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奇在哪里二年级

黄山奇松奇在哪里二年级,第1张

黄山奇松在安徽是安徽省省树。

黄山奇石》以景点介绍的方式描绘了黄山石的“奇”,本文的重点在于感受黄山石之“奇”,结合低年级思维、想象发展未完全,生活实际体验不足等特点,通过收集的众多黄山奇石图先让孩子在头脑中形成对石“奇”的感叹及震撼,再将这些感受融入声音,从而读出“奇”,读出赞叹。

黄山奇松,是指安徽黄山的奇松,有潇洒、挺秀的特点。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黄山松盘根于危岩峭壁之中,挺立于峰崖绝壑之上,或倚岸挺拔,或盘曲虬劲,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或冠平如盖,或尖削似剑。有的循崖度壑,绕石而过;有的穿罅穴缝,破石而出。忽悬、忽横、忽卧、忽起。巨松高数丈,小松不盈尺,破石而生,苍劲挺拔。

黄山松

黄山松,是植物学上一个独立的品种,是以黄山命名的两针叶松树,广布于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诸省及河南南部、湖北东部,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峰山顶、陡坡、山脊、裸岩等地段。

黄山在安徽省\x0d\x0a黄山四绝\x0d\x0a——奇松、怪石、云海、温泉\x0d\x0a黄山十大明松:\x0d\x0a\x0d\x0a迎客松 挺立于玉屏峰东侧文殊洞上,寿逾八百年。树高10米左右,中部伸出长达7.6米的两大侧枝展向前方,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挥展双臂,热情欢迎海内外宾客来黄山游览。此松被称为黄山松的代表蜚声中外 ,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迎客松作为国之瑰宝,是当之无愧的。\x0d\x0a\x0d\x0a 黑虎松 在北海至始信峰岔道口,此松主干粗壮,针叶苍翠,气势雄伟,一派虎气,且冠盖浓绿近于黑, 酷似一只黑虎卧于坡下,故称“黑虎松”。\x0d\x0a\x0d\x0a 探海松 在天都峰顶,经过天桥,可望见一棵古松悬在危崖上,即为探海松。它有一侧枝很长,倾伸前海 ,犹如苍龙探取海中之物。\x0d\x0a\x0d\x0a 蒲团松 在玉屏楼至莲花沟道中,老鹰石下。树身高3米,侧枝密集在2米高度,盘曲于四周,然后平伸,向北面倾斜,针叶簇集顶部,树冠铺展平整,状如用蒲草编成的供僧、道打坐、跪拜之用的蒲团,故名。冠幅 直径10米,投影面达78平方米。\x0d\x0a\x0d\x0a 卧龙松 横生于卧云峰东侧悬崖石壁中。在树干20厘米处,分两枝盘屈生长,顶枝反侧融为一体,作伏卧 状,昂首挺立,颇有苍龙凌波之势!\x0d\x0a\x0d\x0a 凤凰松 在海心亭东200米处。此松地径30厘米,主干低矮,在树高40厘米处,分为两条核干,一枝昂然斜 伸,宛若凤凰引颈;一枝平展四射,恰似凤凰开屏。 \x0d\x0a \x0d\x0a 龙爪松 位于去始信峰道中,从连理松前行,过一小拱形石桥,上坡约百步即到。这是一株约400年树龄的 \x0d\x0a\x0d\x0a 古松 其根系粗大,主根深扎岩中,另外5根粗壮的支根,全部裸露在外,状若龙爪,故名。游人过此,无不赞 叹。\x0d\x0a\x0d\x0a 连理松 在自黑虎松去始信峰途中左侧。此奇松拔地而起,在离地2米处树分两干,并蒂齐肩,亭亭直上,直至顶端,且粗细、高低几乎一模一样,至今生机盎然,神采不衰。携手同游黄山的青年恋人和中、老年夫妇 ,都乐意在此松下摄影留念,感受这株古松的神韵,为自己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作证。 \x0d\x0a\x0d\x0a 辕门松 在卧云峰东隅。奇松主干挺直,顶如伞状,另伸一千,形作倒“U”状,宛如古时官署中的辕门, 故名“辕门松”。\x0d\x0a\x0d\x0a 孔雀松 在白鹅岭去七O一电视台转折的途中。松状如绿色孔雀昂首挺立,一松枝向白鹅岭方向屈伸,犹如 孔雀翘首,后有几枝似孔雀的翅膀和尾羽。它正欲展羽翼,似要向南飞,故名“孔雀松”。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黄山奇松则是“黄山四绝”之首,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黄山松,以石为母,以云为乳,七十二峰,处处都有青松点染,如一支支神奇的画笔,把五百里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且不说那展翅欲飞的凤凰松,玉麒腾跃的麒麟松;也不说那轻歌低吟的竖琴松,缠绵亲妮的连理松。单是那漫山遍野普普通通的无名松,就足以把黄山装点得妙不可言。正因有了遍布峰林沟壑的黄山松,于是,黄山的景美了,山活了,风动了,云涌了,雨多了,泉响了……连山石也有了灵气。难怪古人说:“黄山之美始于松。”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黄山松针叶短硬,树冠扁平,颈干粗韧,叶色浓绿,盘根于石,傲然挺拔,生态适应性极强,1961年,著名林学家郑万均等通过考察和鉴定发现黄山松与台湾松其实是同一树种。

黄山松,是植物学上一个独立的品种,是以黄山命名的两针叶松树,广布于安徽、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诸省及河南南部、湖北东部,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峰山顶、陡坡、山脊、裸岩等地段。黄山松针叶短硬,树冠扁平,颈干粗韧,叶色浓绿,盘根于石,傲然挺拔,生态适应性极强,在悬崖陡壁上形成树冠平展的旗形树,在平缓的山坡或山脊上形成不同年龄级的黄山松林,姿态各异,构成景区独特的景色。黄山松的外形与华北、西北的油松极为相似,故过去很长时间里人们一直把黄山松当作油松。1936年,中国植物学家来黄山进行实地考察,经鉴定认为黄山松针叶短,微细,树脂的数量、位置与油松截然不同,是一种新树种,因为这一科学现象是在黄山首次发现,所以就以黄山来命名这一树种。1961年,著名林学家郑万均等通过考察和鉴定又发现黄山松与台湾松其实是同一树种,于是将黄山松与台湾树合并为一种,改学名为PINUS TAIWANENSIS,仍保留“黄山松”这一中文学名。

双龙松

黄山松盘根于危岩峭壁之中,挺立于峰崖绝壑之上,或倚岸挺拔,或盘曲虬劲,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或冠平如盖,或尖削似剑。有的循崖度壑,绕石而过;有的穿罅穴缝,破石而出。忽悬、忽横、忽卧、忽起。巨松高数丈,小松不盈尺,破石而生,苍劲挺拔。那姿态,美得让人称奇,奇得让人叫绝。

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和黄山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黄山松的种子能够被风送到花岗岩的裂缝中去,以无坚不摧、有缝即入的钻劲,在那里发芽、生根、成长。黄山泥土稀少,但花岗岩中肉红色的长石中含有钾,夏天雷雨过后空气中的氮气变成氮盐,可以被岩层和泥土吸收,进而为松树的根系吸收;松树的根系不断分泌一种有机酸,能慢慢溶解岩石,把岩石中的矿物质和盐类分解出来为己所用,花草、树叶等植物腐烂后,也分解成肥料,被黄山松吸收,这样黄山松便在贫瘠的岩缝中存活、成长。由于大部分黄山松都有是依峭壁而生,植物天生的喜光性,向阳性和求取水份的本能,使得黄山松的枝枒都明显地向一边倾斜。正是因为地理环境和阳光、云雾、风霜等气候条件的影响,造化出黄山松千姿百态的奇状。

连理松(冬)

黄山松是黄山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1990年,黄山列入《世界双遗产名录》,其中有54棵古树名木被列入了《名录》,这54棵古树名木中有32棵就是黄山松。

黄山松坚韧傲然,美丽奇特,但生长的环境却十分艰苦,因而生长速度异常缓慢,一棵高不盈丈的黄山松,往[3]往树龄上百年,甚至数百年;根部常常比树干长几倍、几十倍,由于黄山松的根扎得很深,能够汲取岩石深处的养份,黄山才松能坚强地立于岩石之上,虽历风霜雨雪却依然永葆青春。

龙爪松 

黄山松是黄山自然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数出名字的松树成百上千,每颗都独具魅力。黄山园林部门从1982年3月开始,陆续为黄山古树名木登记建档,目前已完成110株古树名木的登录工作,其隶属21科、32属、36种。 

黄山松的观赏价值自然不用多说,黄山松同时还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南唐李廷珪曾用黄山松松烟为原料,制作出丰肌腻理,光辉如漆,经久不褪,香味浓郁的佳墨,直到今天,李廷珪墨仍然是文房四宝之一徽墨中的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黄山松具有使人陶醉的魅力,富有雄浑浪漫的诗意和含蓄深邃的意境,诱发艺术家无限的遐想和创作激情,并且付之笔端,跃然纸上,摄入镜头。

竖琴松(冬)

黄山是“黄山文化”的发祥地,而黄山松则具有使人陶醉的魅力,富有雄浑浪漫的诗意和含蓄深邃的意境,诱发艺术家无限的遐想和创作激情,并且付之笔端,跃然纸上,摄入镜头。因此,以黄山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大量涌现,这些文艺作品不仅有鲜明的艺术特色,而且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艺宝库。

明末清初,有一批画家寄情黄山,描绘黄山的美景,如渐江、石涛、查士标、梅青、虚谷、雪庄,其中最有成就的是石涛。现代名家有黄宾虹、汪采白、张大干、傅抱石、刘海粟、李可染等,他们笔下的黄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中国山水画宝库中留下了珍贵的遗产,形成了黄山画派。黄山松则是他们笔下最重要的创作对象之一。

探海松与石笋峰

古往今来,咏赞黄山的诗词歌赋不计其数,最早吟咏黄山的文学作品出现在唐代,大诗人李白游历黄山,写下了《送温处士归[白鹅峰旧居》和《赠黄山胡公晖求白鹇(有序)》两首,最早记述黄山的游记是宋代吴龙翰的《黄山记游》,作于宋咸淳戊辰(1268)年,明万历年间潘之恒编纂的《黄海》,就记载了宋代、元代、明代的一些名人游黄山所写的游记。据不完全统计,从晚唐到清末,描写黄山的诗词歌赋就有近3万首,后人写黄山的诗文就更加不计其数了。

倒挂松

倒挂松在莲花峰道中,旧志所列九大名松之八。奇松似苍虬逆悬,根茎怒生。此松已枯死。如今在去玉屏楼道中的“一线天”左侧峰壁下。也有倒挂松,其根在上,盘生于石隙中,主干倒长约1米又折向上伸出枝叶,如龙戏水.倒挂高空,形态奇特,独具一格。

望泉松

望泉松生长在盼客松附近,生于一悬崖峭壁上。古松巨大,斜向生长,树冠伸向汤泉,似在探望汤泉之胜,故名“望泉松”。有诗咏曰:“大夫峰顶望温泉,几度沧桑已变迁。万态风云遮眼过,老松相伴有青烟。”

贴壁松

贴壁松在天都新道“试胆石”下。古松高大挺拔,紧贴岩壁,故名“贴壁松”。其枝干倾斜,向一侧伸展,形态奇特。有诗赞曰:“贴壁而生足底坚,人间遥隔几重烟。天崩地裂身犹健,哪怕严寒酷暑煎。”

有两株。一株位于黄山白云新道,从天海至步仙桥段的悬崖峭壁上,海拔1450米处。扎根于岩隙,主干紧贴岩壁,树枝向两侧舒展,形如一幅美妙的铁画。树龄200年,高7.5米,干围0.65米,冠幅直径4米。另一株位于黄山天都新道“试胆石”下,海拔1700米处。高大挺拔,主干紧贴岩壁,枝梢向前斜倾,形态奇异。此树树龄400年,高11米,干围1.5米。

黄山松,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黄山之巅,是植物学上一个独立的品种,它盘根于危岩峭壁之中,挺立于峰崖绝壑之上,巨松高数丈,小松不盈尺,破石而生,苍劲挺拔,那姿态,美得让人称奇,奇得让人叫绝。

黄山松千姿百态,或耸立挺拔,似擎天巨人;或翠枝舒展,如流水行云;或虬根盘结,如苍龙凌波;或矫健威武如猛虎归山——迎客松,送客松,陪客松,让人倍感亲切;竖琴松、连理松、探海松、让人浮想联翩……

黄山松的特点是针叶短而稠密,树冠平整如盖苍翠欲滴,惹人喜爱。

且不说那展翅欲飞的凤凰松,玉麒腾跃的麒麟松;也不说那轻歌低吟的竖琴松,缠绵亲妮的连理松。单是那漫山遍野普普通通的无名松,就足以把黄山装点得妙不可言。

而立于玉屏峰上的迎客松,则是千千万万黄山松中的至宝,她雍容端庄,仪态万方,让人魂牵梦绕,流连忘返。迎客松是黄山的代表和象征,更是黄山人的化身和骄傲,她不仅被黄山人视为珍宝,更被中国人视为国宝。于是她的倩影走进了各族人民的心中,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如今,又伴随着改革开放,和黄山旅游事业的真正身为黄山人才惦量得出。发展而走出国,走向世界。可是,迎客松毕竟已是寿逾千年的古松了。黄山人极为重视迎客松的保护工作。黄山园林局自1983年起,就为迎客松配备了一位专职特护,对她实行全天候科学守护。十多年来,迎客松未出现过任何意外。

黄山松,热情而又稳重,好客却不谦卑,亲切略带矜持,迎宾绝无虚意,她不仅描绘了黄山人的性格,更体现了中国人的风采!

迎客松挺立于玉屏峰东侧,文殊洞上,破石而生,寿逾八百年。松名始见于民国《黄山指南》。树高10米左右,胸径64厘米,地径75厘米,枝下高2.5米。树千中部伸出长达7.6米的两大侧枝展向前方,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挥展双臂,热情欢迎海内外宾客来黄山游览。此松被称为黄山松的代表。姿态苍劲,翠叶如盖,刚毅挺拔,彬彬有礼,形象可爱。有诗赞曰:“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干年。”游人到此,目睹此松,顿时游兴倍增,纷纷摄景留念,引以为幸。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陈列的巨幅铁画《迎客松》,就是根据它的形象制作的。迎客松已蜚声中外,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迎客松作为国之瑰宝,是当之无愧的。

从天都新道“天地一线”回首,可见此松。它伸展巨臂,姿态很像玉屏峰前的迎客松,似在盼望游客登临,故名“盼客松”。但长期僻居深山,寂寞千百年,自天都新道开通后才展现风采。今人有诗赞曰:“古松旷劫守深山,盛世而今路始盘。盼到天明终有客,愿将青翠献人间。”

望客松

望客松在玉屏峰至莲花沟的途中。松干粗矮,树皮黝黑,树冠密集而倾斜,姿态苍劲优美,因其挺立高崖,似登高眺望游客,故名“望客松”。有《相见欢·望客松》词咏之:“千年久立高岩,笑颜堆。待客情深乍见,又分开。留难住,欢声去,几时回?望眼欲穿挥泪,盼重来。”

清康熙八年《黄山志》列为九大名松之五。在玉屏楼至莲花沟道中,老鹰石下。树身高3米,侧枝密集在2米高度,盘曲于四周,然后平伸,向北面倾斜,针叶簇集顶部,树冠铺展平整,状如用蒲草编成的供僧、道打坐、跪拜之用的蒲团,故名。冠幅直径10米,投影面达78平方米。清人丁廷健有诗咏曰;“苍松三尺曲如盘,铁干横披半亩宽。疑是浮丘钱坐处,至今留得一蒲团。”诗中将蒲团松的形状与浮丘得道的传说联系在一起进行描述,使蒲团松显得更加神[1]奇而富有魁力。今人亦有诗曰:“松冠平扁似铺棉,形若蒲团半亩圆。大厦千间张锦绣,何如顶上好安眠。”

探海松在天都峰顶,经过天桥,可望见一棵古松悬在危崖上,即为探海松。它有一侧枝很长,倾伸前海,犹如苍龙探取海中之物。故名。相传,有位仙人应邀去天 探海松都赳宴,行至桥上,只见云海翻腾,浩气临空,于峰万壑,倏忽变幻。他看得如醉如痴,将赴宴忘得一干二净。另一位仙人东方朔见此光景,即拍拍他的肩膀,笑曰:“老翁老翁,犹似老松,不尝他酒,独饮海风,一醉千年,其乐无穷。”那仙翁一听,觉得此话颇有道理,心想:这里比仙宫还美,何不在此一醉千年?于是便摇身一变,化作一棵苍劲的松树,日夜饱饮海上的烟霞。这就是探海松。因其造型奇特,故旧志将它列入黄山“十大名松”。有诗咏之:“天都绝壁一松奇,古干倾斜势欲离。要与龙王争海域,侧身欲跳舞披靡。”

分迎客松、陪客松和送客松。

迎客松:

迎客松迎客松在玉屏楼左侧,倚狮石破石而生,高10米,胸径0.64米,树龄至少已有800年,一侧枝桠伸出,如人伸出臂膀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雍容大度,姿态优美。是黄山的标志性景观。

陪客松:

位于黄山玉屏峰前文殊台上,海拔1670米处。四棵古松,犹如仙女,亭亭玉立,姿态秀丽,常年累月在此陪伴游人观景,故名。树龄均已500年,均高5米。东侧两棵,干围1.15米;西面两棵,干围1米。冠幅直径均为5米。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送客松:

送客松高4.8米,树龄约450年,立于玉屏楼右侧道旁,虬干苍翠,侧伸一枝,似作揖送客,故名送客松。

黄山延绵数百里,千峰万壑,比比皆松。黄山松,它分布于海拔800米以上高山,以石为母,顽强地扎根于巨岩裂隙。黄山松针叶粗短,苍翠浓密,干曲枝虬,千姿百态。或倚岸挺拔,或独立峰巅,或倒悬绝壁,或冠平如盖,或尖削似剑。有的循崖度壑,绕石而过;有的穿罅穴缝,破石而出。忽悬、忽横、忽卧、忽起,“无树非松,无石不松,无松不奇”。

黄山松是由黄山独特地貌、气候而形成的中国松树的一种变体。黄山松一般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地方,通常是黄山北坡在1500-1700米处,南坡在1000-1600米处。黄山松的千姿百态和黄山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黄山松的种子能够被风送到花岗岩的裂缝中去,以无坚不摧、有缝即入的钻劲,在那里发芽、生根、成长。黄山泥土稀少,但花岗岩中肉红色的长石中含有钾,夏天雷雨后空气中的氮气变成氮盐,可以被岩层和泥土吸收,进而为松树的根系吸收;松树的根系不断分泌一种有机酸,能慢慢溶解岩石,把岩石中的矿物盐类分解出来为己所用;花草、树叶等植物腐烂后,也分解成肥料;这样黄山松便在贫瘠的岩缝中存活、成长。地势崎岖不平,悬崖峭壁纵横堆叠,黄山松无法垂直生长,只能弯弯曲曲地甚至朝下生长。由于要抗暴风御冰霜,黄山松的针叶短粗,冠平如削,色绿深沉,树干和树枝也极坚韧,极富弹性。黄山松的另一特点是,由于风吹日晒,许多松树只在一边长出树枝。黄山松姿态坚韧傲然,美丽奇特,但生长的环境十分艰苦,因而生长速度异常缓慢,一棵高不盈丈的黄山松,往往树龄上百年,甚至数百年;根部常常比树干长几倍、几十倍,由于根部很深,黄山松能坚强地立于岩石

最著名的黄山松有:迎客松(位于玉屏楼的石狮前面),送客松(位于玉屏楼的右边),蒲团松(位于莲花溪谷),凤凰松(位于天海),棋盘松(位于平田石桥),接引松(位于始信峰),麒麟松(位于北海宾馆和清凉台之间),黑虎松(位于北海宾馆和始信峰之间),探海松(位于天都峰的鲫鱼背旁边),团结松──这就是黄山的十大名松。过去还曾有人编了《名松谱》,收录了许多黄山松,可以数出名字的松树成百上千,每颗都独具美丽、优雅的风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163436.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8
下一篇 2023-03-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