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潮红2023-02-01  32

“即使”表假设,“虽然”表转折.“虽”应该是“虽然”还是“即使”,主要看陈述的情况发生与否:已发生过了,或是实际情况,就是“虽然”;没有发生过,或根本就不可能发生,就是“即使”. 《兰亭集序》中的“无丝竹管弦之盛”是实际情况,所以“虽”是“虽然”之意.在《口技》中有这样一段文字“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一个人不可能有一百张嘴,一张嘴里也不可能长一百个舌头,所以只是假设,“虽”就要译作“即使”了.

意思: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出自:东晋 王羲之《兰亭集序》

原文选段: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释义: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文章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

扩展资料

第一至第二自然段,记叙了集会的时间、地点、事由、人物,由“此地有崇山峻岭”引出四周环境及场面的铺叙,最后由“是日也”领起描写游人的心境,抒发集会的心情。

第三自然段,由兰亭集会联想到现今人们的相处往来,即便为人处世方法各异,静躁不同,但从中提示了人生忧患的来源。

第四自然段: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然后转入人生世事的深入抒写,批判当前士大夫,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

第四自然段,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的虚无主义,当然应该看作是积极的。

王羲之志存高远,富于创造。他学钟繇,自能融化。钟书尚翻,真书亦具分势,用笔尚外拓,有飞鸟鶱腾之势,所谓钟家隼尾波。王羲之心仪手追,但易翻为曲,减去分势。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唐代的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和颜真卿、柳公权,五代的杨凝式,宋代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赵孟頫,明代董其昌,这些历代书法名家对王羲之心悦诚服,因而他享有“书圣”美誉。

王羲之真迹早于不存于世,唐代的精摹本历来已被当作真迹看待。由于年代久远,且本帖享盛名久,和王羲之其它墨迹一样,对它的摹刻年代就有不同推断。

有称为宋摹的,也有疑为米芾所摹的,而更多的则定为唐摹。它著录极多,并一再被刻入各种丛帖中,元以后的公私藏印及流传历历可考与可靠,其珍贵性不言而喻。

丝竹管弦之盛:演奏音乐的盛况.盛,盛大. 16、一觞一咏:喝点酒,作点诗. 17、幽情:幽深内藏的感情. .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饮酒一杯,咏诗一首,也足以令人抒发幽雅的情意.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juke.outofmemory.cn/read/2859648.html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