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文化的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

扶组词2023-02-09  37

提及大众文化,必然联系到通俗文化,许多人将二者等同起来。单从概念意义上讲,它们之间区别不大,但从时间意义上讲,二者之间又有区别:大众文化注重对现代社会尤其是都市大众传媒条件下的社会生活审美各个方面的研究,通俗文化则是传统的从乡村到城市的民间文化的审美把握。通俗文化在内容上主要表现为民间文化,具有稳定的文化体系,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如中国主要盛行于北京的京剧、陕西的皮影戏、云南丽江的纳西文化、藏族的锅庄舞蹈等都属于这个范畴。就其表现形式上讲,通俗文化还有一定的通俗性、大众性,通俗文化来源于民间,并依赖民间而广泛流传,因而其表现形式是简单化和通俗化的。以通俗文学为例,通俗文学产生于纯文学之前,中外文学史上,许多名著如《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早在民间流传,西方)* 世纪初的文学,到七、八十年代成为文学著作中的经典。通俗文学的流传于民间,表明了通俗文学所包含的文化特质和构成方式既简单又通俗。赵树理的小说正是由于其通俗易懂而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和传播,流行于)* 世纪+* 年代的言情、武侠小说无论在主题、情节结构、人物刻画上,还是语言表现方式上,都是通俗的,大众化的,并深受普通人的关注。

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实质上存在着很大的区别,通俗文化存在于传统意义上,大众文化则存在于现代的时间里——时间意义上区分,同时在传媒、意识形态、表现内容、艺术倾向上都有区别。 大众文化对生存当下性的极力认同,如我欣赏、我赞美、我满意,带有非常明显的对现实生存的利益的满足与追求,不关注未来,这与前二者文化形态价值取向不同。自有文化以来,文学艺术在人类文化创造过程中形成一种特点:鄙视当下性、追求未来性,这是各民族文化共有的特点,它与宗教内含极其相似,认为美的意义,人生、社会的意义不在当下,而在未来。这是人类社会追求美好未来而不可避免地形成的文化,它成了人们表现生活的基本模式:不满意此岸,追求彼岸。而把追求放在当下便成了庸俗、低级。大众文化恰恰以传统文化、精英文化相反的方向建构了自己的意义:追逐当下,满意当下。人类社会经过了漫长的文化发展,终于在现代、后现代社会发现,当下社会就是人们几千年来追求的未来社会,因而大众文化追求当下性,沉湎于现实,对自身生活的贴近,而不依赖于对他者的幻想,造梦性较少。

正是由于在大众文化的研究上,人们往往忽略了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研究,因而对大众文化一直抱持批评态度,而同时将传统的通俗文学以及当代的言情、武侠小说等,统统归入到大众文化范畴。

在艺术功能上,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都具有消遣、游戏功能。而通俗文化,尤其是通俗文学则为了满足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和愿望,以求心理补偿。大众文化的娱乐建立在狂欢性上,带有很强的批判性、反抗性,从而解构其他形式的文化如统治阶层文化、精英文化。“狂欢化”一词来源于巴赫金对拉伯雷《巨人传》的研究。法国小说《巨人传》带有强烈的诙谐、反讽意味,巴氏认为,狂欢由民俗转为节日,将平时无法嘲弄的对象变为可嘲弄者,使发泄本能的需要成为可能,大众在娱乐和消遣中消除等级、尊卑,这种平等化的要求在各民族的狂欢因素中都存在这种倾向。巴赫金首次将文学艺术原始的消遣、娱乐功能提出来,为人们研究大众文化提供了新的视点,大众文化以其独特的存在方式消解了“寓教于乐”的艺术目的,而对现实与当下的生存本能极赋赞美之意,通俗歌曲的大肆流行正是这种消遣、娱乐的体现。

通俗文化也可以被理解为俗文化,亦即大众文化。通俗文化离不开大众的基础,而建立在通俗文化上的高雅文化也是在我们生活基础上形成的。通俗文化是与我们生活最为密切和能够及时反映我们生活的文化,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电子设备的普及和传播技术的迅速发展,通俗文化已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成分,甚至大有占据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之势。通俗文化给予大众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使大众受到极大诱惑,得到了满足。青少年正是通俗文化受众中最庞大的群体,他们越来越依赖在直观、生动、形式多样的传媒手段下接受文化的熏陶。在这种情势下,如果学校课堂仍排斥通俗文化,固守传统文化,就难免会使学生兴味索然,疏远课堂。其实通俗文化是指适合一般人的水平和需要、易于被社会大众接受的文化。正如《汉语大词典》“通俗,所说:浅显易懂,适合一般人水平和需要。”当下通俗文化已渗入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我们应该让通俗文化在生活中充分发挥其独特作用与效果。

“通俗文化只是一种受欢迎,或者众人喜好的文化,那么毫无疑问,这种量的指标会获得众人的。”通俗文化还指很多受到大众欢迎并为大众所接受的文化,比如诗歌、音乐或电影、喜剧等,当然这些各类不同形式的文化表现都可以说是伴随着艺术或夹杂着艺术表现形式而出现的。艺术的表现形式能反映我们身边的社会现象和大众的生活状态。

通俗文化的产生离不开大众的知识和生活,是建立在社会大众的基础之上的,现在很多所谓的高雅文化也是从通俗文化中产生的。如,《红楼梦》就是典型的通俗小说,而现在却是文学上的理论文化。现代社会快速发展,文化不断繁荣,《红楼梦》通过各种形式加工以电视剧、戏剧等艺术形式表现出来,成为大众接受和欣赏的通俗文化。名著《飘》在美国人眼里大概只是一部家庭妇女读的通俗小说,然而传入中国以后,就成了美国文学经典。所以很多的通俗文化就是我们身边算是“俗”的文化,高雅文化就是在“俗”文化基础上慢慢发展起来的,伴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而演变。高雅文化也需要社会基础,因为在欣赏文化时很多阶级对文化的看法和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如“蓝调音乐”今日已经是众所周知的高级音乐范式,这说明通俗与高雅在时间因素中发生了奇妙的相互转化。从空间因素来看,随着不同地域尤其国家的变化,通俗与高雅艺术的界限更加模糊不清。

以法兰克福学派和早期的文化研究学派为例,大众的主体性完全是由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所建构的。《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中曾举1991年帕瓦罗蒂在伦敦的海德公园里举行免费音乐会为例,当时虽然下雨,但听音乐会的实际人数为10万人,作为高雅文化,帕瓦罗蒂的音乐会是很受大众欢迎的,高雅文化同样可作为通俗文化为大众所接受。不过在通俗文化中也有低级粗俗的东西,如世俗、污浊、庸俗、恶俗、卑劣的文化被称为二流文化。比如电影,在众多的电影文化产生的背后,一些恶俗的文化也泛滥产生了,这导致欣赏者无法消化这些文化。

无论是通俗文化还是高雅文化,毋庸置疑都是伴随着社会发展和工业进步而产生的,都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同时,在现代社会的各种潮流中,后现代主义文化是一种不再区分高雅或通俗差异的文化。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都是出自人民大众之中,其中,通俗文化融入了很多的高雅文化艺术,通俗文化及时反映着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以及民族的文学、艺术等,它的起源就是“俗”。从空间因素来看,随着不同地域尤其国家的变化,同样建立在人类社会基础之上的高雅文化,比如在一些电影电视剧中的故事情节或反映社会现实的思考,却被统称为通俗文化,但当这些电影加入了更多的艺术形式,那就可被称为高雅艺术。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各种各样的文化都在同时发展,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定义没有明显界限,无论什么文化都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高雅文化同样可以通过各种“俗”方式让更多的人理解、接受。

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现在通俗文化也在发生着变化,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更多地反映各种社会现象和大众生活态度。这种文化需要有人类社会的基础,从而更好、更多地为大众服务,让大众接受,当然这些都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一方面,社会实践为通俗文化奠定基础;另一方面,通俗文化时时刻刻反映和服务于大众社会,二者互相联系、互相发展。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928624.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