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县名字的由来及历史

夏县名字的由来及历史,第1张

名字由来:夏县,古称安邑,因夏朝在此建都而得名。

历史:

夏禹分中国为九州。

安邑属冀州,为侯国地。

周属晋国地,周成王封叔虞于此。

战国时期称安邑。

秦称安邑县,属河东郡,为郡治所在地。

三国(魏)、晋,因袭旧制,称安邑县。

北魏神元年(428年)为北安邑,在安邑南20公里处设南安邑。

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县城迁至北安邑县城东7.5公里处,更名为夏,为夏县得名之始,属秦州河北郡。

唐废河东郡改虞州县属。

贞观十七年(643年)改属绛州。

大足元年(701年)改属陕州,不久复属绛州。

至德之载(756年),更名虞邑。

乾元二年(759年)复属陕州。

元仍袭旧制。

明属平阳府解州。

清属直隶解州。

民国19年(1930年)撤销道建制,直属山西省;

民国26年(1937年)属运城第七行政区;

民国31年(1942年)成立夏县抗日民主县 *** ;

民国32年(1943年)底,夏县同蒲铁路以北地区划为稷麓抗日民主县 *** ;

民国33年(1944年)春,在中条山南河村成立康杰抗日民主县 *** (简称康杰县),姚暹渠以南划为安夏办事处,翌年冬撤销康杰县、安夏办事处;

民国35年(1946年)撤销稷麓县恢复原建置;属太岳行政区第三专署管辖;

民国36年(1947年)7月14日解放,建立民主 *** ;

民国37年(1948年)12月改属晋绥边区吕梁区管辖;

民国38年(1949年)夏属运城专区,同年6月属晋南专区。

1950年属运城专区;

1958年10月,夏县、闻喜及绛县大部分地区合并为闻喜县,县治设在闻喜县城;

1961年5月复置夏县;

1970年5月21日属运城专署。

2000年10月31日,运城撤地建市,夏县属运城市

扩展资料

地理位置

夏县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中偏东南部,南接平陆县,北邻闻喜县、垣曲县,西连盐湖区,东隔黄河与河南渑池县相望;地理坐标为东经111°02′-111°41′和北纬34°55′-35°19′,东有中条山,西有稷王山,鸣条岗横卧其中,山区面积占到国土总面积的70%。

夏县县城位于中条山瑶台脚下西2.5公里处,距运城市30公里,距太原市398公里,距北京市917公里。

夏县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中南部。总面积1328平方千米。

夏县位于山西省南部秦、晋、豫三省交界处,交通十分便捷,209国道、侯运高速公路、南同蒲铁路穿境而过,城乡油路纵横交错,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距运城市区30公里,仅有半小时的路程,距三门峡不超过40分钟,离古城西安也不到3个小时。

夏 县 简 介

夏县,古称安邑,因我国奴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此建都而得名,号称华夏第一都。夏县位于山西省运城市中偏东南部,南接平陆,北邻闻喜、垣曲,西连盐湖,东隔黄河与河南渑池县相望。地理座标为东经111°02′111°41′,北纬34°55′35°19′,平均海拔为510560米。东有中条山护卫,西有稷王山把守,鸣条岗横卧其中。地形概貌为七山二川一丘陵,东西长,南北窄,东面高,西面低,中间平。全县总面积为1352.6平方公里,辖6镇5乡,256个行政村,35万人。境内山川相连,林茂粮丰,自然风光秀美,人文景点众多,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地理气候

温度 本县地处暖温带,属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 8℃。冬季多呈现干冷少雪,平均气温为-5C。夏季呈现高温高湿,平均气温为25.1℃。秋季往往出现阴雨连绵的天气,平均气温为13.3C。春季气温极不稳定,冷热无常,空气较干燥,平均气温12. 9℃。一般最高温度出现在七月份,最低温度出现在一月份。1977年7月1日,最高温度达到39. 5℃,1977年1月13日最低温度达到-18C。

日照 全年日照为2293.4小时,平均每天为6.3小时。日照率为51.7%。太阳总辐射量每平方厘米为119.3千卡,其性理辐射每平方厘米为58.2千卡。

降水量 本县地形复杂,各地降雨差异较大,平川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500毫米至600毫米之间。前山沿地区在600毫米至650毫米之间。中条山地区在700毫米至750毫米之间,丘岭地区在400毫米至450毫米之间。各季降水分布也不均匀。一般春季降水20%常出现春早。夏季降水45%,秋季降水30%,冬季降水5%。最小的降水量为1977年444.3毫米。最大的降水量为1980年636毫米。

霜期和无霜期 平均无霜期为205天左右。最短的是1976年为180天。最长的是1977年为228天。初霜期一般在10月28日前后。最早的是1976年10月24日,最晚的是1977年11月8日。终霜期一般在4月4日前后,最早的是1977年3月24日,最晚的是1976年4月24日。

蒸发量 1974年至1980年,平均年蒸发量为1977.7毫米。1977年最高蒸发量达到2105.7毫米,造成严重的旱灾。

风 平均风速为2.1米/秒。每年除6至8月多东南风,其余多为西北风。

人文历史

夏县,古称安邑,因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在此建都而得名,号称“华夏第一都”。这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教民养蚕的黄帝元妃嫘祖、治水英雄大禹、割股奉君的介子推、书法传世的卫夫人、撰写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的司马光,革命先烈嘉康杰等众多的历史人物都在这里留下了清晰的痕迹;这里山川秀美,自然资源丰富,水质柔滑,清澈碧透的温泉,青山绿水,凉爽宜人的泗交都对周边省市的游人极具诱感力;这里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太三线.候运高速路,大运二级路均穿境而过,同时夏县又地处黄河金三角黄程。距三门峡市不超过1小时,距古城西安不到三小时,距省城太原了仅有四小时路程,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仅2002年,全县游人总数就达70余万人次,综合收入达700万元以上。

夏县,古时称为安邑,因我国奴隶社会第一个王朝——夏朝在此建都而得名,号称“华夏第一都”。夏县位于山西省南部、运城市偏东南,中条山西麓。南同蒲铁路、大运公路、太三公路穿境而过。 全县总面积1352.6平方公里,地貌为“七山二川一丘岭”。共有耕地59万亩,总人口34.27万,其中农业人口29万,占93%;行政建制6镇5乡、256个村委会、812个自然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096779.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4
下一篇 2023-03-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