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期瓷器的特点

清中期瓷器的特点,第1张

晚期瓷器特点 清晚期陶瓷有何特点

1.咸丰到两朝瓷器的胎骨基本相似,胎质上比不上嘉道。此时,胎质变粗变松,胎儿骨骼也相应变粗。

2.从咸丰时期开始,瓷釉逐渐变厚,瓷釉与胎骨结合不够紧密,出现了比嘉庆、道光时期更为严重的“波浪釉”和“橘皮釉”现象。

3.在瓷器的釉面上,甚至经常出现气泡和脱釉。白釉不像嘉、道那样白,逐渐变成白中略带灰的颜色。

4.窑转红釉,然后有了很大的变化。在釉面上,蓝紫色的斑点越来越少,而红色的面积越来越多,有的甚至基本上变成全红色,以至于几乎看不到蓝紫色的斑点。到了光绪、宣彤时期,又出现了由红、黑两色组成的换窑红釉。窑红釉的演变过程是雍正时蓝色多于红色,干时蓝色少于红色。贾岛红多于蓝;咸丰以后基本全翻红;到了光绪和宣彤,是红黑两色组成。

5.青花的颜色只有一两个层次。同治末年,环中出现一朵蓝紫色的青花。同治以后,青花的粉堆少了。此时青花下的粉堆极薄,颜色浅。

6.咸丰至宣彤期间,粉彩发生了显著变化。粉彩的材质由细变粗,粉彩的颜色由亮变淡。

7.同治后期出现了柔和的色彩。它在光绪和宣彤相当流行。软陶只有民窑才有,宫窑没有。

8.光绪末年出现的水彩,不含粉,特点是色薄色淡。这是光绪末年宣彤瓷器使用的颜色。

9.纹饰以绘画为主,但绘画越来越散漫,缺乏章法,极不美观雅致。画人物比较枯燥,没有生气。画花鸟,动物没有活泼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838483.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22
下一篇 2022-07-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