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点击蓝字关注,一起做成长中的父母
问题来了
当孩子交了一个有坏习惯的朋友,我们不禁担心起来。
他不仅怕被欺负,更怕自己的孩子也跟着受欺负。
但在孩子的社会环境中,难免会遇到几个“问题孩子”。当我不喜欢孩子的社交时,该不该干预?我该怎么办?
为什么?
这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d在幼儿园就有这么一个好朋友。两个人在一起总能有疯狂的时候。但是那个小女孩,太激动了,会吐口水,会打人,会踢人…
第一次看到后,我就忍不住担心,怕小D也跟着担心。我心里当然想干预,但是没有直接去做。
原因很简单。我只关心我自己。那段日子,父母不允许我和一个同学玩,不允许我和一个人谈恋爱。我听了这些吗?不,他们说的越多,我就越偷偷的做。
三四岁以后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萌芽、社会规范和心智不成熟的阶段。正是“你越说不,我越要做”的时候。直接干预根本没用。
你可以这样做
1。积极理解
如何在不干预的情况下保护孩子?
首先要做的就是以最大的热情去欢迎、认识孩子最好的朋友。听听孩子喜欢她的理由。
当时小D跟我说了喜欢这个小姑娘的理由:
她很有趣,总是能想出各种好玩的点子。我和她在一起很开心。
虽然很简单,但我同意这些理由。那个小女孩确实是一个有着无限创造力和活力的孩子。
这样的交谈不仅让孩子意识到我们对她“喜欢”的东西感兴趣,其实是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朋友。同时也能教会孩子全面客观的看待每个人。
2。辅助教育
那么那些我们受不了的“缺点”呢?
我的方法是侧面教育。可以和孩子聊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不良行为。
场景再现
比如角色扮演的时候,我故意拿了一个小娃娃,对她的北极熊娃娃做了同样的“攻击”。
d会跟我说,别这样,打人很疼,吐口水很没礼貌。
这个时候我发现她其实是懂我们家庭教育中的规矩的。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强化规则,告诉孩子为什么这样是错的,再次强调原因。
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没有特别的反应,你可以试着设身处地地为她着想。“如果宝宝总是撞北极熊,你觉得北极熊会怎么想?”
规则有问题,我们觉得有问题就开始现场教育。没有人喜欢在比赛的兴奋中被谈论。
好的教育不是发生在当下的某个时刻,而是应该渗透在日常生活中。
我从3岁多就开始玩一个叫“好选择还是坏选择”的游戏。
睡前吃糖是好的选择还是不好的选择?生气打妈妈是好的选择还是不好的选择?
这个游戏的好处是孩子开始建立意识: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自由。选择可以不同,但有好有坏。
这种意识可以影响他们的朋友,我们依然可以爱朋友,但是朋友的一些行为可以有更好的选择。
3。停止行为
看到这里,一定会有朋友问,如果我的孩子已经模仿了那些不良行为怎么办?
要知道,学龄前的孩子模仿是很正常的。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学习”模式。想想吧。他们学习其他新技能的时候不也是这样吗?
当孩子模仿时,我们需要做的是:及时制止,并说明原因。如果孩子“屡教不改”,就要让他自食其果。
那么问题来了,当我们阻止孩子的时候,他们一般会发出一种灵魂拷问——为什么他可以,而我不能?
d还问我“为什么她可以打人”,我会回答“我们家不允许打人”。
我们希望孩子明白的是关于行为准则,我们有自己的底线,不是因为别人能做我们能做的事,而是因为这违反了我的底线。
如果小D还是我行我素,那我就把之后的结果告诉她。“如果你还打人,那我们必须早点回家。打人是不允许的”。
“如果你太激动了,你可以过来,你妈妈会抱着你一会儿,让你冷静下来”。
和任何孩子的管教一样,有时候小D可以纠正,有时候不行。但是任何时候,我的反馈都让她明白了我们的原则和底线在哪里。
与其严加防范,不如从根源上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和交友观念。
父母的职责不是给孩子一个虚假的完美环境,而是带孩子接触真实但不一定完美的环境。
会“传染”和“堕落”,那么这个过程本身也是孩子社会免疫力的产生。
送给云最好的朋友:
主题索引
搜索历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