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意守丹田?

怎么意守丹田?,第1张

意守丹田有很多种方法

1、数息法:采用腹式呼吸,观想丹田随呼吸起伏,并默数呼吸的次数。这样可以防止死守,又可以令意念归一。

2、观想法:自然呼吸,观想丹田有团光,随呼吸一明一暗;吸气时外界的光涌入丹田,呼气时丹田收缩,把光球压回原状。

3、养气法:双手交叠在丹田上,感觉呼吸时丹田的起伏,而意念随心而动,什么都可以去想,不加制止,最终发觉心境一片淡然。

扩展资料:

练功方式

所谓意守丹田,多指意守下丹田。下丹田有人认为在脐下一寸五分气海穴处,也有人认为在脐下三寸关元穴处。当然,意守丹田并非指仅守住一个穴位点,而是指意守在以穴位为中心的一定的范围内。

在练功的初期,由于思想不容易一下子集中,丹田不能马上守住,可先采用逐步放松法,使思想渐渐集中,杂念逐步减少,从而达到气沉丹田的入静状态。应当指出,意守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预防和排除杂念,在运用过程中,不要过分用意,要似守非守,若即若离。

如果勉强死守,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紧张。因此,要注意意守的火候,即意守时的注意力的强度。意守强度太小,杂念难以排除,丹田也难以守住;意守强度偏大,虽然杂念可以减少,但易招致头痛头胀,精神紧张等不适症状的出现。

所以,练功初期意守火候比起“似有似无”应偏大些,精神要放松,以头不胀痛为度,这样有助于排除杂念,帮助入静。随着练功实践的加长,可逐渐减小意守的强度,渐渐达到似守非守,绵绵若存的程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意守丹田

先静下心来,排除杂念,两眼似睁非睁,似闭非闭,把注意力集中在下丹田(腹部脐下3厘米处),想象着在丹田有一股气,接着用腹式呼吸法慢慢进行呼吸。吸气时想象着丹田这股气由腹部逐渐上升到胸部,再上升到头部,直到头顶“百会”穴(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呼气时,想象这股气由百会向后、向下顺着脖子、脊梁下行,直到“会阴”(指骨盆的下方,左右两腿之间的区域,后部有肛门,前部有外生殖器),再向前、向上回到丹田。这样一呼一吸,周而复始,反复进行。由于集中了全部注意力,就能渐渐达到排除一切杂念、心静神宁的境地,从而收到消除紧张、自我松弛的功效。这种自我放松的心理疗法,所受条件限制很少,不管在什么地方,也不论是站着、坐着还是躺着,都可以进行,而且所花时间长短不拘,比较简便易行。

“观照”就是把你的意念放在一个地方。

为什么要有“观照”呢?就是为了集中思想。思想一集中,体内的能量就集中,不容易外漏。

例如你的意念放在头顶,身体的能量自然会由下而上升到头顶。如果你把意念放在下丹田,能量就跑到下丹田。

道家修丹田,下丹田修100天就不能再修了,要挪到中丹田;中丹田修100天,再挪到上丹田;上丹田修100天,就破壳(头顶)出去了!

可是,很多人根本不懂,一辈子都守下丹田。也有个别人知道上丹田很重要,一辈子都守上丹田。

其实,每个丹田只要修100天就圆满了。

道教守下丹田是为了凝聚能量。底气足了以后,就挪到第二个台阶——中丹田,让它往上升;中丹田的能量足了,再挪到第三个台阶——上丹田,让它继续往上升。

三处丹田各100天,差不多一年时间就可以出神入化(画)了。也就是“神”可以出去,融入虚空、宇宙了。虚空、宇宙就是一幅画。

第二年就是训练出去—进来—出去—进来,反复地进出。第三年就能起用了。

所以一个得到真传的人,三年足以成功。笨一点的人,可以再来第二个三年。

如果不懂方法、不懂用功,三十年也没有用!所以说“得法归来好修道”。你不得法,归来也没有用啊!

如果没有“法”这一说,也就不存在“求法、传法、得法、证法”这些说法了!

所谓的“无法为法,无门为门”,是指成就的人已经不用法,不用门了。他说入定就入定,说走掉就走掉,不需要再借助某个方法或法门,已经达到无法为法、无门为门的境界了。

而初学者就算有法也修不好,何况很多都没有法,每天只是诵诵经、拜拜佛、打打坐。甚至连诵经、拜佛也懒得做,就想睡觉!

早晚课诵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唐末宋初。大家都以为早晚课诵是修行的根本法门,实际上恰恰是皮毛。那是仪规,是传播佛法的其中一种手法。

正因为大家把皮毛当根本,所以把了生脱死的根本方法给忘掉了!

一个人在形式上做得越多,核心内在失去的也越多;一个人越注重核心内在,就越不在意外在的形式。

可是有几个人能看到核心内在呢?大部分人都是从表面上看表象,内在的修行有多高,并不在意,也不知道。

为了传播佛法,多数人也只能做这些形式上的事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pretty/285858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2-01
下一篇 2023-0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