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经历的痛苦是在修行

人世间经历的痛苦是在修行,第1张

经历过人性,就知道修行不能等。

作者:高静

农历二月十五,是道教尊神太上老君的圣诞节。在道教中,太上老君也被尊称为轩辕大帝,是所有道教信徒心目中地位最高的神灵。传世的道德真经,堪称中华文明的永恒之源。因此,老君圣诞节不仅是道教徒庆祝和祈福的节日,也是全球华人共同追寻文化祖先的大日子。

慈悲为怀,给我们后人留下了很多启示的话语。即使历经千百年的风雨,祖师的谆谆教诲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全国人民都在全力抗击疫情的当下,我们其实可以从道祖留下的诸多评论中反思更多的精神原则。

陶祖告诉世人,与人交往的首要原则是收藏个人欲望。人只有不被欲望所奴役,才能保持身心的洁净和头脑的清醒,才不会反其道而行之。

人们在读《道德经》时,对“人治地,地治天,天治道,道治自然”这句话非常熟悉,并经常运用到对环境保护的理解中。他们认为人是天地间自然的一员,只有与自然界的各种物种和谐相处,才能实现与天地共生的宏伟愿景。所谓“天人合一”,是因为人与自然密不可分,但人们往往过于放纵小聪小智,使得自己的一些行为有悖天理。

陶祖在提出“自然”的思想时,实际上并没有离开人与道这两个基本要素,天地不过是老君借用来表现人与道效果的具象。祖慈悲在看到当时人的欲望导致天下大乱的景象后,告诉天下人该怎么做才能满足道,使天下之内不能互相欺负,互相争斗。此时的“性”指的是人们心中真正的性,即不会因为贪恋享乐而杀害其他物种,也不会因为贪恋肉欲而欺负其他人。“贤者为腹而不为旨”,这样的书真的是在告诉人们回归自己的身体,关注并实现自己的基本生理需求,不要让贪欲导致自己受困于对欲望的追求。所以,“自然”,本来就是“自性”,是教我们把向外看的眼光回收到自己身上,问问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过分的要求是什么。

道与非道之间重要的是“度”字。适度的话,过度的话就停了。此时会产生两个问题:如何判断是适度还是过度?有过剩怎么办?

针对“度”的定义,道祖以天地为喻,把大地的生长和收藏与天上的雨雪比作生命的生灭。这是在告诉我们,天地之所以长久,是因为不会脱离自身的运行规律,生出许多不切实际的妄想。比如春天的花只需要按季节开花,到了秋收,自然会有果实收获。这是自然运的结果,也是世间万物一起遵循的道理。人的存在和生活也不例外。如果每个人都能安于现状,全心感激自己所拥有的,不贪图自己没有得到的,那么这个时候才是真正能静下心来做好修行的。

“度”不是一个可以为所有人制定出统一标准的尺度,而是基于你当前生活的真实感受。不管是因为想要的太多才担心,还是能从目前的稳定中获得内心的平静,只有自己的感知才是最真实的问题。避开尘世的浮华,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问自己的心,你的“本性”在哪里?这个答案没人能替你回答。

那么,如果过度的、倒退的行为已经出现,我们该怎么办呢?陶只用一个字回答,即“增加”。增加意味着收敛。重要的是要认识到,这个时候让你紧张的,正是你想要放松的。

清静是道教的基本宗旨,但要达到这个目的,还是需要一些努力的,所以才有了道教祖师爷“无为”的训诫。《太上东玄灵宝救苦妙经》中有一句话,叫“无为而勤学,悟道自性”,意思是无为而联合他人的力量,只有通过勤学才能学到。在全真教的修行方法中,特别提倡“静心”法,认为这种方法不仅可以修真悟道,而且在待人接物方面也有实际效果。我们要臣服的“心”,是让我们难受的欲望之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你能多花些时间在平复内心上,你就会更加懂得《太上励合篇》中提到的“道者进,非者退”的深刻含义。也就是当我的心已经放下的时候,我更能明白我的本性是什么。

陶也说“知人者智,知己者智,胜人者强,胜己者强”,意思是能克制自己的人是“智”和“强”的。生活中的强者不是一个勇敢强大的人,道家的声音是一个能控制心魔,能沉默的修行者。再比如,面对现在的疫情,如果能因大灾而知正道,这就是修行人进步的最好时机。

以上是对轩辕的虔诚膜拜,对他的圣化。在此,我诚挚地邀请您一起阅读太清宝诰,感恩佛祖慈悲,教育全人类:

太保专利

交心礼:立教随党,劫人凭经验。为帝师,帝师,王师,笔名改号。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藏圣显俗之道。总共1200名官员。兆重梵天。从过去到现在,写五千字道德。掌握阴阳,指挥雷霆使用九五。大慈悲,大慈悲,大德,道德尊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聚客百科

原文地址: https://juke.outofmemory.cn/life/672071.html

()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2-07-10
下一篇 2022-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