研究。这也是修改防控方案的主要原因。
从发布会上透露的细节来看,敌人虽然更“狡猾”,但也不是“无敌”。只要抓住它的“七寸”就能“制服”它。
例如,在发布会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员王立平表示,奥米克隆的潜伏期多为2至4天,7天内大部分可检出。
参照这一特点,新的防控方案将密切接触者和外来人员的控制时间由“14+7”调整为“7+3”。
有没有可能做更多的调整?
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告诉虎嗅,在目前的旅行卡和健康代码背后,必须给那些被认为已经感染或密切接触的人一个“红色代码”或“黄色代码”。这造成了很多意外伤害。不难避免。
有相关专家告诉虎嗅,在流行病学调查中严格限制紧密关节。对于呼吸道传染病,需要在密闭空室内接触至少2小时才能判定为关节紧密。
另一位专家也指出,在城市中,虽然不考虑暴露事件,但还是有距离要求的,比如在1m或者2m以内。在实践中,如果与感染者共用一个房间,如办公室,也可能被认为是密切接触者。
即使它是紧密相连的,它也不会总是被诊断或核酸检测阳性。我们需要面对的现实是,虽然Omicron的传播力很强,但R0的值并不是无穷大。
“有很多家庭住在一起的情况,有的感染了,有的没事。”常荣山向虎嗅指出,如果只是通过大数据准确定位第一个感染者,那么就应该筛查所有在过去2、3天内与他有过密切接触的人空,通过短信或电话通知他们接受检测,让他们“自证清白”。这样只会给极少数人“红码”或“黄码”,不仅效率更高,也更守法。
“而且在健康宝上,有必要把核酸检测、体温等所有信息都列出来吗?”他问。
常荣山认为,健康宝里最重要的信息应该是疫苗接种信息。从取消对每个人出行代码的机械限制,到公民主动接种疫苗,是疫情防控的痛点和难点。提高公民对传染病的认识是根本途径。毕竟现有的一些行为,比如逃避乘车码检查,故意不带手机,按照《传染病防治法》还是很难处罚的。这种转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结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近发布的一项由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泓教授和马鑫教授领导的多中心临床随访研究,结果显示,在最初表现为非重症病例且无不稳定伴随疾病的3万多名奥米克隆感染者中,仅有22人进展为重症病例,总体重症率为0.065%。
此外,重症患者未接种疫苗的比例超过54%,非重症患者未接种疫苗的比例仅为24.2%。或者接种过加强疫苗的患者,病毒脱落时间更短。这些都指向疫苗的有效性。
更多的新功能,出行卡的“摘星”可能只是精准防控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