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满分

大病统筹2022-08-08  18

2022北京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数学试卷评析发布

最新!2022年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数学试题评价

2022年是“双降”政策实施后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第一年。数学试题命制以实施德育为根本任务,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为依据,以教材为出发点,在稳定的基础上适度创新,控制难度,在内容和能力考查上做到“三注意”和“四检验”,充分发挥试题的教育功能,结合教学实践,紧扣学科本质,考查数学思维,突出课堂教学。

一是根据学科特点,整合价值取向,落实以德育人的根本任务

数学结合自身特点,选取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的材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融入试题,引导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体现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发挥试题的教育功能。

比如第二题,基于节能环保低碳的理念,介绍了2021年长江干流6座梯级电站的发电量和减碳量,让学生直观感受国家科技发展和清洁能源发展。

比如问题7,把圆和正五角星结合起来,考查轴对称的相关知识,体现数学之美。

比如第25题,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背景,考察模型思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境真实、自然、贴切,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突出北京特色和北京文化。

二。落实“双减”要求,紧密联系教材,指导教育教学

1、学习考试,落实“双减”要求。

根据试卷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命题,考查主要知识、核心能力和基本思维方法。试卷结构稳定,全卷整体设计难度,难度梯度设置合理。试题的素材来源于学生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和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试题的呈现方式和提问方式符合学生的学习经验,便于学生理解,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评价环境。

2.紧密联系教材,引导教学回归课堂。

试题,与教材紧密挂钩,进一步增加与教材关联的试题分值和比重,引导教师用好教材,学生学好教材,有效引导教学回归教材,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运用教材中体现的学科思维和思维方法设计试题。全卷80%左右的试题材料来自教材,包括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以及反映教材学习过程的题型,如1、3、5、8、9、12、18、20题等。

以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三个知识块中的主要知识为载体,重点考查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整体结构,体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与教材内容和呈现形式相一致。

数代数板块从代数表达式及其运算逐渐发展到方程(组)及解方程(组),不等式(组)及解不等式(组)到函数。比如17题考察的是数和数的运算;比如10、19题考察代数表达式及其运算;比如6、11题考察方程并求解;比如18题考察不等式组,求解不等式组。是函数数和代数的骨干知识,是研究运动变化现象的数学模型。它来源于并服务于现实,从现实中抽象出函数的相关概念,运用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功能的形象和本质是功能的主体。通过对函数形象的研究,函数的本质特征是联系和变化。这既是函数教学的主线,也是函数学习的主线。比如问题8,用图像描述现实生活中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如12、22、26题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研究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比如第25题,将一个实际问题抽象成函数模型后,利用二次函数的形象和性质来解题。

图形几何部分着重培养学生的空概念、几何直觉和推理能力。通过对基本几何图形性质的研究,积累相关知识和经验,运用几何直观和推理探索图形变化的性质,寻找图形在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不变量和不变关系,建立图形与坐标的关系。比如14、15题是角平分线和相似性基本性质的考查;比如问题21考察特殊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第24题考查圆的相关性质;比如27题,从图形运动变化的角度,通过运算、观察、猜想得出结论,然后通过演绎推理证明结论;比如28题,从图形与坐标关系的角度,探究图形在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不变量与不变量。

统计与概率部分重点考察统计的全过程。在数据收集、整理和描述的基础上,考察了平均数、众数和方差在分析数据分布中的作用,以及样本估计的思想。它侧重于分析数据和利用数据中提供的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映了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和进行统计推断的意识。比如问题13、23,材料选自学生课堂学习中的例题和习题,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经验相吻合。在学生体验统计学的整个过程中,要树立数据分析的观念,培养运用统计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试卷的整体设计源于课程标准的要求。试卷设计突出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引导教学回归课堂,充分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三、夯实基础,突出过程,体现应用,重在思考

1、夯实基础,落实“四基”要求。

在试题体系上充分考虑“疫情”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考查。如问题1、2、5、9、10、11、12等。考察基础知识;如问题3、17、18、19等。检查基本技能;比如问题4、6考察基本思路;例如,问题8和13考察基本活动的体验。

2.突出过程,重视知识的形成。

比如20题考察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过程。材料来自教科书,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要引导师生不仅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形成结果的过程。

3.体现应用,突出学科价值。

比如第16题,从具体情境出发,考察数学阅读和逻辑推理的能力,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并转化为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思维去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解决方法也是开放的。要求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说明结果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注重思考,体现学科特点。

比如28题,以平移和中心对称为载体,考察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积累的数学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卷定义了“对应点”,先研究特殊对应点,再研究一类对应点的特征,再结合图形的移动和变化,从不同角度研究对应点和对应点相关的变量,展示学习新知识的一般过程。这种试题不局限于知识本身的考查,而是通过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以实际操作、探索发现、猜想证明为主线,让学生体验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条不紊地思考问题,用数学语言清晰严谨地表达思维过程和结果。

总之,在“双减”政策的要求下,数学学科要结合自身特点,紧密联系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适宜材料,发挥考试命题对推进“双减”政策的作用,引导教学回归课堂,引导教师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巩固“双减”效果。同时,数学学科巩固历次考试内容改革成果,积极发挥试题的教育功能,坚持创设符合学生特点的情境,考查主体知识、核心能力、基本思想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构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考试内容体系,培养有理想、有能力、有担当的新人。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108670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