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俗称什么

古代女子名字2022-08-18  11

三月三别称是 三月三的别称

三月三日被称为上巳节和司源节。三月三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汉族、壮族、苗族、瑶族比较典型。三月三仍然是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隆重盛大的节日。

三月三日起源

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国许多民族的传统节日,壮族是其中的典型。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在街上唱歌,聚集在河边举行宴会。在壮族传说中,三月三日是壮族始祖布洛陀的生日,汉族是上巳节。三月三仍然是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隆重盛大的节日。在中国北方的中原,也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日,轩辕生”。

三月三日习俗

1.壮族

壮族人大多在三月初三赶歌会,设歌摊,办歌会。青年男女唱歌,摸蛋,抛绣球,做爱。相传,它也被称为“歌仙节”,因为它是一个纪念壮族歌仙刘三姐的节日。壮族人通常在3月3日蒸五色糯米饭。此外,爱赞巴、粉蒸肉、黑糯米酒是广西“三月三”的特色食品。很多人只知道壮族的“三月三”习俗。其实壮族的“三月三”还有很多习俗,比如抢烟花、抛绣球、吃五色糯米饭等。也是有趣的节日习俗。

2.汉族

黄河流域的纬度偏高。3月初,还是一个寒冷的季节,“寒气逼人,傍晚却阴沉沉的,大家都很难在河里裸泳”。大概到了晋代,河边泼水的习俗被文人改成了“曲水流水”。

3.侗族

侗族的“三月三”又称“播种节”、“葱节”、“烟火节”。根据董的传说,在古代,他们总是把桐树开花作为移植的节日。但是有一年,桐子没有开花,结果错过了农时,我们只好逃到北京一带。吸取过去的教训,每年三月三日,人们都要吹奏芦笙,唱歌,走亲访友,互相提醒农忙的时间到了。三月初三,侗族人民多举行烟火、斗牛、斗马、唱歌和踩堂,故又称“烟火节”。

4.瑶族

瑶族三月初三纪念民族英雄。人们把这一天命名为三月的第三天,也称为甘巴节。每年三月三日前,姚门都要提前一周去老林捕杀野生动物,下河摸鱼摸虾,烤成干饼,带回家,分给各家各户,分享丰收的喜悦。妇女上山采摘靛叶等天然染料,水煮后染成红、黄、蓝、紫四种颜色的糯米,作为盘古贡品。

三月三民间传说

相传,在古庄乡,一位工作人员生下了三个漂亮的女儿。大女儿和二女儿都嫁给了一个大家庭的儿子,但只有三女儿李梅还没有结婚。她聪明伶俐,能歌善舞,心地善良,经常背着家人付出。方十八岁那年,尽管追求她的有钱人和官员络绎不绝,但她都一一拒绝,让父母伤透了脑筋。

原来,李梅有了心上人,是我们村一个贫苦人家的儿子,村里人都叫他阿强哥。尽管阿强出身贫寒,但他心地善良,经常为穷人做好事。不管谁的农活太忙,他总会抽出时间帮忙。他家有什么好吃的,他的村民都少不了,所以他得到了大家的喜爱。通过这次比赛,李梅对阿强有了更深的了解,尤其是深深钦佩他才华横溢、乐于助人的性格,因此她爱上了他。大家走后,李梅故意留下来,向阿强倾诉爱意,并发誓,“阿强不娶她,就绝不娶她。”阿强听了她的话非常高兴,但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她害羞地说:“我来自一个贫穷的家庭。我怕你父母不同意这门亲事。”李姐姐紧紧地抱住他,告诉他:“没办法,只要你来求亲戚,他们都会同意的。”李姐追求哥相亲的事大家都知道,都说愿意把彩礼捐给,只要屋外的家人发发慈悲。

半夜,李梅跳窗去找阿强的哥哥。正当他们互相倾吐心声时,户主破门而入,强行将李梅带了回去。李梅哭不出来,恳求她的父母履行她与阿强的婚姻。阿强说,虽然他的家庭很穷,但凭借他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他会过上好日子。但固执的父母还是不同意她的恳求。看到痴情的姐姐不能嫁给阿强,她心灰意冷,产生了自杀的念头。双方父母都睡下后,留下遗书,上吊自杀。门外的丫鬟在昏暗的灯光下醒来,听到闺房里有异常的声音。当她打开门时,她惊呆了,李梅已经自杀了。她绝望地呼救。突然,工作人员外的家人嚎啕大哭。他们看着遗书,后悔不该干涉女儿的婚姻自由。当村民们听到哭声时,他们知道李梅是在愤怒中死去的,以反抗她的父母对婚姻自由的干涉。他们对她深表同情,对工作人员之外的那对夫妇极为愤慨。

此外,阿强不能从一个成员的家庭中求婚。回到家,茶饭不思,一头倒在床上。不管他父母怎么叫他,他都不出声。当李梅殉情的噩耗传来,对阿强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精神打击。他脑子里嗡嗡作响,想着自己这辈子不可能结婚,但死后会在坟墓里结婚。想到这里,他起身走出屋外,三步并作两步,走到屋外的屋里,“哇”的一声扑倒在李梅的身上。就在这时,他突然起身撞到了梁柱,也自杀了。那天是农历三月初三,村民们看到了双双自杀的壮乡好儿子好女儿。所有的人都非常悲伤,哽咽着哭泣。他们中的一些人用民歌来赞美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这种爱情持续了三天三夜,三天后才隆重下葬。

为纪念他们,每年三月三日,人们蒸糯米饭,带鸡鸭鱼,上山扫墓,同时聚在一起唱歌,形成了歌圩。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231460.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