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影评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影评,第1张

从无忧无虑的学生时代到步入职场和社会,是吴欣怡最大的特色,也是改版后的电影《致我们逝去青春》被高度接受的原因之一。作品在晋江连载时,原标题是《致我们颓废的青春》。出版时因政策要求改名为《致我们的颓废青年》。但无论是“腐烂”还是“逝去”,都暗示着“结束”还是“死亡”。“最终”这个词就像是最终的判决,宣告这个结局注定要到来,每个人都只能被困在无法逃避的命运中,这是我看了电影《致青春》后最明显的感受

从能量已经转化为考试成绩的中学生,到“一切不以结婚为目的的恋爱都是流氓行为”的社会人,两个坐标之间,隔着一个悬了四年的大学。这个时候空就像是乌托邦的他者空。它可以绽放青春和爱。但是,到时候,一切终将腐朽逝去,什么也留不住。无论我们多么依恋和挽留,该离开的终究会离开,该改变的终究会改变。

我们迫切需要处理“青春之恋”。焦虑的背后,其实是在今天的语境下,“爱情”在“婚姻”中已经无法不朽,总是早早夭折。甚至,两者缺一不可,已经渐行渐远。“爱”作为启蒙话语中自我确立的象征,与个人意志密切相关。“婚姻”关系到家庭,是整个社会和集体的基础。从恋爱到结婚,是个人与集体的一种联系方式。80年代,相信爱情,坚持“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事实上,我们相信个人和集体可以实现有效的互动和平衡,仍然有谈判和改变秩序的可能性。然而,80年代末启蒙理想的破灭,让这种信任彻底崩塌。时至今日,对青春和以它为代表的通俗文学作品不断降低爱情的界限,甚至反过来写。他们痴迷于追求启蒙时代幻想的年轻一代,经历绝望的堕落,然后回归平凡,认同平凡,把所有的精力从头顶的天空空转向手中的饭碗。这类作品背后的话语逻辑以及所呈现的怀旧和感伤才是最值得关注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673285.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10
下一篇 2022-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