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边谈话

炉边谈话,第1张

        200多年来,“美国总统与美国”一直是世界历史的一个焦点话题,真可谓群星闪耀,竞相争辉。而第32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无疑是他们当中最璀璨的一位。罗斯福之所以能比肩华盛顿、林肯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杰出、最伟大的总统,不仅仅在其创纪录地连任四届美国总统,更在于其履任于危难之际,以其大智大勇带领全体美国人民走出了20世纪两次最大的危机——大萧条和二次大战,并一举迈入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

        其实,谈到罗斯福,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会是他的“新政”。的确,罗斯福“新政”是他的政治标签,它绝不仅仅是把美国带出了大萧条,而更在于把美国带入了现代化,可以说,一个现代美国正是由此崛起的。而谈到罗斯福“新政”就不可不谈他的“炉边谈话”。肩负着遏制危机和推行新政的双重使命入主白宫,罗斯福首先要尽可能多地获得大众的理解和支持。而利用“新媒体”——广播所进行的“炉边谈话”,成了迄今为人所津津乐道的领袖人物凝聚民心的典范。

        第一次“炉边谈话”发生于1933年3月12日(星期日)。当晚,罗斯福在白宫就“银行危机”接受美国三大广播公司的采访。他坐在壁炉旁边,面对扩音器,开门见山拉家常地说:“我想花几分钟时间同合众国人民谈谈银行的情况……”接着,罗斯福以诚恳的态度、亲切的声调、质实的语句,向美国民主就银行业的运作进行了浅显易懂的解释,并劝说民众支持银行业发挥作用,并向民众保证,“把钱放在经过整顿、重新开业的银行里,要比放在褥子下面更安全”。全国6000万民众收听了这次谈话。第一次“炉边谈话”获得了巨大成功,复业后的银行依旧是长队如龙,但这次不是提款了,而是存款——把前些天提出的通货和另外的积蓄存入银行。同样,广播记者们也认可了这种家常式谈话的价值,并认为总统广播讲话的声音犹如起居室里壁炉中熊熊燃烧的炉火一样噼啪有声、铿锵有力。而当国民打开收音机,听到自己领袖的声音,仿佛总统亲临己家,与其围炉相坐,亲切交谈。所以,广播电台主持人作开场白时就用“炉边谈话”来介绍总统的广播讲话。

        “炉边谈话”先声夺人,大获成功,也激励了罗斯福总统。从此,每当美国面临重大问题之时,罗斯福都要用这种方式与人民沟通。同样,美国人民也钟情于此,每当他们有所郁结和困惑之时,也都希望听到总统那亲切、诚挚的声音。“炉边谈话”断断续续持续了11年多,几乎与其12年的任期相始终。从1932年3月12日第一次谈银行问题,到1944年6月12日最后一次谈第五次战争筹款运动,长长短短共30次。其中,大萧条时期13次,二战时期17次。而且罗斯福总能根据时局需要把握讲话的频率和节点,力求做到“新鲜而不疲劳”。

        仅仅把“炉边谈话”理解为与人民进行交流沟通的工具是不够的。“炉边谈话”不仅是沟通民众的桥梁,也是政治斗争的利器,更是政策导向的指南。同样,“炉边谈话”也是罗斯福政治生涯中最出彩的一部分,是其思想、理念、能力、魅力最为集中的体现,而且垂范后世,至今为人所津津乐道和孜孜效法。

        “炉边谈话”平和亲切,声情并茂,深入浅出,将罗斯福的领袖魅力一展无遗,受到美国民众空前的拥戴。正如一位美国农场联合会的负责人写给罗斯福信中的一句话,“你捍卫了人民的权利!”

        这就是美国人民深深爱戴的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

        可能正是这种“平凡”的影响,美国人民纪念罗斯福的方式也同样与众不同。位于樱花烂漫的华盛顿特区潮汐湖畔的罗斯福纪念公园,没有华盛顿纪念碑的高耸、没有林肯纪念堂的庄重,有的只是一片恬静和亲切。其中一尊塑像——一位穿着俭朴的平民,坐在房间炉边的一角全神贯注地倾听着。无需多想,人们马上就会说出:他是在聆听罗斯福总统的“炉边谈话”。

        虽然,80多年过去了,但静静地,一个人夜读、聆听罗斯福的“炉边谈话”,没有国界的距离,没有种族的隔阂,依旧能给人以温暖、力量和思考,因为它散发着人性的光芒!

       

每个人都梦想伟大,每个人也都不甘平凡。然而,正是这平凡之心才铸就了这伟大之举。

富兰克林·罗斯福:四次“炉边谈话”与第一次新政

在华盛顿的罗斯福广场,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塑像:一个穿着平常服装的平民,坐在房间一角,侧着脑袋,正全神贯注地听着什么,原来他是在听罗斯福的“炉边谈话”。

“炉边谈话”是罗斯福当选总统后一种联系群众的广播方式。1933年3月12日即罗斯福就职总统后的第8天,他在总统府楼下外宾接待室的壁炉前接受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和共同广播公司的录音采访,工作人员在壁炉旁装置扩音器。总统说:希望这次讲话亲切些,免去官场那一套排场,就像坐在自己的家里,双方随意交谈。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华盛顿办事处经理哈里·布彻说:既然如此,那就叫“炉边谈话”吧,于是就此定名。罗斯福在其12年总统任期内,共做了30次炉边谈话,每当美国面临重大事件之时,总统都用这种方式与美国人民沟通。在罗斯福上任后雷厉风行地推动第一次新政时,这种方法的作用表现得最为突出。

拯救金融:第一次“炉边谈话”

罗斯福的前任总统胡佛,4年任期内正碰上全球性经济危机,美国经济在短短几个月内几乎崩溃,至1932年冬天,全国至少有1300万人失业,3400万人没有任何收入。人们依靠私人施舍、市和州政府少得可怜的公共救济,以及自己微不足道的积蓄度日。

经济的萧条、信用的危机,终于导致1933年情人节晚上整个美国银行开始总

崩溃,各州的信托公司已到山穷水尽的地步,银行成批地倒闭,全国银行库存黄金不到60亿元,却要应付410亿元的存款,银行门前人山人海,挤兑风潮遍及全国,就在罗斯福宣布就职的那一天,全国金融的心脏停止跳动,证券交易所正式关闭。

罗斯福临危受命,宣誓就职,发表了经过长时间思考的、充满自信与激情的、简洁缜密的就职演说。就职演说取得了巨大成功,仅周末就有50万封信飞向白宫。

人们热烈期待着新总统的“新政”。

罗斯福上任的第二天,发布了两条总统通令———要求国会于3月9日举行特别会议和宣布所有银行休假4天。国会特别会议赋予政府控制金融的权力和根据银行资产发行货币的权力,同时赋予政府对囤积和输出黄金的行为实施严惩的权力。银行休假则有助于打破充斥于金融界的恐慌和紧张状态,使政府扼制了挤兑风潮和有时间赶印货币。

为了争取全国人民的理解和支持,罗斯福于当年3月8日举行了第一次记者招待会,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就金融业中的诸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此举有助于在政府和新闻界之间架构一座沟通的桥梁,也达到了政府通过传媒稳定民心的功效。

白宫记者招待会从此成为惯例,每周两次,每次约120名记者参加。在罗斯福执政的12年里,共举行过998次记者招待会。

为了进一步得到全国人民的理解和支持,3月12日,即银行即将重新开业的前夜,罗斯福对全国6000万听众发表了第一次“炉边谈话”。他以亲切诚挚的声

调、质朴实用的语句,对全国人民就银行暂停营业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的解释、劝告和教育,他说:“我要指出一个简单的事实,你们把钱存进银行,银行并不是把它锁在保险库里了事,而是用来通过各种不同的信贷方式进行投资的,比如买公债、做押款。换句话说,银行让你们的钱发挥作用,好使整个机构转动起来……我可以向大家保证,把钱放在经过整顿、重新开业的银行里,要比放在褥子下面更安全。”

简短的谈话,化解了长期郁结在人们心中的疑团和不满。第二天,部分银行开业了,人们携带着装有黄金和货币的大箱小包,在银行门前排起长龙,把就在不久前也是这样排着长队挤兑的通货存入银行。只过了3天,美国有574家银行开业,几天里,银行回收了3亿元的黄金和黄金兑换券,不出一周,就有13500家银行(占全国总数的3/4)复了业,交易所又重新响起了锣声。

复兴工业:第二次“炉边谈话”在经济危机中,企业的恶性竞争、极度贫困的劳工及劳资关系异常紧张,使美国犹如处在一个火山口上,随时都有被摧毁的可能。新政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工业的复兴是没有希望的。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制定相关的法规外,还必须取得企业和劳工的理解和支持。罗斯福为推行复兴计划,于5月7日发布了第二次“炉边谈话”,要求“企业界和政府合作,共同拟订计划”,并强硬地指出,政府在各个工业绝大多数从业人员的协助下,“有权制止不公道的做法,并强制执行所订立的协议”。罗斯福的目的是要消除你死我活的企业竞争和对女工、童工的残酷待遇。随之,《全国工业复兴法》

出炉,它是对大萧条中美国工业中明显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

与此法规相配套的,有许多详细的行业法规,比如总统的再就业法规,该法规禁止雇用童工,规定产业工人最低工资为每小时40美分,每周工作时间为35小时,脑力劳动者为40小时。愿意接

受这项规定的,雇主将得到一个“蓝鹰”

标志。许多小企业都自愿或被迫地接受了该法规,但是,绝大多数大企业在开始阶段都拒不加入“蓝鹰”行动。

为此,罗斯福发布了第三次“炉边谈话”。他说:“打起仗来,如果进行夜袭,士兵们都在肩上带上耀眼的标志,免得误伤自己人。根据这个原则,那些跟我们合作,参加全国复兴运动的人,也要被一望而知。”他的意思很清楚,要么合作,要么挨揍。广大的中小企业和劳动群众对此热烈响应,全国范围内支持复兴运动的游行接连不断。

工业复兴取得了一些成就,到1935年初“它使大约200万失业者有了工作;它帮助制止了通货膨胀的重新加剧;它有助于促进企业道德和提倡文明竞争;它建成了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的全国性样板;它部分地肯定了工人运动的斗争成果;它在很大程度上取消了童工和血汗工厂”。人们热情洋溢,连前总统胡佛都表示赞成。

实行新政的前半年里,罗斯福把美国的萧条局面扭转了。头4个月,工业生产指数由59上升到100。影响最大的《纽约时报》声称“罗斯福已经挽救了一

场史无前例的绝大危局”,“从来没有哪一个总统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叫人觉得这样满怀希望”。1933年10月22日晚,罗斯福向全国做了第四次“炉边谈话”,他回顾了3月份以来“足以自豪的事实和行动”,并高度概括了“第一次新政”所致力于实现的目标。

这样的场合,这样的语言,人们怎么能不为之感召呢?

炉边谈话指的是:

炉边谈话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利用大众传播手段进行政治性公关活动的事例之一。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处于大萧条时期。

为了求得美国人民对政府的支持,缓解萧条,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利用炉边谈话节目通过收音机向美国人民进行宣传。

他的谈话不仅鼓舞了美国人民,坚定了人民的信心,而且也宣传了他的货币及社会改革的基本主张,从而赢得了人们的理解和尊敬。对美国政府度过艰难,缓和危机起到了较大作用。

边路谈话的历史影响:

进行初次炉边谈话的背景,正值美国30年代大萧条时期,罗斯福也利用刚刚兴起的广播媒介,用“谈话”而非“讲话”的形式将自己自信宏亮的声音传遍全国,带进千家万户,一下子就将总统与民众的感情拉近了,从而在心理上造成了一种休戚与共的神圣感。

每当听到炉边谈话,人们就仿佛看见脸上挂满笑容的罗斯福,所以有人说,“罗斯福与他们的距离,不比起居室里的收音机远”。甚至有民众将他的照片剪下来,贴在收音机上。炉边谈话取得的巨大影响,成为了广播史上的一个传奇。此后罗斯福将这种形式延续下来,一直到他去世。

罗斯福对于广播的偏好使得很多报刊记者感到不平,正如后来肯尼迪对电视的热衷,罗斯福的炉边谈话也因此成为政府公关的范例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89648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5-12
下一篇 2023-05-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