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江河湖海被太阳照射,里面的水就变成了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变成水滴,最后变成云。云中的水滴和冰晶在运动中相互碰撞,从而增加了它们的体积。然后,云上层的冰晶体积慢慢增大后,落到云下层的水滴之间,水滴会越来越大。当这些水滴太大,上升气流无法容纳它们时,就会下雨。
陆地和海面的水蒸发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冷却液化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形成了一朵云,在那里它们相互碰撞,合并成大水滴。当它大到空承受不了的时候,它就从云中落下,形成了雨。
地面的水吸热变成水蒸气,上升到田甜空蒸汽层的上层。由于蒸汽层上层温度较低,水蒸气体积减小,水蒸气所占比例降低。由于蒸汽层以下温度高,下降时吸热,冷时又上升又下降。于是,气体分子逐渐收缩,最后集中在蒸汽层的底层,在底层形成一个低温区。水蒸气集中在低温区,形成云。云越来越大,云内对流越来越强烈,温度越来越低,最后雨滴落下。
雨水的主要成分是水(化学式H2O),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硫(化学式SO2)和二氧化氮(化学式NO2)。通常雨水的PH值在5.6左右。pH值小于5.6的雨水是酸雨。雷雨天气时,雨水中会含有少量臭氧分子(由闪电引起),以及空气体中的各种杂质和浮尘。
球上的水被阳光照射后,变成水蒸气,蒸发成空气体。当水汽在高空遇到冷空时,凝结成小水滴。这些水滴很小,直径只有0.0001 ~ 0.0002毫米,最大的只有0.002毫米,它们又小又轻,在空气体中被上升气流支撑在空中。就是这些小水滴在空中汇聚成云。这些小水滴会变成雨滴落到地面上,它的体积会增加100多万倍。
在雨滴形成的初期,云滴主要依靠不断吸收云体周围的水汽,使自身凝结开花。如果云中的水汽能够得到不断的补给和补充,使云滴表面经常处于过饱和状态,那么这个凝结过程就会持续下去,云滴就会不断增长,变成雨滴。但有时云中的水分含量是有限的,而且在同一片云中,水汽往往是供不应求的,这样就无法使每一个云滴变大,一些较小的云滴不得不合并成较大的。
如果云中水滴和冰晶共存,凝结和冷凝的过程会大大加快。当云中的云滴增加到一定程度时,随着大云滴的体积和重量不断增加,它们不仅能赶上速度较慢的小云滴,还能“吞下”更多的小云滴,使自己变得更强。当大云滴越来越大,最后大到空气体再也装不下它们的时候,它们就从云端直直地落到地面上,成为我们常见的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