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湖旅游攻略:体验摩梭人的古式生活

泸沽湖旅游攻略:体验摩梭人的古式生活,第1张

泸沽湖古称鲁窟海子,又名左所海,俗称亮海,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与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之间。湖面海拔约2690.75m,面积约48.45km2。湖边的居民主要为摩梭人,也有部分纳西族和普米族同胞居住。摩梭人至今仍然保留着母系氏族婚姻制度。

诗歌里写:“在古代,青山严格地存在,当绿水醉倒在他的脚下,我们只不过抱一抱拳,彼此就知道后会有期。”青山绿水这样的古风是否依然存在?车子临渊而奔,脚下是雨季涨涌的金沙江,从红尘滚滚的丽江前往尚未可知的泸沽湖。

满山金菊你最美

从丽江到宁蒗县城,6小时的盘山路,颇为磨人。好在一路上我们的导游,摩梭姑娘卓玛,嘴勤人伶俐,唱起摩梭情歌预热:“小阿哥,小阿哥,有缘千里来相会,河水湖水都是水,冷水烧茶慢慢热。情妹妹,情妹妹,满山金菊你最美,你像明月当空照,我像星星紧相随。”

泸沽湖边是天堂

自从泸沽湖旅游开发以来,卓玛日日面对游客的好奇心。摩梭人走婚,其实并非随性。摩梭少女成年之后,自己拥有一间花房,遇到情投意合的阿夏(摩梭语:情人),便可以开始走婚。男女双方一生可以结交多个阿夏,但必须是一对一的状态。合则相处,不合也一别两宽,各自欢喜。生下孩子,归属女方抚养。一切聚散,皆以感情为基础,无关钱财。这种婚姻模式自然也让世界性的难题——婆媳矛盾迎刃而解,更不会滋生可怕的丈母娘文化。近两年,外来者与摩梭族的姑娘和小伙子生出情愫的故事也有很多,大家一路兴致勃勃地八卦和探讨着。

泸沽湖边是天堂

问和答之间,车程显得不那么漫长,泸沽湖到了。湖面如镜,寒鸭一对对,窄窄的猪槽船更是点缀了泸沽湖的秋风芦花。湖面上漂浮着一种白色的花朵,我们戏谑地称其为水性“阳”花,美得很妖孽。茎叶纠结在水下,宛如海妖的长发,花朵向阳而开,一到晚上,花朵则自动闭合。

围湖一圈,都是湖景好view,客栈多也围湖而建。小水洛村边,随便挑选一家,入住二楼,就能面朝湖水,卧听涛声。我们的客栈门口即是一条延伸到水里的木栈道,清晨傍晚,无数的发烧友蹲点于此,拍完夕阳落日,再等日出彩霞。

从钢筋水泥的世界里爬出来的我们是多么需要这么一出清澈湖水的慰藉

晚上的泸沽湖依旧热闹,吃了肉,喝了酒,依然不尽兴。买一兜啤酒,坐在泸沽湖边,大声唱首歌,对着湖边喊一嗓子,给远方的朋友打个电话。约翰·列侬说:“当我们为生活疲于奔命,生活实际上已离我们远去。”从钢筋水泥森林里狼狈爬出来的我们,对着一面清冽的湖水,终于暂时远离了循规蹈矩,纵酒狂歌。

狮子山下转山节

每年农历七月廿五的转山节,是朝拜格姆女神山的日子,也是摩梭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摩梭人对格姆山的崇敬,是因山上的云来雾往直接影响泸沽湖地区的农耕,所以摩梭人才把白露节令前后丰收在即的日子,定为崇敬山水的节日。

转山节上年轻帅气的姑娘小伙儿们极是养眼

清晨,太阳还未升起,整个永宁坝还沐浴在震雾中,村子里已欢闹起来。摩托车、小皮卡,都人声鼎沸地从四街八村里汇拢狮子山下,白色的帐篷一顶顶像小蘑菇一样开满山间,姑娘们都穿着雪白的百褶裙,耳环叮当作响,上衣上绣了金线银线或者珠片,阳光照过来,能亮瞎眼。而小伙子套上马靴,带着卷边帽,个顶个的帅。无论男女都扎着腰带,看上去英姿勃发。摩梭人,无论男女几乎都身材修长,鼻梁高挺,当所有的红男绿女汇拢在狮子山下草坝上时,衬着绿松白云,实在太养眼了。

阿哈吧啦玛达咪

念过长长的经文,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欢快的长笛声如小鸟般在草原的空气里上下翻飞,带着童话里的魔力。年轻的小伙姑娘,手挽手转着圈子跳起舞来,姑娘们的百褶裙像一片片白云,一阵阵响亮“阿哈吧啦”和“玛达咪”的歌唱声在山谷中久久回荡。这也是乡村生活里难得的一个社交场合,据说,谁若对谁有意,轻轻抠三下对方手心,对方若有意回应,也回抠三下,便算是定下情意。不知曲终人散时,会有几对牵手而行呢?

姑娘们的百褶裙像一片片白云

中午时分,人们到女神庙烧过香,挂上了经幡,转山三圈完毕之后。就以家族为单位,在草坪上燃起松枝,生火做饭。摩梭人以母系氏族为单位生活,因此,每个家庭几乎都浩浩荡荡十几口人,从三代同堂到五代同堂的都大有人在。生火劈柴,倒酥油茶,烤猪肉,掰玉米,大家如平时在家里在火塘边那般默契合作,我们跟着阿七妈妈一家野炊烧烤,十几分钟之后,热气腾腾的食物源源不断地被传送到草地的桌布上。捧着又咸又香的酥油茶,吃着油汪汪的猪膘肉,土豆烤得香糯,捧在手里发烫,还带着焦火气,有一种久违的春游的感觉。

这次深入泸沽湖,是为了采访在泸沽湖畔的一个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项目。阿七妈妈为代表的摩梭妇女,以手工织造的围巾,传达了最感人的梦想。

阿七妈妈的心愿

转山节的傍晚,我们来到永宁县温泉村,拜访阿七独支玛一家,围坐在她家的火塘前。听她讲述手工编织的故事。阿七妈妈身兼多职,是温泉村的村支书,也是村里纺织协会的会长。妇女在一个摩梭家庭中是超过半边天的角色,她们负责家庭分工、考虑生计。早年生活清苦,阿七妈妈在心中发愿,一定要让儿子尼玛次尔念上大学,走出大山。

阿七妈妈

她翻出了藏在草房子里旧烂的织机,思忖着在农活和家务的间隙做点什么,补贴家用。最初,她织了一个歪歪扭扭的小包,居然被从北京来旅游的大学老师当宝贝买走,从此以后,她就将手工编织作为改变生活的一项工作。

除了自己织布,她还手把手地教会了村里妇女织布,“这样家里的孩子就有钱上学了,家里的老人就有钱看病了。”渐渐地,阿七妈妈的名声传开,附近县乡彝族、普米族、傈僳族、汉族的妇女背着干粮上门,学习摩梭手工编织。阿七妈妈和熟练的摩梭织女手把手地教会了926名妇女摩梭纺织的技巧和门道,也一寸寸地织出了幸福生活的希望。

尼玛次尔的故事

织成一条披肩,可能要用上千次的棉线穿梭。经纬之间,一针情感,一线希望,传递着传统民族图腾的色彩。她们坚信:“一定要用最天然的棉线,最虔诚的态度,才能织出衣物的温度”。高原日照强烈,所用棉线也往往色彩艳丽,“织了几小时的布之后,回到屋子里眼睛花花的,一时看不清东西。”阿七妈妈说。

尼玛次尔为古老的摩梭织艺带来了新的希望

但在机器纺织的冲击下,相比在奢侈品世界里手工的昂贵,摩梭手工制品的价格被压得很低。念完大学的尼玛次尔今年26岁,在昆明工作过,也曾想去考公务员。在阿七妈妈的手工编织项目遇到危机之时,他放弃了省会城市的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扛起在摩梭家庭中一个男人所有的所为。作为温泉村罕有的大学生,他要帮助妈妈做好手工传承这件事。他为摩梭纺织品注册了自己的LOGO——一把老祖母的钥匙,并以母亲的名字注册了商标,开设网店,用现代化的理念经营这些关系到一个摩梭家庭生计的手工围巾。

摩梭织女的梦想

为了帮助他们实现这些朴素的愿望,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伽蓝集团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共同致力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但求用最虔诚的心意,帮助摩梭儿女支撑起美丽的事业,帮助少数民族地区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销售渠道逐渐打开,一条条带着温度的围巾、披肩、桌布,在熙熙攘攘的物流中,抵达大都市,成为时髦的民族风单品,也成为馈赠亲友时最富诚意的礼物。同时也成全了一个孩子念书的梦想,等他们走出大山之后,又将成为下一个“尼玛次尔”,让家乡充满前景,成全阿七妈妈和那些摩梭织女,用一台几百块的织布机所完成的梦想。

年轻的摩梭织女

我们在阿七妈妈简陋的库房里,用手摩挲着一条条花色各异的围巾,听完这一则有关梦想、爱和责任的故事。

泸沽湖畔,青山绿水不改,人心和温暖也依旧。无须拱手告别,我们知道,和这些善良、自尊、有担当的摩梭人们,一定后会有期。

 泸沽湖旅游小贴士

●紧邻湖边的湖思国际青年旅舍,推荐给同样喜欢安静的朋友们。旅舍一楼是洒吧,是可以结交朋友的地方。二楼有个书吧,一间全是藤椅的房间,有很多书和中外文杂志。房间外还有个大大的阳台,可以在温暖的阳光下看书,边补钙边养心。

●许多客栈都有租车业务,三三两两的背包客们,租下一辆自行车,花一天时间绕湖一周。体力好的同学不妨尝试一下。

北京城迎来了秋高气爽的时节,去哪里才能打卡《梦华录》同款宋代点茶呢?

相信自从看过由陈晓和刘亦菲主演的《梦华录》之后,不少人都被剧中的生活景象给吸引到了。特别是剧中那出自柳岩之手的精美送至茶点更是引人注目。那么,在这个假期里去北京游玩,到哪里才能打卡剧中同款宋代点茶呢?有以下两个地方可以推荐给大家。

第一家就是位置在护国寺大街上的富华斋饽饽铺。据说这家点心铺子具有很悠远的历史,它的点心都是祖传的配方。不仅每一款点心的外观看起来精致美观,而且口感很是细腻香甜。

店里有很多值得推荐的下午茶供前来打卡的客人选择。比如说西瓜酪、如意芸豆卷、果子干、玫瑰饼等等。各式各样的下午茶,让人看的眼花缭乱。芳香四溢的点心,让人瞬间有种饥饿的感觉。

第二个就是颐和园里的中式下午茶。古色古香的建筑,让人看起来有一种梦回古代的感觉。各种赏心悦目的美景随处可见,大家可以在这里感受到舒适和放松。再配上精致的下午茶,和一起来的朋友在这里打卡,拍照留念,真的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这里的点心都有自己的讲究和吃法。每天也都会有很多人慕名而来体验。和朋友一起度过一个愉快的午后,真的是非常惬意。前提是一定要提前做好攻略,这样才会有更好的体验感,收获满满。

总的来说,如果想要在这个假期去北京城打卡《梦华录》的同款点茶。上面所述的这两个地方可以供大家参考,一个价格公道,亲民,点心精致;另一个沉浸式体验古代生活,品味各式点心。都是来北京游玩,不错的选择,可以让大家不虚此行。

看了很多古装剧和穿越剧的你,是不是也幻想着有一天,能够穿越到古代去看看呢?

如果真有这样一个机会,你想穿越到哪个朝代?

如果要我选,我一定会选择宋朝,因为宋朝是一个开放而雅致的时代,又是一个非常好玩的朝代。因为宋朝的生活真的是太丰富多彩了!不信?那就翻开这本《挑战古人100天》来看看吧!

作者云葭,他通过几个鲜活的人物,和富有代入感的情节,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古人的日常生活、娱乐休闲、节日文化等方方面面。他将专业的历史知识与有趣的场景和故事巧妙地结合,让人读起来既轻松愉悦,趣味盎然,又感觉干货满满。这本书中还有30多张古图和古画,让我们可以近距离的观察和体会宋代人的生活方式。

这本书从生活细节到节日庆祝,从琴棋书画到艺术文化,都事无巨细地向我们做了介绍。通常,我们对于古代可能多少都存着一些狭隘的认识,以现代人的眼光看古代,那个时候既没有网络又没有WIFI,每天的生活除了衣食住行,吟诗作赋以外,应该很轻闲很无聊吧。可事实上,古人的生活与我们的想像大相径庭。

1、文化活动:琴棋书画是标配,其它的活动既丰富又高雅

抚琴作画,吟诗作对是历朝历代文人最喜欢的活动,宋朝当然也不例外。唐宋八大家中,有五位都是宋朝人。

在宋朝,人们不仅精通于琴棋书画,更喜欢大家聚在一起交流。比如古人的雅集,就是很多文人雅士坐在一起吟诵诗词,创作交流的聚会。这种聚会侧重以文会友,有很强的艺术性。类似的活动还有“挂画”,就是古人在喝茶时会品鉴茶座旁边的画,文人们喜欢收集字画,有时会开一个小型的沙龙,邀请朋友来品鉴,而且宋朝不仅是文人雅士挂画,就连民间百姓家中,酒楼茶楼中也有这样的鉴赏也蔚然成风。

而宋朝的文化活动,除此之外比较重要的还有点茶,插花和焚香。

点茶:在电视剧《知否》中曾出现过多次关于点茶的场景,宋朝点茶的方式,可是日本抹茶的祖先啊。点茶在当时不仅是品茶的方式,更是好友间沟通交流的娱乐方式。在茶上“拉花”的技术叫分茶,这早在宋朝就有了,它可不比现代在咖啡上拉花逊色噢。

插花 :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朝代的人比宋代人更爱花了,簪花不分男女老幼,贫富贵贱,因此男子簪花在当时十分流行也十分常见。而插花这项技能,更是贵族女子们需要掌握的一门手艺,是他们要学习的一项技能。

焚香:还记得《花千骨》中那位制香调香的高手夏紫熏吗?在宋朝“合香”可是真实存在的,当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将多种香料按配方调和成一种复合型香料的技艺,他们会举办“香席”,请好友来品香调香,想来就是一件十分高雅有情调的活动。

2.古代人重视仪式感

说起古人的仪式感 ,那真的是让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汗颜啊!古人非常重视节日,每一个节日都有不同的仪式,过得有模有样,自然也是别有一番趣味。

清明:这一天可是非常忙碌的一天,因为既要去祭祀又要去踏春。女子们会兰汤沐浴,然后化着精致的妆容,穿着艳丽的衣服,尤其会穿上一双精美的绣花鞋,再缠上彩线,挂上小符出门游玩。清明这天他们会带上很多应季的小吃,在郊外放风筝,斗草,赏花等等。当然,春意盎然的季节,自然也是爱情萌芽的时节噢!  清明节有点像现在的相亲节,很多男女在出游时相互认识,有好感的可以进一步接触。

七夕:这个节日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可不是因为它是“情人节”噢,这个节日在古代和情人节一点关系都没有!它其实是“少女节”、“闺蜜节”,有点像现在的“妇女节”。女孩们会在七夕这天举办很多有意思的活动,比如搭彩楼,举办乞巧仪式,求织女赐给她一双巧手。从七月一日起,大家就开始出门采办,俨然成了一个大型的购物节,街上车水马龙,人山人海。比较有代表性的小商品有新衣服,一种叫“磨喝乐”的泥娃娃;还有一种叫“种生”的植物,七夕这天女孩子们会互送红鸡、果食,还会在月下穿针引线。所以“七夕”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节目噢。

中秋:中秋节在宋朝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但是过法和现代人有点像。必备的节目是吃月饼,不过那个时候月饼在民间叫做小饼,在宫里叫宫饼。中秋这天年轻人在一起狂欢,放水灯,喝酒赏月,到了12点时要举办祭月仪式,为家人祈祷。

重阳:古代的重阳节也和“敬老”没什么关系,其实这是一个赏菊以及与菊花有关的节日。北宋时民间会举办赏菊大会,人们会喝菊花酒,有菊花装饰门窗。当然这一天也有登高的习俗,秋游赏景,把茱萸戴在身上或是插在头上,王维诗中那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出自此处。

3.古代娱乐活动要比现在多,吃喝玩乐应有尽有

说到古代的娱乐活动,我只能用“神往”这个词来形容。古代的体育活动有马球、投壶、蹴鞠等,这些我们在古装剧里都看到过或是接触过。

宋代最有意思的娱乐活动,我觉得一个是逛夜市,一个是瓦子(也叫瓦舍)去看演出。宋代的夜市是非常热闹的,很多小贩和各种店铺,吃喝玩乐的小商品应有尽有。瓦舍的演出分为场次,一个场次叫一个“勾栏”,演出的项目有杂技、傀儡戏、说书,驯兽表演和女子相扑,演出内容丰富多彩,既有趣味性又惊险刺激,你是不是也跃跃欲试想去看看了?

另外,宋代的美食也让人垂涎欲滴啊。当时最著名的酒楼当属樊楼,其次是太平楼,每天都需要提前预订才能有座位。而宋代各色小吃更是一应俱全,什么清明节吃的青团、稠饧,米糕,奶酪,杏仁粥,端午吃的五色水团,还有夏天吃的冰镇食品比如冰雪冷元子,荔枝膏、砂糖绿豆、水晶皂儿、黄冷团子、酥山等,在夜市上最受欢迎的小吃有辣脚子、姜辣萝卜、炸冻鱼头、香糖果子、馄饨等。吃货们一定要记牢这些,如果真的穿越了别忘了去吃一吃这些。

1.节日要有仪式感!

说到仪式感,古人在这方面要比我们强多了。而我们现代人,对于每个节日最深刻的记忆,恐怕就只有吃吃吃了吧?

说实话,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关于各种节日的种种仪式都是从书本上看来的,只有一小部分是我们实际体验和经历过的。

当然在这方面,学校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教育也存在一定的缺失,在这个过分重视分数和排名的时代,这些传统文化和习俗,实际上变得可有可无,而实际上,这些才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财富。

我们不妨用玩乐的心态,模仿古人的仪式感去过节,不仅让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也会让节目增添了更多的新鲜感和更深的历史文化底蕴。

2.古人喜欢组织高品质的聚会

有没有发现,古人非常喜欢搞“聚会”,不论是与琴棋书画有关的,还是与体育项目有关的,大部分的聚会都是将那些志趣相投,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聚在一起,互相交流沟通,不仅增进了友谊,更涨了不少知识呢。

而反观我们现代人,这种在兴趣上“情投意合”的聚会几乎是没有,在我们的认知里,聚会就是用来High的,时间就是要用来挥霍的,大家聚在一起不是吃喝玩乐就是聊八卦。当然这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之所以会是这样,是因为我们可能并没有一项擅长的技能或是兴趣爱好,所以一群没有什么爱好的人聚在一起,除了吃喝玩乐聊些有的没的,还真没什么事情可做了。

通常跟什么人在一起,我们就容易受到什么人的影响,所以下次参加聚会的时候,好好想一想,这个聚会,我能收获些什么呢?我想结交什么样的朋友,受到什么样的影响呢?

3.古人有大把的时间让自己沉浸在心流状态之中

古人大都拥有一两项才艺,总的来说这些人有的偏文,有的偏武。

正如书中的主人公李小娘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写作和抚琴技艺同样非常高超。而这些技艺,哪样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心打磨呢?他们看似生活很轻闲,其实也有很多技能需要学习和锻炼,因此他们能够自由自在地在心流状态之下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不仅享受其中,还提升了自己的修养。想想真的是羡慕之极啊!

而反观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科技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也把我们的时间分割成了碎片,各种媒体都在想办法夺走我们的注意力,我们真的很难拥有一段只属于自己的专注时光。

所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认清自己的现状,并想明白自己喜欢的是什么,然后分析自己的时间都是怎么被消耗的,并努力找出一个整块的时间,用于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挑战古人100天》这本书,是一本既有趣又有干货的书,想了解古代人日常生活,它绝对是首选。不过本书有一个小遗憾,就是它所介绍的日常生活几乎都是富人阶级的,不知道老百姓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的呢?我觉得应该更有烟火气一些了吧,希望这本书可以出一个续集,专门介绍一下古代老百姓的真实生活。

附录:

本书人物设定:

李小娘子:出身于宋代中产家庭,汴京小有名气的才女。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写得一手好字,做得一手好文章,抚琴技艺同样高超。不太擅长娱乐项目和女红,但精通茶艺和插花。

孙姑娘:李小娘子的闺密,出身富二代。性格外向,非常会玩,精通各种娱乐项目,除了琴棋书画不会,其它的都还比较擅长。暗恋李小娘子的表哥李郞。

李郎:李小娘子的表哥,典型的文艺男青年兼帅哥一枚。擅长调香,下棋,绘画,打马球。与李小娘子来往最为密切的亲戚。

赵公子:李郞的朋友,是位颇有文艺气质的帅哥,擅长抚琴,绘画,马球等。经常和李小娘子,李郞和孙姑娘一起游玩,有暗恋李小娘子的嫌疑。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307320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3-12
下一篇 2023-03-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