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4.无贵无贱---无---古:不论;不分
今:没有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古:风气
今:道理
6.句读之不知---读---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7.小学而大遗---小学----古:小的方面
今:泛指低等教育场所
8.圣人无常师---常---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10.年十七,好古文---古文---古:秦汉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11.今之众人---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多数人
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出自韩愈的《师说》,是指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传道受业,拼音:chuán dào shòu yè。解释,受:通“授”。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出 处 唐·韩愈《师说》
3、句读之不知。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句读是进入文言文体系的方式,俗称‘断句’,拼音为jù dòu,也称为句逗。文言文辞休止、行气与停顿的特定呈现方式,不仅是现行白话文中的句号与逗号的统称。
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
是故词性:连词,拼音:shìgù,解释:因此;所以
5、年十七,好古文。古:秦汉的散文。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年:年龄、年纪的意思。
扩展资料: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
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但来到国子监上任后,却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
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